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六年,刘邦大封功臣,未被受封的人议论纷纷,刘邦听到风声便问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危言耸听道:“他们在商议谋反!”刘邦不信,“天下初定,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张良说:“陛下以布衣起兵统一天下,可是您做了天子分封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您亲近的人,其他人怕您不分封他们,自然会心有忧虑。”刘邦向张良问计,张良就提议让刘邦先分封自己最讨厌的人,其他人知道了自然就放心了。】
这是前段时间才发生的事,汉宫中的君臣都有些不自在,刘邦看出他们的拘谨,当即招呼众人道:“诸位,接着宴饮。接下来天幕讲解的就是未曾发生之事了,若不是天幕,吾等那有机会提前了解自己的未来啊。诸位放心,天幕所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朕不会用未来的罪过降罪于诸位爱卿的。”
群臣心下稍安,纷纷向刘邦敬酒,维持着其乐融融的君臣之情。
【要说刘邦最讨厌谁,那非雍齿莫属了,雍齿本来是沛县的豪强,一贯看不起像个混混一样的刘邦,多次羞辱他。后来刘邦起兵占据沛县,雍齿迫于形势跟着刘邦,但他内心深处根本看不起刘邦,一有机会便投靠了魏国,连带着他镇守的丰邑也归了魏国。】
【刘邦次攻打丰邑都没有打下来,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公元前206年,诸侯会师灞上之时,雍齿又以赵国将领的身份投靠了刘邦。】
【刘邦为了安群臣之心,封雍齿为什邡侯,位列开国功臣五十七名,比张良的六十二位还要高。于是群臣都放心了,“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还担心什么!”】
评论区
“张良不是汉初杰吗,怎么才排到六十二位?”
“张良毕竟不是一开始就跟着刘邦的,他原本是韩王成的臣子,是韩王借调到刘邦麾下的,自然不能跟萧何、樊哙等人比。”
“况且,枪打出头鸟,张良多聪明,怎么可能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刘邦让张良选择封地,张良选了他们初见的留地为封地,就是提醒刘邦不要忘记初见的情谊。”
“不论张良排在多少名,我们最熟悉的依旧是汉初杰。”
【张良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成功缓和了群臣的矛盾,让刚刚建立的大汉避免了一次危机。】
【汉朝建立后,张良以自己身体多病为由,闭门不出,躲避汉初的政治斗争,他求仙问道,辟谷仙游,功成身退。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唐朝设立的武庙十哲中张良位列其中,在宋代依旧配享武庙。明清两朝的历代帝王庙中,张良以功臣之身配享其中,历代祭祀不断。】
张良掐指一算,按着天幕的公元纪年法,自己的年龄将近古稀,算是善终了。
张良长舒了一口气,接下来就可以用看热闹的心态好好欣赏天幕了,就在这时,他看到评论区出现了一连串的金色字迹……
评论区(金色文字)
“司马迁: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
“李白: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胡曾: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
“真德秀: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杰之冠。其人品在伊、吕间,其才如管仲,惟诸葛孔明略相伯仲。”
“王安石: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苏轼:“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见到有这么多后人称赞自己,张良心中很是高兴,只是这个苏轼是不是太特立独行了些。圯上老人的故事多半是他后来编纂的,他是不想做伊尹、姜太公吗,是没有这个机会啊。
若是他能成为韩国丞相,哪里需要行刺客之事。如今有机会成为秦皇的重臣,施展抱负,青史留名,扪心自问,他还是很心动的。
金色文字划过很久后才有白色文字战战巍巍的出现。
“上面的大佬都是中文系的吗?”
“突然感觉这个直播间平均文化好高啊,我都看不懂了。”
“第一次看见这么多语C一起发言,你们是在组织什么活动吗,加我一个。”
“毕竟是张良啊,年轻时候是美强惨的代表,老了也能逍遥自在,绝对的历史区顶流。”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能与张良媲美的只有诸葛武侯了。”
……
其实,天幕下平行时空之人只是觉得天幕的讲解太过克制,根本没有讲出张子房的神奇之处,张子房的功绩岂是这么简单就能说清楚的!
秦朝咸阳宫中的群臣对张良那是羡慕嫉妒恨,他们也想得到这么多后人称赞,也想享受后世的香火。毕竟听天幕的意思,他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啊……
【除了汉初杰之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还有很多文臣武将,他们如同满天繁星,一同照亮了汉初的天空。】
【第一位便是曹参,他出身沛县,在秦朝时只是一个管理监狱的小吏。后跟随刘邦起兵,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多个县城,身上的伤口多达七十多处。大汉建国后,曹参以功被封为平阳侯,位列功臣榜第二位,仅在萧何之后。】
【他虽因战功封侯,但其文治一样不俗,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他自认为能力不如萧何,严格遵守萧何定下的规章制度治理国家,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史称“萧规曹随”。】
身在齐国的曹参,作为齐王刘肥的相国却并没有多么繁忙,曹参执政遵循无为而治的理念,“我无为而民自治”,他有大把的时间观看天幕。
天幕提起他后,身边人都在为其庆贺,毕竟无论是成为丞相,还是最后得到善终都值得一贺。但曹参却有些忧虑,为另一个自己忧虑,一旦被天幕提起姓名,沛县的曹参便不能置身事外了。
沛县,刘季萧何看向曹参,刘季嘻嘻哈哈道,“天幕终于提到了你,看来跟我等进京的人又多了一个。”
萧何也叹道,“曹兄之才终不会被埋没了。”
曹参无奈道:“听天幕的话音,沛县这些老兄弟一个都不会少,咱们都能去咸阳了。”
樊哙等人面面相觑,不知此事是喜是忧。
始皇吩咐蒙毅记下曹参的名字,到时候与刘邦萧何一起带回来。
【陈平,魏国户牖邑人,幼时好读书,有大志,他曾主持乡间祭祀后的分肉,陈平把肉分的十分均匀,得到乡里众人称赞,陈平却感慨道:“若是我有机会主宰天下,也会像分肉一样公平称职。”但很可惜,在秦朝的统治下,他没有出仕的机会。】
陈平的夫人张氏正在院中料理菜地,听到天幕的话,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她看向坐在一边奋笔疾书的陈平,“郎君,天幕说的不会是您吧。”
陈平洒然一笑,“夫人才听出来,我可是早就察觉了。”
他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学识,只要有一个机会,他定能一飞冲天!
听到张良的故事时,他便有所怀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陈平,于是,他将自己能想到的东西都记录了下来。
张氏有些担心:“天幕说您是汉初的功臣,秦皇会不会……”
陈平却不担心,他安抚夫人道:“夫人稍安勿躁,天幕提到这么多人,陛下还能都杀了不成,用不了多久,便会有大秦军士来请我们前往咸阳了。”
始皇难得反省自己的国策,他说道:“大秦的政策居然有这么大的问题,如此多的贤才遗落乡间,难怪会人心不稳。”
其实,大秦根本没有一个稳定的招揽贤才的政策。军功爵制是武将的上升之路,但更多的武将是家族渊源,世代在大秦为将。
比如以王翦、王贲为代表的王家;以蒙骜、蒙武、蒙恬、蒙毅代祖孙接替的蒙家;还有小将李信的李家,他的祖父是陇西太守李崇,父亲是狄道侯李瑶……
而文臣则多是自行举荐的,他们自己找到门路向始皇投递自荐书,始皇看完后决定要不要用他,但能找到门路的人终究是极少数。如韩信、陈平、萧何这样的人根本无人举荐。
有识之士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抱负,在大秦没有出路就会产生不甘。若是社会稳定他们不一定能出头,但秦末乱世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陈平年轻的时候很穷,又不事生产,只能帮人主持婚丧嫁娶赚取糊口的报酬。到了娶妻的年纪,富裕人家不想嫁他,穷人他又看不上,直到一个叫张负的人相中了陈平。他有个孙女嫁了五次丈夫都死了,没有人敢娶她。张负见陈平虽然家徒四壁,只能用一个席子当门,但他的门外却有很多达官贵人的车马印记,他认为陈平这样的人定会有出头之日,便将自家孙女嫁给了陈平。】
身在魏国乡间的陈平刚刚娶了张氏为妻,这下子附近认识他的人都知道天幕说的人是谁了。
他们不敢置信,那个终日游手好闲的陈平居然也能青史留名。
有心思活络的人已经想着怎么跟陈平打好关系了,有的人却与陈平仇怨颇深,深恐陈平将来报复。
【秦末大乱后,陈平先是投奔魏王,后来又投入项羽帐下。刘邦还定秦后,殷王司马卬背楚降汉,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率军攻打司马卬。最终陈平不敌刘邦,殷地还是归了汉王,项羽迁怒于陈平等人,要将他们都杀了泄愤。陈平担心被杀,便挂印封金,悄悄溜走了。】
蒙毅嗤笑一声:“这陈平也是项羽送给刘邦的啊。”
【陈平见到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命他为都尉,监护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其他将领的不满,一个刚刚投靠的新人凭什么压在我们头上。他们纷纷说陈平品行不端,贪图贿赂,这种人汉王您可不能信任啊。】
【刘邦本就多疑,如今人成虎,他更加怀疑陈平的忠心。这种时候,有的主君会选择打压疏远,让手下与自己离心。刘邦却选择直接质问陈平,让陈平解释清楚。“你原本是魏王手下,后来投靠了楚王,现在又来到我的麾下,我如何能相信你?”请开始你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