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小羽的第二次见面定在两天之后的下午。在这之前老林去上海时经过平岭,他如约下车逗留了一夜。韩丁在傍晚时去车站接他,见面后把这两天的情况特别是罗晶晶的情绪向老林做了汇报。他对老林说:“罗晶晶和龙小羽过去感情不错,所以她不相信他会shā • rén,就是相信了,也不想让他死,这情绪也可以理解。”老林说:“又不是你让他死的,他犯了该死的事,不死成吗?”韩丁低头说:“我只是不希望罗晶晶太伤心,我希望她能理智地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龙小羽现在在她心里,已经是个被幻觉包装出来的人物。她也许把龙小羽的每一个优点和过去对她的每一份感情,全都汇总在脑子里了,然后产生了她心中现在的龙小羽。”
老林阴阴地想了一下,说:“那好啊,那你就把你在案卷材料上看到的那些事告诉她,你告诉她,她迷恋的这个人只是她的一个不真实的幻觉,只是这个人的美好的外表,你告诉她在这个美好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残忍的心。你就问问罗晶晶,你问她知道不知道这个男人在跟她山盟海誓的同时又强迫四萍跟他干那种事?你必须把这些情况揭露出来,必须把龙小羽的变态心理丑恶面目告诉她。要不然她老是觉得那小子是冤枉的。”
是的,也许老林说得对,只有把龙小羽的形象在罗晶晶心中彻底颠覆,才是拯救罗晶晶的唯一办法。但在那天晚上韩丁拉上罗晶晶跟老林共进晚餐的时候,他并没有急于披露龙小羽的那些丑行,他想还是趁老林在的时候好好和罗晶晶谈一谈,讲讲道理,让她理智地看待和处理这个案子最终可能发生的结局。对罗晶晶来说,老林算是个长辈,又是局外人,他说的话总该是公平的吧。
所以,在吃罢晚饭后三个人坐着喝茶的时候,韩丁以向老林汇报的方式,当着罗晶晶的面简单说了他在法院看到的那一系列证据。老林边听边神态严肃地点头,边发表一两句评论和判断,与韩丁一唱一和,配合既自然又默契。他们都留心观察罗晶晶的反应,看她是否接受了他们的暗示。但罗晶晶的态度让他们有点失望,她丝毫没有一点泄气的表示,口气强硬地坚持说她相信自己的判断,她相信龙小羽必有冤屈。也许她真的迷信自己的判断,也许她早心虚了但还虚张声势,以便督促韩丁不让他退缩。她在听罢韩丁唠叨完那些证据的第一句话就问:“龙小羽自己承认了吗?”韩丁只能如实说没有。但他又补充说明道:“他不承认,可又提不出自己肯定没有作案的证据,他这么死扛着不认是没用的。”罗晶晶突然像一个法律专家似的问了一句很内行的话:“有好多人被冤枉了都找不到解脱自己的证据,他要找不到证据就得向法院认罪吗,就得认罪吗?”
韩丁和老林都愣了,罗晶晶的固执使韩丁真切地认识到程瑶的观点有多正确:男人是理性的而女人是感性的。女人常常从感情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甚至以感情代替理智。
韩丁的语塞,并不仅仅因为罗晶晶的固执,更因为罗晶晶刚才的那句话,无意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诉讼原则。老林也意识到这一点了,开口解释道:“小罗,你这话问得好,你实际上问了一个法理问题,那就是,究竟是由原告还是由被告承担举证的责任。按照现代法理中关于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的原则,除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少数罪名外,大多数罪名是由原告负举证责任,而被告人是不负举证责任的。只要原告的证据不能完全认定被告有罪,即使被告不能举证证明自己无罪,也不能被判有罪。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见罗晶晶点头,老林笑笑,话锋一转,说道:“其实,龙小羽找不到自己无罪的证据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原告方,也就是平岭市人民检察院提出了充分的有罪证据,足以证明龙小羽有罪。我国法律原则中也还有一条,被告人的口供不是定罪的必备条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好在这话是老林说的,所以,他们的争执当然不至于演变为一场争吵,但整个晚上罗晶晶变得心事重重起来。韩丁为了挑起她的情绪,在把老林送到旅馆之后他们返回工人新村的路上,对罗晶晶表示明天一早要再去检察院看材料。他告诉罗晶晶他要把一些材料复印了带回来慢慢研究,罗晶晶脸上才渐渐有了一丝笑容。她当即拥抱了一下韩丁,就在街上,她拥抱了韩丁。过去,他们常常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地拥抱一下的,可自从龙小羽出现之后这是第一次。罗晶晶拥抱了他一下很快就松开了,她对他说:“你别放弃,好吗?就算为了我。”
韩丁咽了口气,说:“好。”
韩丁第二天一早先到火车站送老林,然后直接去检察院,午饭前才从检察院回来。他让罗晶晶看到,他果然从检察院带回了很多复印的材料,不是全部,只是检察院允许他带回来的那一部分。这些材料让罗晶晶看到了他的态度和他的敬业。在吃过简单的午饭后,罗晶晶陪送韩丁去看守所,下午是韩丁约好与龙小羽第二次见面的时间,第一次见面因为是姚大维开车带韩丁去的,所以,罗晶晶不便陪送。这次没有了姚大维,罗晶晶就非要送他去不可。在走出工人新村去公共汽车站的路上,趁着罗晶晶短暂晴朗的脸色,韩丁又跟她说了些自己辩护的策略和下一步调查取证的方向,实际上还是在暗示和说服罗晶晶要做好思想准备,接受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龙小羽有罪。如果替他做无罪开脱的成功率只占百分之一或者更小的话,那还不如想想别的办法。他对罗晶晶说:“你不是说他人品特别好吗?你不是说他特别刻苦上进吗?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事实来说明他过去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他犯罪只是一时冲动,是非常偶然的,也许这样辩护还能让法官产生某种原谅的心情,万一能换来一个死缓的判决保住龙小羽的性命,岂不很好?总比一口咬定无罪,徒劳地花费无用之功,到头来反而贻误了本来尚可争取的一线生机强多了!”
罗晶晶没有说话,看得出来她对韩丁以认罪换性命的辩护计划是不甘心的,但她说不出反对的理由,她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她的沉默事实上等于一种无奈的认可。
罗晶晶把韩丁一直送到了平岭市公安局看守所那扇电动的大铁门前,看着韩丁和传达室的工作人员办交涉,又看着韩丁被人领着,走进那扇缓缓打开的电动铁门里。韩丁回头,在铁门即将关闭的时候他看见罗晶晶还盯着他的背影,在门外一动不动地站着。
韩丁转过头,往里走,听到电动铁门在身后砰的关闭的声音,心里很难过。他清清楚楚地知道,罗晶晶不是送他呢,她是通过他走进铁门的背影,把想象的目光投向他马上就要面对的那个死囚龙小羽。
韩丁走到看守所的民警办公室,填了会见关押人员的登记单。办公室里的民警认出他就是前天刑侦大队姚大维带来的那位小律师,所以客气依然。韩丁像前天一样,很快便穿过长长的甬道和重重的铁门,重新和龙小羽一起,面对面地隔着一条长桌坐在那间光线昏暗的谈话室里了。领韩丁进来的还是前天那位民警,这回并没有像前天那样坐在桌子的一端旁听他们的谈话,而是站在门口的走廊上和另一位民警抽烟闲聊去了。
由于有了和罗晶晶最后的那段沟通,韩丁今天的谈话显得轻松了许多。他坐下来问的第一句话是:“昨天你睡好了吗?”语气声调带了第一次谈话所不曾有过的亲切。而龙小羽的神情则似乎和前天一样,沉闷中含着些拘谨,拘谨中藏了些忧郁,无可无不可地点了一下头,说道:
“还行吧。”
“那我们开始谈吧。”韩丁在椅子上转动了一下身子,让自己坐得更加舒服,他说,“今天谈谈你的过去,你过去的生活和你的家庭。随便谈,说什么都行,好不好?”
他用轻松的微笑注视着龙小羽,想感染和鼓励他也把神经放轻松。但也许龙小羽死囚的身份显然并不能被韩丁几句故作轻松的话语弄得真的轻松下来,他只是应景似的咧了一下嘴,回报了一个笑的意思,仍然拘谨地问:
“你想知道什么?”
“随便!”韩丁说。停了一下,他索性帮他开了个头,“那就先说说你的老家吧,你是绍兴石桥镇的人?”
说起老家,龙小羽的目光柔和起来,有了一些生气。他慢慢地说:“我的老家,都说是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出过无数的文人墨客。”
韩丁问:“你是说绍兴,还是说石桥镇?”
龙小羽说:“当然是绍兴,我们石桥镇就是属于绍兴的,离绍兴城很近。我上大学也是在绍兴城里,我上的是绍兴经济学院,学了两年经济管理。”
韩丁问:“你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
龙小羽说:“我爸爸以前在一家锡器厂当工人。绍兴人过去一到年关大节都要祭祀祖先祭拜神灵,家家都搞,很隆重的。用的蜡烛台、香炉、酒壶、罐子这些,都是用锡做的。可最近这些年这种仪式很少有人搞了,只有少数老一辈的公公婆婆还把祭祖拜神当一回事。所以,锡器厂生意越来越难做,后来开不下去就把工人都裁了,我爸爸也就不干了。他从小喜欢听绍剧,自己也唱,从锡器厂出来以后就找了几个人凑钱拉了个绍剧班子。绍兴人都喜欢看戏的,鲁迅先生不是还专门写过绍兴的社戏吗,那篇小说很有名的。”
韩丁笑笑说:“哟,你爸爸还是个艺术家呢,真不错。”
龙小羽没笑,说:“他爱好这个,所以就去干了。什么艺术家,艺术家演戏都是在剧场礼堂里演,可我们那里的绍剧,都是到乡下去,在露天的台子上唱。得扯开嗓子唱,要不然场子后面的人听不见,所以把嗓子都练出来了。他们还看不起那些在剧场礼堂里唱戏的人呢,我爸爸说当年绍剧最有名的钢嗓子陈鹤皋,还有绍剧的金嗓子汪筱奎在台上一唱,方圆几里地都听得见。过去还没有扩音喇叭呢。”
“对,那是要凭底气的。”韩丁附和了一句,又问,“你妈呢,她也喜欢艺术吗?”
龙小羽说:“我妈和我爸早分开了,我六岁那年我妈认识了一个有钱人,在一个下雨天什么都没拿就跟上他走掉了,一走再没音讯。可这么多年我爸一直想着她,她走的时候留下了她每天都戴着的那串珍珠手链,我爸后来一直戴在自己的手上,连洗澡睡觉都不摘下来。我对我妈长什么样都没印象了,可我也一直很想她,可能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有个母亲吧。”
韩丁不无同情地把话停了一下,才继续问道:“你爸对你怎么样?他没再给你娶一个后妈?”
龙小羽摇头:“没有。怕不是亲生的对我不好。所以,这些年我爸既当爹又当妈,不容易。我小时候跟着我爸到处走村串户去演出,我的小学就是在戏班子里上的。从书店里买了小学课本,由我爸爸教我,到初中了我才进了石桥镇中学。所以,基础也不算太好。”
韩丁说:“你爸没想让你子承父业跟他唱戏吗?你从小跟着戏班子走南闯北,没熏出点戏瘾来?”
龙小羽说:“我小时候曾经喜欢过唱戏,绍剧唱起来蛮有劲的。特别是演到喝酒的场面,观众最有劲。我们那里是出酒的地方,人人都爱喝老酒,台上演员演得东摇西晃醉醺醺的,你再看台下,一大片看戏的都跟着摇晃。那是听戏听醉了,真是挺有劲的。可不知为什么,我爸自己是个戏痴,却坚决不让我学戏。我小时候跟一个跑龙套的学了两下翻跟头我爸爸都打了我一顿。戏班子里的人都知道我爸的脾气,谁也不敢教我了。你看我爸这么喜欢绍剧,可他骨子里还是觉得唱戏不是个正经事,没出息。他还是希望我能出去读书,最好学学电脑、英语什么的,他觉得学那些今后才能干大事。所以,我一到十二岁他坚决不让我待在戏班里了,坚决让我去学校念书。我中学毕业后,我爸爸当时是借钱供我上了大学。那年接到绍兴经济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还没怎么的,我爸倒哭了一通。”
韩丁点点头,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龙小羽淡淡地笑一下,说:“我学的是经济管理,我爸说将来是经济的世界,还是懂经济会理财的人当得上未来的主人。我爸就盼我将来能在一家正规的大企业里找到一份工作,他说那才叫正事。可惜我只学了两年,我爸就得急病死了。说是脑溢血,也搞不清是怎么得的脑溢血。我爸一死,我也没钱上学了。我爸为供我上学,借了不少钱,我把家里房子卖了,东西也卖了,除了那串珍珠手链外,什么都卖了,好还债。那串手链是我妈妈走的时候给我爸爸留下的,我爸爸当个念物一直戴着它,所以我不能卖。这也是我爸给我留下的念物,所以我也一直戴着它。戴着它我才觉得我也有过父母,也有过很爱我很疼我的爸爸和妈妈。我把债都还清后,就剩二百块钱了,我就在我们镇上一个远亲家租了一条乌篷船,靠每天划船拉人拉货吃口饭。我们那里是水乡,村子和镇子都围在水里,水的外面又是另一个村子,村村镇镇都编排在河道里。过去在绍兴城里面,河道也多得像马路一样。很多人都用乌篷船当行脚,很方便的。乌篷船你见过吗?那种船在我们老家是用手和脚一起划的。要练一阵才会划呢。”
韩丁静静地听着,龙小羽也静静地说着。他用如此平静的语调,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来。有时也会陷入到往事中沉思片刻,在这时他似乎已经忘了他是一个身戴镣铐的嫌疑人。他似乎把对面的韩丁当做了自己的影子,可供心灵交流的影子,可与之自言自语的影子,或者当做了可以一叙平生的朋友,一位在他经风历雨之后能坐下来和他一起翻阅往事的朋友。而韩丁此时对龙小羽的感觉,也有了些微妙的变化。他开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有着画面的想象,那想象带着韩丁游历了江南乡下的戏班,和那种四处漂泊的童年,还有那位对儿子充满慈爱充满期待的父亲……龙小羽短暂的人生中拥挤排列着那么多不幸——丧父、辍学、从小没有母亲、二十岁时无家可归。那些简洁而且未加渲染的叙述不由得激起了韩丁的同情心。同情之心人皆有之,韩丁因同情而对他面前的这位面容端正、言语朴实的同龄人产生了一丝莫名的好感和隐隐的怜悯。
但职责的需要告诉他该是转换话题的时候了。他在龙小羽短暂的停顿中插了话,并且带动话题向另一个方向移去。他问:“四萍也是你们石桥镇的人吗?你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四萍吗?她不是石桥镇的,她家住在绍兴城里。她父母原来在造纸厂做工人。四萍她妈妈又得了风湿病,疼得下不了床,我们石桥镇上有位老中医治风湿有些名,四萍带她妈妈来看病,看了病就坐我的船回城里去。她第一次坐我船的那天穿了件红色的毛衣,很耀眼。在我们那地方,四萍这样的女孩算很出众了。她带她妈妈去看病,来回好几次坐我的船。她单点我的船,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四萍在绍兴东浦的一家酿酒厂上班,那家酒厂效益好,她就让我去那里找份工作,比划船挣钱多,也稳定。后来我就去了。”
这其实是一个在生活中很常见的邂逅,但在韩丁听来,却让他想起了电影《祝福》里那位祥林嫂的故乡,于是这个邂逅就变成了一个很风情的故事——在青山叠翠的背景前,在穿过田野的河道里,在江南霏霏的细雨下,在乌篷船古老的欸乃中,头戴乌毡帽的摇桨少年与一位过往摆渡的红衣女孩,彼此含情有意……那情形是很美的。这使韩丁几乎真的产生了兴趣,顺着话头问了下去:
“那你去了酿酒厂以后呢,以后又怎么样了?”
龙小羽依然不疾不徐地答道:“我们那地方酒厂很多,你知道绍兴黄酒吗?江南人都爱喝,很出名的。过去人们都讲天下黄酒出绍兴,绍兴黄酒出东浦。因为东浦就在鉴湖三曲的地方,那里的水最适合酿酒。进了东浦,连空气都是带着酒味的。四萍在的那家厂叫‘百年红’酒厂,一百年前就有,一九五几年关掉了,到八十年代‘百年红’的后代又把厂子重新办起来,用的还是传统的酿酒方法。绍兴的黄酒你喝过吧,也叫加饭酒,后劲很大,你们北方人喝不惯的。”
“四萍在酒厂干什么?”韩丁问。
“她做统计,是坐办公室的。”龙小羽答。
“那你呢,你去了做什么?”
“我?我是做酒的。‘百年红’是个小厂,不像大厂那样,小厂造酒不分车间工序,我们是从头做到尾,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像我这种新手,没什么技术的,什么苦活都要做,所以做得蛮累的。”
“你是大学生,不管怎么说也学了两年经济管理,虽然没毕业,也应该去做些管理工作,干吗要去干这种纯粹的苦力活儿?”
龙小羽笑笑:“我们那里,找份工作很不容易。我又不认识什么关系。厂里就要苦力,我去应试,只能做苦力。不过,学会酿酒也蛮有意思的,酿酒也是一种文化。”
韩丁也随着他笑笑,他也许仅仅是出于对“酿酒也是一种文化”这句话的尊重,才又问了一句:“怎么个酿法?”
说起酿酒,龙小羽脸上挂了些郑重其事的表情,似乎那是谈及“文化”二字时必须具有的表情。他也许当真以为韩丁对酿酒这类事有求知的欲望,所以,不论巨细地从头道来:
“酿酒,首先要制曲,曲你知道吧,就是酒的发酵剂。我们也叫它‘酒药’、‘酒饼’。它是用米粉、米糖或者观音土做原料,加一点中草药或辣蓼草,再接种上酒母,靠人工控制温度,经过一定时间制成的,有甜味和香味。很多大厂子用现代技术生产的纯种麦曲酒,其实,反而没有我们这种古老的操作方法酿出来的酒好。”
听了龙小羽的这一段介绍,韩丁觉得也够复杂的,真是一行有一行的门道,干什么都不易。他问:“把酒曲往水里一兑,是不是就成了酒?”
龙小羽摇头:“不是,做曲只是酿酒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淋饭’。就是用糯米蒸饭,然后用大缸盛好。”龙小羽因为戴着手铐,所以不得不两只手一起在胸前画了一个大圆圈,比画出酒缸的大小,“每缸要盛十来斤糯米饭呢,再把酒曲拌进去,让米饭发酵。我们那里把淋饭叫‘酒娘酒’,意思是这一大缸一大缸的淋饭发酵了就像酒的母亲一样,可以生酒了。”
韩丁说:“这回该兑水了吧?”
龙小羽终于点了头:“对,这时候就可以把鉴湖里汲来的水倒到‘酒娘酒’的大缸里,拌匀了,加上盖,这也叫‘做大饭’,或者叫‘摊饭’,算是正式开始酿酒了。酿黄酒很讲究气候的,因为发酵时间长短和气候有关。‘淋饭’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农历小雪前,‘做大饭’的时间最好是农历大雪前后,因为用大雪前后的水酿酒,酒不容易变质,便于长期贮藏。”
韩丁有点性急地想结束这个话题了:“倒进水以后就成酒了?”
龙小羽这回又摇头:“‘摊饭’盖上盖子要等九十天呢,到了第二年的农历二三月左右要做最后一道工序,叫‘榨煎’。把酒糟去掉,再放到大锅里煎熬,熬好以后装到坛子里,就是酒了。但装了坛的酒是不能喝的,要用泥封上,三五年以后才能打开喝,时间越长越好,不够三五年的酒,还没陈化老熟呢。人不是都说,酒是越陈越好吗。”
韩丁突然转移了话题,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怎么会用那样一种刻薄的话语,把龙小羽关于酒的论述接转到一个令他尴尬无比的问题上去了。
“对,酒是越陈的越好,可人家也都说,姑娘是越新越好。你和四萍好了多久?”
这个转折显然太快了,把龙小羽从沉醉的叙述中拉了出来。他目视着韩丁,很快调整了口吻,像囚犯交代问题似的认真老实地答道:“好了差不多两年吧。”
“是你追她,还是她追你呢?”
“我觉得,应该是她追我吧,是她追我。”
“你是不是说,你其实并不喜欢她,是吗?”
韩丁的口气,流露着明显的疑问,也流露出一丝鄙夷:“你既然不喜欢她,干吗要跟她谈恋爱?她当时是不是条件比你好,或者是你有求于她?”
龙小羽沉默下来,他的沉默显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一种抗拒。良久,他才慢慢地说了句:
“我无求于她。”
“那你喜欢她吗?”
韩丁始终想搞清的是,龙小羽与最终被他杀死的祝四萍,当初究竟是怎样一个开端,怎样一种关系。所以他盯住这个问题,执意问到底。
龙小羽依然沉默了片刻,才慢慢开口:“我这个人,受不了别人对我好,别人对我好,我就要报答他。我爸爸从小就这样教我。我小时候跟着我爸爸,生活很苦,漂泊不定,无论走到哪里,要是有人对我们好,帮助我们,我们就会感动,就想做点什么报答他,我爸爸就是这样的。”
“四萍对你好吗?”
“对我好。我刚到东浦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住在厂里的一间仓库里,白天干活,晚上看库。那时候是冬天,我带的铺盖少,四萍就从家里给我拿来垫子,拿来炉子,还拿她自己做的笋尖烧肉来给我吃。她那时对我挺不错的,我在这世界上没有亲人了,所以,那时候觉得她像我的亲人。”
韩丁看着龙小羽,从他平静的声音里,听不出一丝狡诈。他说了他的童年,说了他的父亲,说了他经历中的快乐与坎坷,说了追他的姑娘,说了他的处世哲学……他说到的一切,都像是真的,听不出哪一句是虚构、是谎言。这些东西留给韩丁的印象和感觉,与四萍被杀这件骇人听闻的暴行,似乎有某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某种解释不清的疑问,某种无法统一的矛盾。韩丁不由不仔细地端详坐在对面的这位同龄人,他会shā • rén吗?他会下手杀一个曾经爱过他,在他无助的时候给过他帮助,给过他温暖的女孩吗?棒击刀刺,杀前qiáng • jiān,他会是那样一个残忍无道的疯子吗?如果是,那么他和四萍,这一对恋人之间,究竟因何而生如此深仇大恨?在这个下午的谈话就要结束的时候,韩丁发现自己并没有为龙小羽的shā • rén动机理出一条合乎逻辑的脉络;相反,他在这个谜团之中仿佛越陷越深。他真想单刀直人地问一句:“四萍对你这么好,你到头来为什么要杀她,就是因为罗晶晶吗?”但他没有这么问,这么问是徒劳的。在这么多无法推翻的证据面前,龙小羽尚且顽固地不肯认罪,难道还能侥幸地幻想他会在一句义愤的追问下,将自己作案的动机脱口而出?韩丁并不想做这个幼稚的试验。
在与龙小羽进行第二次谈话的那天晚上,韩丁和老林又通了很长时间的电话。老林那时已经到达上海,已经住进酒店。韩丁在电话里向老林诉说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疑问——这些矛盾和疑问让他有一点不相信龙小羽会是案卷材料中用那么多证据描述出来的shā • rén犯了。他告诉老林,他看到的证据和他的直觉产生了强烈的对立和冲突。尽管,因为他和罗晶晶的关系,韩丁并不喜欢龙小羽,他在本能上应该非常排斥他,但这种直觉还是产生了。他把自己的直觉告诉了老林,这个直觉让他惶惑不安,他对老林说他不知道下一步再见到龙小羽时该问他什么。
老林的反应也许比韩丁所能想到的层次更深,他一针见血地道破了韩丁这种心情的本质。他说:“你是不是对原来的辩护方案发生动摇了?”
那一瞬间韩丁反倒愣了,无言以对。老林确实说出了韩丁并没有明确意识到,但他的直觉一旦引申下去必然直抵的那个结论。是的,原来的方案在韩丁此时的心里,和这个直觉是抵触的。原来的方案老林是知道并且赞同的,那就是:以犯罪的动机作为重点,寻找龙小羽罪轻而不是无罪的证据。这样的方案当然是稳妥的,它的最大优点是:避开了与那一系列强大证据的正面对抗,而在另外开辟的战场上获取一些胜利;它最大的缺点是:整个辩护肯定毫无悬念,律师显得四平八稳,而且,对于被告人来说,他注定得死。
老林说得没错,韩丁发生了动摇,他的直觉告诉他:龙小羽可能有冤屈。尽管搞法律的人不必去理会什么直觉,直觉毕竟是虚无的东西,直觉在实际的证据面前一钱不值,除非直觉能在那一系列貌似强大的证据里找到一个让自己扩展开来的缺口。老林问韩丁:“你能找到那个缺口吗?证据的系列就像一个完整回环的链条,每一个证据都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你能在某一个环节上找出一点缝隙吗?你能把这个有缝隙的环节取下来让整个链条断开吗?”
韩丁想了半天,在电话里,老林能听到他沉闷的呼吸。然后,又听到他略带犹豫的声音:
“公安局的材料说,龙小羽是在qiáng • jiān四萍时遭到抵抗而动了杀心的。可据我知道,龙小羽那时候已经爱上了罗晶晶,一个爱上其他女孩的男人,一般不会再对自己过去的女人感兴趣了吧,我不懂,可我觉得男人就是这样的。”
老林马上反应:“对,一般是这样。四萍原来跟龙小羽有过关系吗?他们原来是什么关系?”“龙小羽说,四萍是他原来的女朋友,他们在老家就认识。”
“他们有过性关系吗?”
“有,有过多次。”
老林在这方面的切身经验大概太多了,以致他讨论这种事的口气犹如现身说法:“男人要是有了新欢,一般来说对旧爱就不感兴趣了。和旧爱的感情倒不一定降低,但肉体上肯定没有太大欲望了,这是规律。你这个问题提得好,龙小羽和四萍既然是‘老夫老妻’了,干吗还要死气白赖地qiáng • jiān她?公安局定的这个shā • rén动机绝对有问题!”
韩丁说:“公安局搜集的证人证言中,都说龙小羽和祝四萍没有恋爱关系,连祝四萍在平岭的同乡和四萍的父母也证明四萍和龙小羽没有谈过朋友。但龙小羽亲口对我承认四萍是他过去的女朋友,只是他现在已经不爱她了。”
老林沉吟片刻,突然兴奋起来,他的口气就像是一个指示,一个决定,一个命令:“那好啊,你就从这儿去找突破口!只要能证明龙小羽和四萍过去确实是男女朋友,确实发生过性关系,当然,次数越多越好,保持性关系的时间越长越好。只要能够拿到这样的证据,公安局原来认定的犯罪动机就太勉强了。更重要的是,拿到这样的证据就可以说明,公安局找的那些证人,包括四萍的同乡,包括四萍的父母,统统都作了伪证,都隐瞒了事情的真相。那这个案子就有意思了,就大有搞头了,至少咱们得让法院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异口同声地说假话,为什么要隐瞒被告人与被害人的这段历史,隐瞒这段历史对这些出来作证的人,到底有什么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