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把孩子生了下来,听王氏说孩子很好,她忍不住掉了眼泪。
王氏赶忙说道,“好儿媳,咱们不哭,月子里哭了以后眼睛疼。”
她把孩子包好,放到周氏边上,“你快看看,这是你和老三的儿子,长得多壮实,真是个好小子。”
周氏用自己的脸蹭了蹭孩子,“盼星星盼月亮,盼来这么一个孩子,现在孩子出生了,鸿顺却不知道在哪里。”
说起小儿子,王氏心里也难受。
不过她不想让周氏更难受,微微一笑,“总会回来的,你放心,家里这么多人,我们都会好好照顾这个小家伙,不会让你们母子俩受了委屈。”
周氏点点头,“谢谢娘。”
王氏笑着说,“谢我做什么?咱们是一家人,这是我小孙子,你是我儿媳,本来就该好好照顾的。”
周氏这一胎生得顺利,前后加起来也不到两个时辰,也没怎么出血,疼痛也能忍受。
叶湘湘心里琢磨,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扎了针。
她现在越来越能体会这针法的玄妙之处,只不过总觉得自己还在门口徘徊。
没有师父教导,自己看书果然还是学得慢,能有现在这样的指力她已经很满意了。
王氏亲自送吴氏出去,又给她包了个红封,“老姐姐,今日多亏了你帮忙,要不然我儿媳生产还麻烦了,这个你拿着。”
吴氏连忙推辞,“不过是帮个小忙,再说这胎位本来就正,就是没有我帮忙也能顺利生下来的。”
王氏笑着说,“该给的,就是请了稳婆来也得给,这是你应得的,还请收下。”
吴氏说道,“我才应该谢谢你们,要不是湘湘帮忙,我儿子的腿只怕已经落了残疾。”
王氏把红封塞在她手里,“一个村住着,就该互相帮助,不过今日这事儿不一样,你收下,就当添个彩头。”
实在是推辞不了,吴氏把红封收下了,几句话下来,和王氏倒是亲近了不少。
一转眼,天都快黑了,王氏去照顾周氏和孩子,李氏和柳氏则是赶忙做饭。
叶湘湘和叶翠翠都去帮忙,很快就忙活出来一顿晚饭。
王氏又让叶鸿昌杀了鸡,给周氏煨在灶上,晚些时候就能吃了,晚饭她没什么胃口,就没吃什么东西。
王氏一个人照顾周氏和孩子太辛苦了,柳氏晚上就搬去了上房东屋住,帮着照顾。
次日一家子坐在一起商议,看看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才好。
起名这样的大事,该等叶鸿顺来,不过现在还不知道他在哪里,王氏就让周氏来起,爹娘起名都是一样的。
周氏在屋里抱着孩子,笑了笑,“我也没念过书,起不了什么好的,就叫他兴家吧。”
“咱们一路逃荒来这里,好不容易才有了现在这个家,希望这个孩子的到来,能让叶家长兴不衰,取个好意头。”
王氏笑着说,“好名字,就听你的,我出去跟大家说。”
周氏忙说道,“娘,是不是太草率了?也没按照辈分起名。”
“明明就是好名字,哪里草率了?我看这孩子是个福星,我们苦头吃尽了,以后都是好运道,辈分不碍事,自己家知道就行了。”
王氏出去一说,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好。
叶鸿昌笑着说,“兴家,真是好名字,等到过年就写上族谱,再到县衙去记名。”
各家添丁进口,那都得等到过年再统一记名,平时县衙是不办理的。
下午天气放晴,叶鸿昌让叶湘湘在家里歇着,他去收拾鸭舍,傍晚时分才回来,还捡回来两个鸭蛋。
王氏惊喜,“这才养多久,都能下蛋了?”
鸭子四五个月就能下蛋,算着日子还得有一阵,谁知道已经捡到鸭蛋了。
叶鸿昌道,“就这么两个,不过陆陆续续就会多起来的。”
王氏喜不自胜,笑着说,“晚上给做成炒蛋,都尝尝味道。”
到了月底,鸭蛋逐渐多起来了,一日能捡回来四五十个。
光是这些鸭蛋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能卖两文钱一个。
几日就能卖一回,要不然家里都放不下了。
叶鸿昌又要去镇上卖蛋,还有两张皮子,前些日子进山打猎弄到的,也能拿去换钱了。
王氏说道,“别忘了去接文哥儿,已经二十九了,他明日休沐,今日就能走。”
翰辰书院十日一休沐,月底休沐两日,平时他要留在书院看书,月底才会回来一趟。
叶鸿昌笑着说,“放心吧,我那么大个侄子还能给忘了?”
今日卖了二百个鸭蛋,四钱银子,皮子卖了二两,又是一笔收入。
叶鸿昌买了油盐酱醋,又买了三只母鸡和红糖,周氏坐月子得吃好的。
时辰差不多了,他去翰辰书院接叶立文。
刚跳下车就听到有人跟叶立文打招呼,“恭喜你,竟然刚来就得到这样的机会,不过的确是你应得的。”
叶立文拱手回礼,“多谢。”
等几名同窗走了,叶鸿昌道,“文哥儿,他们为什么恭喜你,可是有什么好事?”
叶立文笑着说,“算是好事,不过还不能确定,先回去再说吧。”
“行。”叶鸿昌笑着应下。
既然是好事,那就回去再说,家里人一起听。
回到家中,饭菜上桌,大家填了填肚子叶鸿昌才问道,“文哥儿,现在可以说了吧?可是有什么好事?”
叶立文放下筷子,认真说道,“奶奶,二叔,县学要从底下的书院招生,每月提供癝粮,周先生和院长商议之后,把我推举上去了,如果通过县学考试,我就可以去县学读书。”
这个消息让全家都回不过神来,就连李氏这样没念过书的都知道,县学是通过了童试才能去读的。
“文哥儿,你不是还没参加过童试吗?”李氏疑惑了。
叶立文点点头,“是,听说是武山县连续五届科考都没有人中举,所以想要广收学生,只要通过考试,不管是否通过童试,都可以进入县学。”
“每月提供癝粮,当癝膳生对待,几乎不用花家里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