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世界瞬间清净了

《木兰》的剪辑龟速推进。

眼下这般二选一、三选一的局面,王素秋爱莫能助,只能由陈一鸣乾纲独断。

他也感受到了当初参与《情书》剪辑时伏瑞香的纠结之情,手心手背都是肉,下不去手哇。

痛,实在是太痛了!

这些天里,陈一鸣下午1点进剪辑室,一直肝到晚上10点离开,严格遵循着8小时工作制。

如果不是遵守剪辑室里不吃不喝的规矩,每天的收工时间还能再早一点。

虽然进度缓慢,但是陈一鸣认为这样可以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会剪着剪着就上头。

10天过后,

再下来的

已经是

素材继续压缩至4个小时,精剪版已经初具轮廓。

再下来的

音乐音效、特效镜头、空镜旁白,都需要统筹兼顾综合考量。

立项之初的剧本和分镜,遵循的是商业片的叙事节奏。

而到了剪辑阶段,还需要在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贴合观影节奏。

一部时长在150分钟以上的电影,如果节奏不佳,就会令到观众精神疲惫,忽略片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大幅削减观影体验影响口碑。

更别说《木兰》还是一部古代战争片,涉及到比较晦涩的历史背景,本就有一定的观影门槛。

虽然电影院的环境有助于观众集中注意力,但是人脑有时而穷,无法长时间处于亢奋和紧张状态。

所以商业电影都会有意识地照顾观众,让叙事节奏处于波峰波谷交错推进的正弦态,每有一个剧情高朝,随后必会进入一段慢节奏的舒缓章节,让观众得以平复情绪。

陈一鸣在编写剧本的时候,的确也是这样编排的,不过电影制作自有其不可抗力,除了网文里那些开挂的大能,世上根本不存在能对照着剧本和分镜一比一还原的剧组。

拍摄阶段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变故,改动甚至推翻原剧本的情形可谓司空见惯,最终产出的素材一定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差异。

即便陈一鸣是自编自导,也逃不开这一规律,因为电影本质上是一种集体创造的产物。

编剧和导演只能主导,无法通盘决定。

演员,摄影,灯光,武指,台前幕后的所有参与人员,都会在拍摄过程中施加主观作用,让素材相对于剧本产生偏移。

这方面最直接的作用力来自演员,越是有角色使命感的演员,与剧本和导演的的“对抗”就越是剧烈。

比如《木兰》里有张毅出镜的场景,节奏、时长、情绪、观感等各方面,都超出了陈一鸣的预估。

片尾他与余荣光、秦芷蕾的那场戏,前前后后拍了七八个版本,每一版都不一样。

陈一鸣最终选定的那一条,直接拍飞了4页分镜稿,吞了秦芷蕾好几句台词,时长少了足足半分钟。

三个演员的演绎,并没有脱离剧本整体的叙事框架,也没有动摇陈一鸣预期的叙事节奏。

但是观影节奏却已经变了,与叙事节奏出现了错位。

具体而言,这场戏在全片时间轴上处于波谷的位置,前一个波峰是唐军步骑兵击垮张毅本阵,后一个波峰是郁南与秦芷蕾的黑白骑对撞。

由于张毅的“戏霸”行为,让这场戏的情绪过于简洁和内敛,加上又缩减了时长,导致波谷的过渡不够顺滑,两个波峰几近于合二为一。

观众一大段看下来确实很爽,但也会很累。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处,张毅和余荣光的角色塑造更加立体和个性化,换句话说就是高光聚于自身。

萌新秦芷蕾的台词被抢了,仅就这个三人场景而言,人物被迫扁平化。

不过后一段白马冲阵足够炫酷,文戏被抢也不全然是坏事。

很多时候,一部电影能造就一个被纳入群体记忆的经典镜头,已然是一大幸事。

如今陈一鸣因为演员的出众演绎,选择了时长更短的片段,那么就不得不承受观影节奏紊乱的负面效果。

而予以二次平衡的手段,就是现在正在紧张推进的电影后期。

陈一鸣的初步想法,是索性压缩前一个波峰,用快切剪辑的手法加快叙事节奏。

同时在后一个波峰即黑白骑对撞的段落,使用反常规的背景音乐,延迟观众的情绪爆发。

这种手法前世有一个精彩案例,就是《无间道》里黄秋生坠楼的片段。

梁朝伟激烈的情绪爆发,连同后续的大段街头枪战,搭配的却是舒缓、哀婉、轻灵的女声吟唱。

那种音画“不同步”的反差感,以及想爆却又爆不痛快的压抑体验,让陈一鸣印象极其深刻。

显然,这一段落的剪辑,已经不止是剪辑师一家的工作了,需要整个后期部门通力合作。

像黑白骑对撞的段落,原定的bg就不再合用,葛继明不得不看过样片之后,结合陈一鸣的要求重新改编。

这个段落穿插的特写镜头,又要根据

几分钟的片段,就已经如此麻烦,扩展到全片,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见一斑。

陈一鸣不得不提前跟马二爷打预防针,不一定能保证按照原计划在12月的贺岁档上映,说不准就要推迟到来年的春节档了。

时间来到9月中旬,《情书》延映一期密钥后终于下映,总票房3.8亿。

老牛贪心不足,还想着申请二次延映,尝试破掉4亿大关。

不过大壮比较清醒,果断鸣金收兵见好就收。

祥瑞的风头出得够大了,年头一部《超感》闷声发大财,年中一部《情书》直接刷下国产电影年冠,眼看着国庆档就在前头,再恋栈不去就要犯众怒了。

要知道这片子下个月就要在小日子和棒国上映了,国内市场再磨叽也只能收些饼干渣,还不如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下一个新市场上去。

海外权益还不止如此,梅根很看好《情书》的叙事逻辑,有意购入翻拍权,在大洋对面搞一个坚果版本。

坚果校园爱情肯定不是《情书》的隐忍含蓄风格,说不得要比较黄暴,不过主线是一致的。

说穿了,梅根看好的不止是《情书》,还包括了背后的编剧陈一鸣。

事实证明,陈某人讲故事的功力已经得到了时光认证,按照他的路子来,影迷多半会买账。

有了《情书》这小4个亿打底,马二爷大大滴松了一口气,加上前三季度好莱坞大片的迅猛业绩,完成电影局的年度指标大有希望。

于是陈一鸣因祸得福,总算不会被一周七通电话地夺命连环call了,马二爷龙颜大悦之下,很痛快地表示,“慢慢做不着急,实在来不及明年春节档也行。”

赶在国庆长假前一天,《木兰》的精剪版终于告一段落。

陈一鸣决定跟祖国母亲一起放个假,万事不管先搁家里宅上三天。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是去了一趟铂爵,象征性地关心一下公司事务。

忙完了《情书》,铂爵的众人也放了羊,加上长假在即,公司里一片浮躁的气息。

陈一鸣不理会大格子间里的各种闹腾,跟前台打过招呼之后,直奔大壮的办公室。

推门进去之后,惊奇地发现里头人头攒动,小美,祥瑞,王威,田黎,李准,制片部门的骨干全都在。

有事发生吗?我咋不知道咧。

寒暄过后,小美大致介绍了情况,原来是三拨人刚好凑上了。

祥瑞是来申请长假的,她从年初就一直绷着弦,绷到电影下映终于绷不住了,强烈要求休假。

而小美则考虑到海外上映在即,希望她先休短假,等接下来的海外行程跑完,再彻底休长假。

两人争执不下,于是一起找到了大壮这里。

王威等三个副导刚好也在大壮办公室,同样是来请假的。

只不过他们的目的不是休假,而是公费考察。

明年的唐人街破案故事,已经确定由王威执导,田黎和李准继续担任副导。

三人很珍惜这次机会,因此打算趁着剧本还没出来,先一步去海外的唐人街实地感受一下。

反正他们仨现在无事一身轻,之后《木兰》的宣发也不是主角。

陈一鸣简直无语,一个两个都在他跟前秀“清闲”,让他这个成天996的情何以堪?

他二话不说,先给王威三人布置了作业,不是无事一身轻吗?都给我到巨石工坊蹲点儿去。

什么时候特效完工,什么时候再考虑出国考察的事!

打发掉三个副导演,陈一鸣又不怀好意地看向祥瑞。

后者突然机灵起来,留下一句“国庆后见”扭头就走,还没忘了拉上懵逼中的小美。

世界瞬间清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