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他父亲以及李建成的关系,又恢复到了当初。
李渊对他说过的话,简直就是放屁。
李世民彻底地明白了,但是,他父亲把说过的话当放屁,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李建成对李世民再次出招,那就是诬告他!
李渊去城南打猎,带着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
李渊命三子驰射角胜。
李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他给李世民说:“此马甚骏,能超数丈涧。弟善骑,试乘之。”
其实他是有目的的,那就是想用这匹胡马把李世民摔死。
李世民却当做不明白他的意图一样,乘着这胡马逐鹿。
这胡马性子烈,被李世民一坐,蹶了起来。
李世民跃立在数步之外,马起,再次乘坐,如是者三,把这胡马降服,然后看着宇文士及说:“他想用这匹马杀我,然而,死生有命,有什么伤的?”
李建成听说李世民说这话之后,忙令妃嫔在李渊那里谮说李世民:“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为天下主,岂有浪死!”
话语这东西,最容易传走样。
李世民本意是李建成想用马害自己,那里害得死自己?没想到传到李渊那里去,就是自己有天命,要当皇帝了!
李渊听了大怒,先召李建成、李元吉入宫,然后在召李世民进入,责备他说:“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你追求皇帝位置,未免太着急了吧?!”
李世民听了,忙免冠顿首,请下法司案验。
李渊怒不可遏,要重治李世民。
就在这里,有司奏突厥入攻!
李渊听了这消息,马上改容,由责备李世民改为劳勉,命他戴好冠带,然后再和他商议突厥进攻之事。
李渊下诏李世民、李元吉领兵出幽州抵御突厥,很快就把突厥赶了回去。
李渊就是这样,每此有寇盗,就命李世民征讨,事平之后,对他又猜嫌。
不久,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来攻,连营南上。
秦王李世民和李元吉引兵相拒。
这时恰好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器械顿弊,朝廷及军中都很担忧。
李世民与突厥兵马遇于幽州,勒兵将战。
颉利可汗帅万余骑突然来到城西,陈兵五陇阪,唐军将士震恐。
李世民对李元吉说:“如今虏骑凭陵,不可给他们看见我们害怕,应当与他们一战,你能与我一起出战吗?”
李元吉惧怕,说:“虏形势如此,奈何轻出?万一失利,悔可及乎!”
从这一点看,李元吉远远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因为,他没有李世民的勇敢!
李世民见他不敢出战,当下说:“你不敢出,我当独往,你留这里观看。”说完,帅骑驰诣虏阵,告诉他们说:“国家与可汗和亲,何为负约,深入我地!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独出与我斗;若以众来,我直以此百骑相当耳!”
颉利听了,不知道他想干什么,笑而不应。
李世民又往前,遣骑告诉突利可汗说:“你以前与我盟约,有急相救,如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
突利也不应。
李世民再往前,将渡沟水。
颉利见李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心里登时怀疑突利与李世民有谋,当下遣止李世民说:\"王不须渡,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于是引兵稍却。
李世民为什么那么大胆,敢轻骑前往?不是他敢于冒险,而是他算定了颉利和突利的互相怀疑。
这是他对人性的掌握,才敢兴此险事。
就在这时,霖雨更大。
李世民对诸将说:“虏所恃者是弓矢,如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他们就像飞鸟之折翼;我们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复何待!”说完,潜师夜出,冒雨而进!
突厥大惊,顿时乱了阵脚,再加上弓箭不能用,哪里还是唐军的对手?
李世民通过大雨,看出对方的弓箭不可用,这就是掌握了形势的做法。
形势总是在变,谁掌握了最新形势,谁就将获胜!
李世民又派遣人去跟突利说以利害,突利听了,当下听命。
颉利想要和唐军打,可是突利不战,他也没办法了,当下遣突利与他的叔叔思摩去见李世民,请求和亲。
李世民答应了他们。
突利又请与李世民结为兄弟,李世民也答应他,与他歃血为盟而去。
李世民要远胜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也在于此,他不但洞悉人性,掌握形势,还在临阵之时,表现出无比的英勇。
李建成要是胸怀宽广一点,面对这样的弟弟,爱惜都来不及了,哪里还会想着置人死地?
李世民见太子对自己还是有怎么大意见,当下想借洛阳形胜之地自保。他派出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又派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带左右王保等千余人前往洛阳,暗地里结纳山东豪杰以等待变故,同时,多出金帛,恣其所用。
李元吉是个聪明人,一看李世民这个做法,就知道他想干什么,当下告张亮谋反,下吏考验。
而张亮终无一言,李元吉只得放了他,让他回洛阳去了。
此时,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剑拔弩张,眼看着就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
实际上,此时的李建成,远远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李建成就算能够顺利继位,他也要失败,因为李世民在洛阳安排了人马,一旦李建成继位,下令要杀李世民,李世民肯定举兵造反,也肯定能够击败李建成。
所以,李建成是一点胜算都没有!
他所能依仗的就是李渊,而李渊又没狠毒到要杀了李世民!而就算李渊要杀李世民,也没那么容易,因为,他已经有了防备。
所以,李建成最聪明的做法,还是主动让出太子之位,以李世民的胸怀,说不定能让他当蜀王一辈子。
可惜,以李建成的头脑,绝对看出当时的形势的,所以,等着他的,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