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升平昌盛之世,总是伴随着大批人才贤士的出现;凡是有作为、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对人才问题总是高度重视的。像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等故事,已为大家熟知,成为千古佳话。这里,我想再讲一个古人荐贤用贤的故事,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他的用人政策,历来被后人所称道。他当皇帝后,要大臣封德彝负责推荐贤才。可是几个月过去,封德彝一个人才也没有推荐出来。他不仅不举荐,还说自己“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当即驳斥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意思是君子选用人才好比使用器物,应该各取所长,因人而异。不这样,难道还能向其他朝代去借人才吗?你推荐不出人才,只能说明你不识人才,怎么能说没有人才,这不太贬低天下之人了吗?唐太宗排除阻力,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提拔新人,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发现和重用马周。马周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寄居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做门客。有一次,唐太宗要求大臣“极言得失”,就是让大臣们给皇帝提意见,马周替常何写了一个有20多条意见的条陈。唐太宗看后大为欣赏,当他从常何嘴里知道是马周所写时,立即派人去请,因为来得慢了,他还派人去催。唐太宗亲自同当时仅29岁的马周谈话,认为他很有才能,就安排他在门下省当官,以后不断提拔。马周帮助唐太宗处理了许多复杂事件,成为一时的名臣。由于唐太宗不拘一格,广开才路,重用贤才,使得他统治的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升平时期,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
——《人才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不可估量》(1983年4月25日)摘自《知之深爱之切》
延伸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一朝的人才之盛可谓灿若星河。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魏征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王珪激浊扬清,嫉恶好善;戴胄处繁治剧,众务毕举。正是因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创造出名垂史册的“贞观之治”。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如器的胸襟,他驳斥封德彝“但于今未有奇才耳”的谬论,也说明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气度。
xí • jìn • píng还讲了唐太宗发现和重用马周的故事。马周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寄居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做门客,因为替常何写了一个有20多条意见的条陈,而备受赏识,得到重用。马周曾提出“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惟在百姓苦乐也”的命题,酷爱读史的máo • zé • dōng也高度评价马周的这份时政奏折,称之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唐太宗曾经说:我一天见不到马周就想他。可见马周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当时的宰相岑文本也说马周的才能可比汉朝的张良。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马周当上了宰相,还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对李治谆谆教导,教李治如何治政,对李治当皇帝以后治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太宗为了表彰马周对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亲自为马周题词:“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对马周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这在名臣云集、大贤辈出的唐朝初年也是不多见的。
xí • jìn • píng通过讲述唐太宗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故事,说明广开才路、重用贤才对于良政善治的重要作用,对做好人才工作提出了“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思路。
xí • jìn • píng一向重视人才工作,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说明人才的极端重要性;“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国际竞争的角度展示人才工作的重要作用;“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从尊重人才的视角阐发深化人才机制改革的现实路径。xí • jìn • píng求贤若渴的呼声,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提醒,也是对天下英才的深沉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