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朱棣:老大,这些年,辛苦你了

啊这……

坤宁宫中,朱高炽听到老爹的话,愣了好一会儿。

这个剧情发展有点不对劲啊!

反应过来,老爹还在盯着自己看,他赶忙跪下请罪。

“父皇恕罪,是儿臣妄加揣测。”

“哼!”

“怎么?你巴不得我和你娘吵架?”朱棣重重哼了一声,问道。

全然忘记了自己刚才是怎么和徐妙云说的。

“陛下!”徐妙云推了一下朱棣,然后给了他一个眼神。

后者会意,也想起了自己刚才答应徐妙云要改变一下对待儿子的态度。

“起来吧,别跪着了!”他轻咳一声,道。

“谢父皇!”朱高炽非常艰难的站起来。

见此,朱棣有些无语,这个儿子也太胖了,一点儿也没有继承自己的勇武。

而他身旁的徐妙云则取出手帕,上前去为儿子擦汗。

“娘,我自己来就好。”朱高炽不敢劳烦母亲为自己擦汗,连连道。

“没事,很快就好。”徐妙云按住儿子的手,继续帮他擦汗。

她这也是在用行动告诉朱棣,这是她儿子,她心疼。

“累了吧,快来坐着歇一会儿!”徐妙云很快就擦干净了儿子额头上的汗,然后从手腕牵起儿子,拉着他坐到了一旁的榻上。

朱棣静静的看着这一幕,也没有说什么。

“高炽,你们哥仨一直在忙,好久都没有陪娘吃饭了,今天就先别回去了,留下一起用膳。”

听到母亲的话,朱高炽重重嗯了一声。

从小到大,父亲对弟弟的喜爱就胜过自己,他也从未争过什么,因为他是老大。

不过母亲向来一视同仁,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也从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准。

在她的培养下,朱高炽继承了母亲的优点。

仁慈且宽厚。

不久,膳房准备好了膳食。

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不过却安静的诡异。

徐妙云给朱棣使了好几个眼色,但后者却不为所动。

他有心缓和父子之间的关系,却又不知该怎么开口。

毕竟自古以来讲究的便是一个伦理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们二人,是父子,更是君臣。

哪怕是在平民百姓家,也从来都是儿子向父亲认错,从没有父亲向儿子认错的先例。

哪怕父亲做错了事情。

否则,便被视为不孝。

餐桌上的诡异氛围,朱高炽也感受到了。

他如坐针毡。

有心缓和一下这样的氛围,思虑再三后,便起身给父母夹菜。

“爹,娘,今天的菜不错。”

“赶紧尝尝看。”

朱高炽夹完菜,又费力坐下。

徐妙云尝了一口,含笑看了眼儿子,道:“确实不错。”

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心理作用。

随后,朱棣也尝了一下,点了点头。

诡异的氛围打破,画面顿时活了过来。

朱棣看着小心翼翼的儿子,心里也有些愧疚。

“老大,这些年辛苦你了。”

“你付出了多少,爹都看在眼里。”

“爹有时候说话确实会重一些,你也千万不要往心里去。”

“毕竟你是老大,爹难免会有些严厉。”

这番话是朱棣最诚恳的态度了,也就是现在这个氛围,亲情味比较浓,他才能说出这些话,换做是平时的话,那绝不可能从他嘴里听到。

“爹,您千万别这么说,一切都是儿子应该做的。”

“不管儿子是不是长子,都应该帮爹分担。”

朱高炽连忙起身说道。

心中开心又温暖,眼眶也有些湿润。

一旁的徐妙云看到这一幕,很是欣慰。

也不枉她费了这么重的一番心思。

“好,好儿子!”朱棣欣慰开口。

给儿子夹了块肉,又道:

“赶紧坐下吃吧!”

“哎!”

饭桌上,朱高炽一会儿抬头看看爹,一会儿抬头看看娘。

时不时地露出傻笑。

他感觉,今天这顿饭是他吃过最好吃的一顿,任何山珍海味也比不上。

如果可以,他真想让时间就此停下。

因为在这一刻,他不是什么嫡长子,也不是什么太子储君,他只是父母的儿子。

犹记得,在小时候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他们一家就是这样的。

可又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呢?

他不知道,亦不想知道。

不过这样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他们父子,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

国事…在他们的肩上压着呢!

徐妙云亲自送他们走出坤宁宫。

看着他们父子携手而去,徐妙云驻足在原地,久久不愿收回目光。

“可惜,要是能将刚才的画面画下来就好了。”她的心里感到一阵惋惜。

……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朱棣朱高炽两人上演着父慈子孝。

关于夏原吉上的那份折子中的内容,朱棣取了个名字,叫以工代赈。

准备作为以后应对天灾的政策,之所以是以后,是因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为春耕而忙碌。

像一些春耕时间早的地方,现在已经结束,但大部分地方,也才刚开始不久。

主要还是根据各地的气候而决定。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这个时候春耕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受灾而产生的流民,也多数回到了家乡,准备开始春耕。

一直到四月下旬,各地官府的目光,才陆续从春耕转移。

而这个时候,朝廷下令,组织无地无房的流氓开始修桥铺路,建设地方,并拨下款项。

同时,关于修一条从京城至顺天的直道,这个工程,也已立项。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很多人力。

借助这个工程,朱棣可以稳定住很多人。

也同时可以为他以后的某个目的,提供便利。

……

五月。

水师休整完毕,下西洋需要的种种货物,也都已经准备好了。

郑和拜别朱棣,即将再次踏上远洋的旅途。

杨轩和以前一样,亲自将郑和送到刘家港。

“三宝,此次若是到了西方,有一件事需要你做。”

“侯爷请说。”

“把西方制作琉璃的技术带回来,尤其是制作透明,没有什么杂质的琉璃的技术。”

“这对大明来说很重要。”

“我知道了,侯爷。”

郑和没有问原因,直接答应了下来。

因为一句“对大明很重要”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