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改编 支配

祥瑞的小脸儿皱成了包子,喃喃道,“改喜剧?这可能吗?我毫无头绪啊,这是个近未来软科幻的本子,怎么才能改成喜剧片?”

莉莉也一脸担心道,“一鸣,你不会想让我在里面扮丑出洋相吧?我倒不是抗拒出演喜剧片,不过我现在可是淑女人设啊。”

陈一鸣摆手道,“安啦,不会大改的,预算和时间都不允许,改动太大还不如重新写个新的。

祥瑞的剧本有一个点子是很有趣的,这也是整个剧本最有价值的部分,即象征意味极强的红色和蓝色。

于是祥瑞又多加了几层嵌套,把红蓝手套的意义遮掩起来,不过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整个故事的源头,也就是实验员莫妮卡的行动目标,被埋得太深了。

在剧本最后,其他4个实验人员的对话给了观众一个提示,作为男友的纯粹意识体,是实验的意外收获。

这里的潜台词自然是,莫妮卡化身艾斯丽进入意识世界,其实另有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她的目的是什么?

剧本其实并未回答,只给出了暗示,也就是那几个没有填上的坑。

观众能想到的,大概就是具有自主能力并变换颜色的双手,以及钢琴曲与那句意味不明的圣经原文。”

陈一鸣说到这里停了下来,问莉莉和梅根,“你们肯定看过不止一次剧本,

莉莉皱着眉头回答道,“我

一是开头的连环杀人魔传闻,给我确立了某种剧情走向的预期,然而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被耍了,那真的只是个传闻。

二是一鸣伱说的红色与蓝色,除了主角自己,其他人对此都视而不见,这同样给了我某种预期。但是后续发展中,除了让主角具备超凡能力之外,对两种颜色并没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剧本就那样结束了。

三是红与蓝的区别,红色能弹钢琴,蓝色能写作,可是为什么衣橱里的红色突然变成了蓝色,剧本同样没有解释。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莫妮卡为什么进入意识世界?

我不知道!

因为剧本自始至终,莫妮卡都没有真正觉醒自己的意识,一个不自主的人,显然谈不上什么行动目的。”

陈一鸣用手势打断了祥瑞的辩解,转而看向梅根。

妹子很善解人意,为了照顾陈一鸣的渣听力,特意放慢了说话的速度。

“我很喜欢字符串的创意,触碰即湮灭,把握住了虚拟世界的某种本质,有一种科学哲学的意味。

至于莫妮卡的目的,我猜测应该是为了覆盖或消除某种能力,因为我在想象剧本中的场景时,特别是逃避追杀的场景,主角的双手,一直在赋予我一种橡皮擦的联想。”

“啪啪啪”,对梅根的回答,陈一鸣送出发自内心的赞赏。

“祥瑞,你的室友是一个好知音。

莉莉的回答代表了偏理性观众的观感,因为莉莉作为主演,阅读剧本时自然希望把握故事的内在逻辑。

而梅根的回答代表了偏感性观众的观感,比起逻辑探究,眼睛摄入的视觉信息才是

两种观感都有道理,电影理应满足两个层次的需求,不过具体就这个剧本而言,我认为后者的优先级更高。

因为这是一部脑洞向的悬疑片,本身设定上就有解释不通的情况,所谓的逻辑严谨不过是一种奢望,因为你很难预料观众会往哪个方向解读。

而对视觉信号的认知则相对统一,不同观众之间只是橡皮擦和油漆桶的差别,对于理解故事内核不构成任何障碍。”

陈一鸣看向三个妹子说道,“我有一个初步设想,你们自己斟酌是否可行。

祥瑞的短片剧本中,爱丽丝纠结于钢琴和写作两个志向难以抉择,因此产生了心魔,会在意识世界对爱丽丝的心灵投影进行追杀。

祥瑞根据这个内核,对剧本进行了扩写,引入莫妮卡为首的5人实验小组,进入意识世界诱导爱丽丝做出实验小组所倾向的决定。

莫妮卡化身艾斯丽替代爱丽丝的意识,但是与此同时,艾斯丽也会失去莫妮卡的自主意识,这属于剧本的底层设定。

如果把这个设定在剧本开头就讲清楚,其实观众很容易理解并认同,毕竟同一时间自主意识只能有一个,一个人不可能既是a又是b。

但是为了把字符世界的悬念保留到最后,这个设定不能讲得很清楚,所以莉莉才会有那个疑惑,莫妮卡到底是什么来历,她要干什么,全然一头雾水。

如果让我来评价,祥瑞的剧本立足于一个有趣的点子,但是没能把故事讲好。

扩写后的剧本,集中探讨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的主观意识,能否被人为地改写或是擦除。

点子本身也许并不出奇,但是祥瑞把后期特效制作中的纯色抠像引入到电影中来,作为干涉意识这种行为在视觉上的呈现方式。

我很喜欢这个搭配,够形象,够大众,够新潮。

唯一的问题,就是不够直观,莉莉的演技再精湛,哪怕能让观众清晰地感知到身体内三个自主意识的区分,也还是无法解释那个问题,莫妮卡到底要干什么。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把整个故事再套一层壳子,在电影一开始,就把意识干涉的信息传递给观众。”

三个妹子已经完全糊涂了,现在的版本已经圆环套圆环不知道嵌套多少层了,外面还要再套一层?

那不是更复杂了吗?

陈一鸣拿过纸笔边画边说。

“剧本开头一定要交待近未来的科幻背景,给观众建立起基本的观影预期,以便他们可以无障碍地接受电影的底层设定。

在电影的世界中,意识空间已经得到普及,但也带来一个潜在问题,就是沉浸其中容易诱发精神疾病。

接下来,实验小组和爱丽丝出场,这是故事的主线。

爱丽丝是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她将接受实验小组的意识干涉疗法。

然而实验小组的真实目的显然不止于治病救人,在爱丽丝展开意识空间的同时,组长莫妮卡趁机入侵,化身艾斯丽压制了爱丽丝的主意识。

此时电影给出

因此莫妮卡的意识不能直接替代爱丽丝的意识,而只能借助意识空间内的化身艾斯丽。

同时,由于爱丽丝自主意识的抵抗,艾斯丽的行为只有潜意识下的倾向性,而没有明确的指向性。

这样就引出电影的

艾斯丽在意识空间醒来之后,通过颜色的引导定位到实验小组的真正目标,爱丽丝的钢琴天赋。

下一个任务,就是引导艾斯丽与爱丽丝的主意识交互,把爱丽丝的钢琴天赋转移到艾斯丽的意识之上。

由此引出电影的

实验小组显然已经不是

在实验小组的最终目的未被揭发时,这个进度指示仪自然有着不同的形态。

在主实验室,显示的是脱离倒计时与天赋充盈百分比,在倒计时归零时,百分比数字越大,天赋的纯度就越高。

而在爱丽丝的床前,则是意识干涉的结束倒计时与治疗进度百分比,给出的解释是百分比数字越大,治疗效果越好。

现在我们完成了电影初始阶段的铺垫,用直观可视的方式和简洁明了的台词,交待了电影中的两方势力和他们各自的目的。

正方是病弱少女爱丽丝的主意识,但是她在意识空间,却是基于潜意识进行自发抵抗的大反派。

反方是盗贼集团的组长莫妮卡和4个同伙,而在意识空间内,她却是追寻自我的勇敢少女艾斯丽。

当然,观众此时并不知晓这一正反对立,他们的

随着陈一鸣的讲述,祥瑞早已进入到奋笔疾书的状态,然后越记嘴巴张得越大,现在她的思路已经被陈一鸣彻底支配。

莉莉的眼睛也越听越亮,这个点子新奇有趣,过往电影里从未见到过。而且新剧本把她需要分饰的三个角色进行了明确的拆分,她对角色的理解一下子清晰了不少。

至于梅根,陈一鸣说的太快,她的华文不足以让其跟上思路,因此一直处于懵逼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