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人生乐在相知心。”中秘两国人民历来感情相连、心灵相通。这里,我想提及两位秘鲁朋友。一位是已故秘鲁作家、记者安东尼奥·阿尔塞,上世纪60年代起,为了向拉美民众展示真实的中国,他多次远赴中国采访报道。1970年,他的女儿梅梅在北京出生,但不幸罹患败血症。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指示医学专家对她进行救治,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组织战士赶往医院献血,梅梅最终转危为安。长大后,同父亲一样,梅梅长期为中秘友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一位是秘鲁汉学家和翻译家吉叶墨先生,他1979年至1991年在中国南京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西班牙语,撰写了《来自中国的报道》、《李白诗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等著作。此外,他在中国还是一位影星,出演了包括《大决战》、《重庆谈判》等25部中国电影,受到中国观众喜爱。现在,吉叶墨先生已经87岁了,听说他仍然坚持每年访华,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在秘鲁国会的演讲》(2016年11月21日)
延伸阅读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安东尼奥·阿尔塞是秘鲁记者和作家。他于1931年出生在秘鲁北部城市特鲁希略,25岁时就当选为秘鲁全国记者协会主席,并先后在秘鲁的多家知名报纸担任总编。
阿尔塞长期关注中国的变化和发展,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有关新中国的文章。1967年,阿尔塞带着妻子一起来到中国,在北京广播电台工作。3年后,他的女儿梅梅顺利出生。然而没过多久,梅梅就得了严重的败血症,病情危急。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请军区医院安排几位专家为梅梅进行会诊。要给梅梅治病,需要大量输血。然而,医院的血库与梅梅血型匹配的血浆却已不多。情况紧急,医疗部门迅速向驻京部队求援。战士们知道消息后,纷纷赶到医院献血。最终,梅梅转危为安,脱离险境。
在中秘建交的历史过程中,阿尔塞还扮演了“特使”的角色。1970年前后,在回秘鲁探望病重的父亲时,阿尔塞把中国愿意与秘鲁扩大交往的意愿,以及建交的相关原则传递给秘鲁政府。经过他的牵线搭桥,中秘两国迅速建立起了沟通渠道,并于1971年11月2日正式建交。1983年,阿尔塞再次来到中国,担任新华社国际部的西班牙文专家。他撰写了大量报道中国的文章,刊登在拉美和西班牙的报刊上。
已近90岁高龄却还在不断播撒中国文化种子的吉叶墨,原名吉列尔莫·达尼诺,是秘鲁的一位汉学家。他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79年。那年,在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担任文学和语言学教授的他,受邀来到南京大学,为15名西语教师开设课程。除此之外,他还是“影星”和“诗人”。在中国的20多年里,参演了《大决战》《重庆谈判》《máo • zé • dōng与斯诺》等25部中国电影,并用9年时间翻译了9本唐诗,成为拉美国家翻译唐诗最多的汉学家之一。此外,他还出版了《雕龙·中国古代诗歌选》《勤劳的蜜蜂·成语、谚语、歇后语1000条》《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等多部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
xí • jìn • píng在秘鲁国会的演讲中,讲述两位秘鲁朋友的感人故事,旨在说明,“中秘两国人民历来感情相连、心灵相通”,是心与心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国家友好,根在人民,源在交流。20世纪90年代,xí • jìn • píng访问过秘鲁。时隔20余年再次踏上秘鲁的土地,他用了“三个好”概括中秘友谊:相互信任的好兄弟,共同发展的好伙伴,共担责任的好朋友。在演讲中,xí • jìn • píng还引用秘鲁作家里韦罗的一句名言:“真正的幸福在于始终保持开拓的热情。”以此寄寓对两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道路上精诚合作的愿望。秘鲁要在2021年dú • lì200周年之际,实现“公正、公平、团结的秘鲁”这一奋斗目标;届时,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xí • jìn • píng将中秘两国的奋斗目标并举,正是希望两国人民“并肩同行、携手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