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藏身之处

赵匡胤一想到这种可能,就激动地大笑起来,“我果然是英明神武。”

【千古流传的叛逆名言。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指秦代末期大泽乡发生的一场叛乱。

复太祖基业,定千秋。那就是新的王朝,刘秀。

天已经亡,黄天将起。六十岁,是一件幸事。张角,是东汉后期,参加过“黄巾之乱”的人。

九月八日秋风起,百花凋零;长安香熏火燎,黄金甲满城。黄巢,唐代后期,黄巢暴乱,名为黄巢。

“来日,我成了青帝,便赏你一片桃花。”

莫道一目独尊,惹得黄河造反。这是元代后期的韩山童。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富贵,皆为尘土,皆为尘土。放眼神州,民不聊生,千里之地,尽是一片废墟。观天地,皆为贼寇,天道有缺,愚人补阙。好男人,与自己的父母分离,以天下苍生为重。

一把钢刀,斩尽胡人,才罢休。我是个大男人,怎能给蒙古人当牛马?一杯美酒,英雄一杯,万里长征不回首。金鼓轰鸣,所有人都在呐喊,直到黄龙被彻底摧毁。这是元朝末年的一首【红巾军】。

它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但一旦发出,所有人都会被它吓死。他要和西风一战,一身金甲。这是元朝末年的朱元璋。

一旦登上皇位,谁也不知道他的江山是谁。红颜易逝。在这一战之后,谁还能赢?-明末李自成。

只待风起云涌,六合一统。(洪秀全),清末太平军暴乱。】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明年就是我们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才是最让人震惊的。】

【虽然很震惊,但平民们真的很可怜,特别是在最后一段时间里,如果还有一线生机,谁也不会反抗。】

【我叫张角,求你杀了我!】

【所有人都明白,这药剂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有效,但是,有人想要救人,所以就选择了信任。】

【我宁愿跟随天公将军,也不愿跟随那些王公贵族。】

【汉代最大的问题,就是皇亲国戚,太监,贵族。如果不是唐朝末年,黄巢摧毁了所有的贵族,恐怕现在的贵族已经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了。】

……

大秦,原本还在准备造反的叛军,听到这个消息,都是眼睛一亮,这个计划很简单,也很容易让人信服,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逆天改命。

坐在麒麟殿内,嬴政脑中一片空白,这可是大秦的逆子啊!

他想起陈胜,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或许也会心动,但现在却是和他的帝国为敌。

看着屏幕上的内容,嬴政命人立即前往,他已经派人将所有的叛军都给查了出来,可是,当他们看到屏幕上的消息之后,却是坐不住了。

如果这里真的是陈胜的藏身之处,恐怕他早就走远了。

嬴政并不愁捉不到,除非这两个家伙躲进大山深处,再也不敢冒头,可一旦冒头,被人认出来,那就一定会被发现。

刘邦叹了口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也是一个平民出生的。

陈胜没有见过这个人,但他却认识这个人,不止是他,所有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都认识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就是当初反抗秦国的那个人。

秦二代的执政比起秦始皇时期还要阴暗,民间本来就已经怨气冲天,如果没有陈胜,六国的权贵恐怕都要起兵了,他们想要复国已经很久了。

大泽乡的叛乱,给六国的贵族们带来了极大的刺激。

但世事难料,若不是陈胜在大泽乡掀起了一场叛乱,六国之人是否还会造反,那就不得而知了。

刘邦心中佩服陈胜,如果没有他们,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也许自己这辈子都只能做一个亭长,而这次叛乱,更是激励了自己,让陈胜成为了隐王,并派人为其守坟。

刘邦翻了翻其它几个王朝的对联,最后发现朱元璋竟然是个叫花子。他可是清楚的记得,这个人十八岁就开始乞讨了,本以为是个文盲,没想到却能作出如此好的诗词来。

这人和黄巢很像,不过也没想到会是这样。

刘邦心中一紧,本以为这位叫花子的帝王没那么受过教育,现在看来倒是挺好说话的。

在历代的开国皇帝之中,似乎只有刘家的第一任皇帝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很高。

刘秀以前也是农夫,刘备也是卖草鞋的,刘裕也差不多,都是农村出来的,看起来文化水平应该不高。

说起来,他们柳家也算是个人物了,从底层爬到了帝王之位,这其中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其实,他并不喜欢看书,而且,他已经老了,也没有几年好活了,再逼着自己学习,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刘秀皱着眉头,仔细的分析了一下汉代的三大祸患,外戚、太监、贵族,这些都是他在位的时候造成的,但是如果任由他们发展下去,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了。

如果找到了对付这三个人的方法,会不会让历史发生变化?

他虽然选择了察举,但也不可能将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拉拢到朝堂上来,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那些被选中的人,都会对自己的儿子感激涕零,从而成为自己的派系。

这些家族也会将自己的子弟举荐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的实力会越来越强,甚至会对王朝造成威胁,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刘秀想起现代的科举制度,心中一动,觉得还是这一次考试比较好,因为纸张很简陋,价格也很高,所以并没有推广开来。他让人改良了一下屏幕上的造纸技术,如果能推广到更广的领域,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了。

然而,相比于此,给自己的后代延寿,却是更简单的事情。

一想起自己子嗣的短命,他就一阵头痛。

大唐贞观之时,朝堂上的官员们都在议论着黄巢,他们早就听说过黄巢参加过很多次科考,但都没有考上,所以才会造反,本以为他是个文盲,但现在看来,却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