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很难解决动力需求的巨大缺

“然后把经过量子计算优化的电能一股脑地注入超级导电磁流体线圈内激发出无与伦比的动力?”

“不如将细胞内的代谢和还原反应都纳入电路来,借助生物电势发电,这样所有小分子反应释放的能量都可以被电网系统有效捕获,岂不是省时省力?”

“我们为什么不设计一条生物光电通路呢?引导一种特殊的生物酶在大脑内合成出一种荧光素,然后利用这种荧光信号来传输和存储太阳能……”

会场里一时间洋溢着一派创新思维疯狂迸发的奇景。

这些天马行空的念头未必都是可行主张,但它们确实充分体现出了这支研究团队蓬勃向上的创新精神。

“好了,我想我们已经充分鼓舞了创新思维,接下来就该进入下一环节了。”

张恒最终出言打住了这场“花样百出”的头脑风暴:“让我们将所有提案建议,一一认真地记录下来。”

“不管是先进概念还是遥遥无期的幻想,都要尽数记录,以备后用。”

“然后呢,张先生?”

李腾诚恳地问道。

“然后,我们要逐一对每个提案进行评估甄别。”

张恒昂首阔步地走到演讲台前:“凡是符合物理原理和工程实现条件的设计,我们就马上付诸行动。

而那些距离现实还太遥远的想法,我们就先存档备案,等待未来科技水平能够跟上时,再行实现。”

“是的,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只有保持创新与务实的统一,才能不负集体智慧!”

在场的每个人都被张恒这番话极大地鼓舞了,纷纷挥舞手中的记录板,专注致志地将最新创意一一记录。

经过激烈的头脑风暴,张恒和研究小组收集整理出了诸多新奇独特的设计理念。

很多构思看上去匪夷所思,甚至存在一些技术瓶颈,但只要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上,他们就决心一一加以尝试。

首先被付诸实践的,是那个“等离子体导管电路”的大胆设想。

按照光电专家的构想,他们在整个装甲车的主能量回路中,预留了一组特殊的环形等离子通道。

“我们将在密闭腔体内注入一种适当的惰性气体混合物,再通过高压电离将其点燃。”

专家指着通道解释道:“如此一来,整个导管回路内就将流动着一股高温等离子流体,它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可以无阻抗地高速运行。”

“一旦能量以这种形式被高效传输,我们的动力系统效率自然就会大幅提高了。”

张恒点点头,看上去对这一设计非常有信心。

实践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整个等离子体电路根本无法正常工作。

气体电离倒是一度成功了,可等离子流体却很快便在高热中耗损殆尽。

更令人颜面尽失的是,巨大的电离能量反过来严重烧毁了部分车载电路元件。

“看来我们的理论预估着实过于乐观了。”

这位专家只能扼腕长叹:“等离子体的确具有出色导电性,但它的高温性质和剧烈离子风暴,却也给整个系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损伤。”

在这个艰难时刻,车间里一片低气压的沉闷氛围。

不过张恒却丝毫没有动摇,依然对大家鼓劲加油。

“失败便失败了,也别太沮丧。”

他对大家说:“至少我们对一种新概念进行了勇敢的尝试,这本身就是科技进步的真谛所在,我们要从失利中汲取经验教训,而不是固步自封。”

接下来,他们尝试了那个“一体化电池功能集成”的方案。

希望这种新型光电池和电容器的双重融合结构,能够达到高效率储能和发电的目的。

他们先是针对柔性硅材料,在其内部添加了一种可逆金属氢化物掺杂剂,意图赋予其离子注入和储存的双重能力。

这种掺杂体系的确像预期那样具有光电转换和锂离子扩散能力,但两者之间的性能耦合度却远远无法满足实用需求。

“我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了!”

工程师尴尬地挠了挠头:“由于金属离子的迁移阻力过大,导致电极快速老化和失效,使得整个系统无法大功率运转。”

“而且,即便能够切实实现储能和发电的双重功能,焦耳热带来的温升也必将极大地影响效率。”

陈铭衡补充道:“所以我们的想法貌似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大胆创新的构想,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后来他们甚至尝试过搭建一条“生物光电通路”,将一种衍生自荧光蛋白的新型酶导入裸鼠体内进行代谢试验,希望借此合成出发光活性物种。

这种奇特的生物途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在艰难的探索中,研究小组再一次重重受挫。

但令人惊讶的是,一次次遭受打击,他们的斗志却丝毫未减。

相反,每每遇到瓶颈阻碍,这些科研人员反而更加信心百倍,决心咬牙突围。

他们不再固步自封,不再拘泥于已经臻于理论极限的常规设计。

而是穷尽一切可能,大胆尝试各种新概念,努力寻找创新之路。

“设身处地想一想吧,若是我们能创造出一台真正高效的‘阳光战车’装甲,那在未来战场上不就将占据绝对优势了吗?”

张恒常常如是鼓舞大家:“眼下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终会有新的突破产生!用意志力去征服科学,这就是当代人类的使命所在。”

“我们决不轻言放弃!”

李腾豪情满怀地高呼一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直至找到那个真正高效的发电存储解决方案!就让我们用顽强的意志征服这个难题吧!”

他的话一出,顿时引发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喝彩。

太阳能动力装甲车的各项系统已初具规模。

张恒和他的团队在结构设计、材料选型、机械传动等层面都取得了极大进展。

可就在进入到最关键的能量利用环节时,他们遇到了一座无法逾越的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