第14章 第 14 章

翌日,季明棠险些没能在晨昏定省的时辰起床。

昨夜她没忍住看完了一整本秘戏图,阖眼时毫无困意,辗转反侧许久才睡了过去。

幸亏脑子中还有一丝清醒,让她意识到这里并不是无人拘束的山间小院,而是规矩森严的侯府。这才在晨间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硬撑着从榻上起身。

白芷替她梳发的时候,周氏身边的婆子进来通传,说大夫人体恤娘子身在病中,免了今日的请安。

如今她既不用晨昏定省,世子妃的诗会又装病应付了过去,季明棠索性借着出门看病的由头,来了西市附近的一家医馆。

不过她来此处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看病,而是探望她先前的大丫鬟泽兰。

自从泽兰的母亲生病之后,季明棠便给了她身籍文书,放她出了侯府。

泽兰找了个医馆学徒的活计,又在附近赁了座一进的小院子。平日里既能在医馆干活,又方便照顾母亲。

刚走进医馆,鼻尖便闻到一股厚重的药气。角落的药炉上云雾蒸腾,一名年轻女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煎药。泽兰将药罐中的药液尽数倒出来后,才注意到在旁边站着等候的小娘子。

“小姐,您怎么来了?”她双眸一亮,跟店里的另一个伙计交代了一声,转身领着小姐和白芷去了旁边的小院。

虽然院子不大,但是被主人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屋檐下摆着两个腌瓮,院里栓的绳子上还挂了几条熏鱼。

“张妈妈的病怎么样了?”

季明棠喝了一口茶水,出声问道。

泽兰的母亲张妈妈在季府待了半辈子,一手侍弄花草的技艺在整个京城都排得上号。只是她出嫁后不久,张妈妈便得了偏风,日常起居都要人照料。

泽兰目露忧色,朝门外看了一眼,叹口气道:“娘亲的病情已经稳定下来了,只是眼下还离不得我。”

“可有需要银钱的地方?”

“小姐不必担心,眼下我一个月挣的虽然比不上在府里时的月俸,但东家愿意教我,日后等我攒了钱,也想开个小小的药铺。”

说到此处,她略带羞涩地低下了头,“还未来得及告诉小姐,我前几日刚定了亲,问过了生辰八字,得了个大吉的批卦。”

季明棠有些吃惊,追问道:“他是何人?婚期可定下了?”

“婚期还未定。安大哥是隔壁成衣铺子的账房,大我几岁。搬过来后他一直很照拂我,知道母亲的状况后也并未说什么。他还说等我们攒够了银子,我来做药铺的东家,他来给我打下手。”

季明棠拍了拍泽兰的手,“若是定下婚期,就去净善寺里给我发喜帖,我和白芷都等着喝你的喜酒。”

泽兰羞怯地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其实婢子本来也没想这么早成亲。一个半月前,安大哥要去苏州进一批锦缎,回来时正遇上京中大雪,我心中挂念的很,总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平安归来后我便下定决心,去提了定亲一事……”

听完这话,女郎望着杯中沉浮的茶叶微微出神。

她能明白泽兰对于未婚夫的挂念。在山下的这几日里,她想念白团,想念净善寺里静谧的小院,自然也想念三郎。但是这种种思念之情,似乎不能混为一谈……

快到晌午,泽兰想留小姐在家里用膳。但季明棠不愿过于麻烦她,还是领着白芷走了出来。

此时天色尚早,大街小巷上的人群川流不息。虽然临近过年,但许多店家还未打烊,都想趁着年前最后这几天赚上一笔银子。

主仆二人找了一家街角的茶坊歇脚。

这家茶坊的斜对面是一间书铺。从她们二人的角度看去,刚好能看见铺子前排起的长长队伍。书铺的老板声如洪钟,叫卖吆喝声穿过街道,就连坐在茶坊中的客人们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走过路过的士子们不要错过,买了我家的《折桂集》,定能蟾宫折桂,一举中第!”

茶博士端上来两碗热气腾腾的红丝水晶脍,见季明棠凝神细听,笑着问道:“小娘子可是想给家中准备科考的亲眷买本文集?”

她咳了一声,脸上有些发热,默默认下了亲眷这个称呼。

茶博士接着介绍道:“这本集子里收录了往年中举之人所做的文章,在备考的学子里一直很受欢迎。不过今年编印的《折桂集》比往年格外紧俏,因为里面收录了定北侯十六岁中举那年所做的时文。”

“定北侯?”

茶博士点了点头,朝左右张望了一番,见四下无人,这才悄悄说道:“自从定北侯为国捐躯之后,京城中就流传着风言风语,说上头要和北狄议和。那些主战的士子们自然不满意,写了许多时文来讥讽主和一派,连带着侯爷当年陈述为何拒和的文章也常常被人提起。”

季明棠若有所思,从茶坊走出来后,便站到了书铺队伍的末尾。

除了褒衣博带的士子们,队伍中还有许多寻常打扮的百姓,头戴帷帽的女郎站在人群里,倒也不算特别扎眼。

队伍缓缓向前移动,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总算排到了季明棠。

书铺老板问得比那位茶博士更加露骨,“这位小娘子是来为夫君买书的?”

帷帽下的女郎脸颊一红,方才还是亲眷,现下怎么就成了夫君……然而不待她出声反驳,那老板又出声道:“这可是小店今日剩下的最后一本集子。若是娘子不买,只能等年后才能开张了。”

排在季明棠后面的书生不满地叫嚷起来,见状她赶紧掏出钱袋付了钱。

女郎把一本《折桂集》揣在怀里,回侯府的马车上,已经将宋珩所做的那篇时文读了一遍。

与大多数考生对仗工整、骈四俪六的文章不同,他的文章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反而笔触锐利,直言大夏武备的诸多不足。

季明棠略微有些诧异,原来那样冷淡的一个人,曾经所做的文章里也充满少年人的意气风发。

纤长的手指合上书卷,看到封皮上的“折桂”二字,不禁又想到独自在山上读书的三郎。

除夕将至,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自己留下的信笺……

马车途径一段没修缮好的路段,不由得颠簸了好几下。少女的心绪也随之起伏,如同被风吹皱的一池春水。

一转眼就到了除夕当晚。

净善寺建在山上,平日里本就杳无人迹,眼下租客都下山去跟家人团聚,别院内更是万籁俱寂,连往日常听到的鸟雀声都少了许多。

知竹院内,靠窗边的几案上燃着一点寒灯。烛火在青年的脸上留下一抹阴翳,他长睫微颤,对着手中的箱子微微出神。

雕花木箱上镶嵌着各色的宝石,在昏暗的火光下折射出莹莹的微光。

这是狄人工匠才有的手艺。

六年前的除夕,常年在外征战的父亲和兄长都回了京城,也带回来了封赏时的战利品——狄人贵族帐中的珍藏,一个镶满华贵宝石的木箱。

“晏清把做的时文都放进去,等到你蟾宫折桂、名扬天下的那一日,全天下的书局都要争抢着刻印你的文章,只怕京城为之纸贵……”

这些话崇文馆里的博士也在他耳旁念叨过无数次,少年兴致缺缺,反而对大漠的落日和草原的风光更感兴趣,他语气中满含期冀地问道:“阿兄,那我何时才能上马杀敌?”

宋瑛爽朗地笑了一声:“晏清岂不闻‘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1]’?你可是要考科举、走文臣仕途的人。至于杀敌之事,交给哥哥和父亲就好了。”

当时如何应答兄长,他已经全然记不清了。只记得除夕休沐过后,父兄便匆匆回了边境。他在贡院针砭时政,又在殿试上对答如流,终于如全家人所愿,在重文抑武之风盛行的时局下中了进士。

三月的曲江春风醉人,他和同年放声谈论着政事,只觉得天阔云高,摆在他们面前的亦是一片通天的坦途。直到他打马归家,才发现新科进士的锦服和惨白的铭旌格格不入。

家中小厮哭着告诉他,大爷和郎君中了狄人的埋伏,两位统帅连同麾下的八千精锐,竟无一人生还。

……

暮鼓自寺内的钟楼传来,割开了黄昏和夜晚的分界线,也打断了青年浮沉的思绪。

他深吸一口气,朝着漆黑的窗外望了一眼,终于打开了木箱内放着的信笺。

笺纸上画了一朵鹅黄的棣棠花,花蕊纤细,青枝袅袅。

棣棠花旁边是女郎熟悉的字体,不过比起上一回给猫儿抓周时所写的文字,这次的笔迹明显要规整许多——

“元正启祚,万物咸新[2],愿三郎在新年月宫折桂,金榜题名。”

“灶房地窖的梅瓶内放有角子[3],天气寒冷,应当不至于放坏,三郎可煮而食之。”

宋珩盯着笺纸上的字迹看了半晌,又取出信封中剩余的纸张,赫然是两张崭新的纸交子。

腿上传来一股热意,青年低头望去,才发现白团在不知不觉间跳了上来,还用脑袋顶了顶他的膝盖。

他轻轻一笑,用手抚过狸奴长长的毛发,低声问道:“咱们去灶房拿些吃的?”

白团喵了一声,四肢用力爬到高处,在青年的肩头找好了位置。

走出房门,寒意瞬时扑面而来。但狸奴温热的躯体落在他的肩头,连刺骨的寒风都仿佛轻柔了许多。

山脚村落里的爆竹声不知何时响了起来,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亮着灯火。从山上向下望去,守岁的房子似夜幕中的点点寒星,又像是天地间浮动的烛焰。

往日在夜空中显得可怖的起伏山峦,此刻在一团团焰火的映衬下,也如同神像身上的线条一般静谧流淌。

不信神佛的人闭上双眼,虔诚许愿:

新岁将至,唯愿季氏明棠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