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彻查此事

“回禀陛下,臣观世子面容未有异色,应该不是中毒,臣也摸到他后脑肿胀有血,估计应该是不小心磕到石头上了。但具体死因,亡故的时间,还是要仵作查探后,才能明晰。”

“臣等正是在一个土拗里找到的秦世子,他躺着的地方,确实有一块大石,上面有血迹。臣想,世子应该是失足坠马,不小心磕到石头上了。”

“致远从小和祖父习武,七岁学骑马,十岁入军营训练,岂会在这种地方失足摔死?”羲和满脸泪痕的对皇上说。“皇兄,致远死因有疑,还请皇兄命人严查,还致远一个公道,还秦国公府一个公道。”

“好,命禁军将围场,特别是致远坠马的地方围起来,不许任何人靠近,着大理寺少卿徐瑾彻查此事。”皇上沉声说。“此地已不安全,起驾回宫。”

“皇兄,致远是在秋狩中殒命,在没查清之前,所有参与狩猎的人,均有嫌疑,在没查清楚前,岂能纵虎归山。”

“今日来参加秋狩的人,均是皇亲国戚,朝中重臣,难道还要锁到大理寺去不成?”

“臣妹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徐大人查案,也不能不要人证啊!”

“你说的也有道理,这样吧!徐瑾查案时,不论传召谁,都必须无条件的配合,违令者,徐瑾有权将其拘入大理寺查办。”

“多谢皇兄。”

皇上吩咐完,便起驾回京,合欢等人自是也跟着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她们碰到了前来围场查案的徐瑾,死的是世子,又是在围场,搜集证据刻不容缓。

回到府中,鹅黄有些担忧。“这秦世子怎么就死了,皇上现在让徐大人彻查此事,会不会查到高山,查到长公主府啊!”

“你该相信高山,他熟知马匹习性,而且我又没要秦致远的命,他不会有大动作,也就不会被发现的。也许,这就是一场意外,你们不要自己吓自己,做出什么多余的事情,引人怀疑。”

“那咱们现在……”

“自然是静观其变,等着大理寺的调查结果啊!”

徐瑾不愧是断案天才,短短三日,就已经理清了头绪。

秋狩那日,秦世子脱离众人队伍,往林子的西南方去了,二皇子紧随其后,也跟着去了那个方向。

熟知围场情况的人,都知道那里偏僻未修整,猎物也少得可怜,所以大家都没有去那里,也就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从那时起,就无人看到过秦世子的身影,倒是有人大概在一个多时辰后,看到二皇子返回营地。

所以,最后见秦世子的人就是二皇子。

但根据二皇子的口供,却说他去了西南方,但没遇到秦世子,他半路被树枝刮伤,就匆匆回营处置伤口,再未出去过。

但据徐瑾的观察,二皇子的伤不像是刮伤,倒是拳脚所致的瘀伤。

巧合的是,秦世子身上也有很多这种於伤。

所以,徐瑾合理推测,二人不仅遇上了,还发生了打斗。二皇子可能是为了避嫌,这才隐了这段过程。至于他们发生打斗的原因,徐瑾就不好深究了,毕竟都是天潢贵胄,万一涉及到皇室密辛就不好了。

只是,凭借这些,也无法断定,秦世子的死就与他有关。

仵作已经验明,秦世子是坠马撞到石头而亡,而坠马的原因是马儿腿受伤失去平衡导致。

看了马腿的外伤,不是利器所致,就是一般的划伤,那段路上有荆棘,石头也很多,马儿在奔跑中自己受伤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徐瑾更倾向于,世子的死是意外。

不过,涉及到皇室中人,这个决断他无法下,只能带着现有的证据入宫,由皇上亲自定夺。

他进宫时,正巧羲和与秦驸马也在,他本不想多言,没想到羲和却抓着他不放。

“徐大人来,可是向皇兄禀报致远一案的进展?”

“这都不是外人,徐卿如果有什么发现,但说无妨。”

“启禀皇上,经过臣几日的详查,和对诸参与秋狩人员的询问,还有对现场环境的取证,微臣认为,秦世子乃是意外坠马身亡,这些是口供与所查物证,还请皇上过目。”

徐瑾举起物证,刘福义刚要去拿,就被羲和一把抢走看了起来。

皇上虽不悦,却也没说什么,只摆了摆手让刘福义退下。

羲和一目十行的看完手中的证据。“这里面有人看到二皇子尾随致远去了西北角,可二皇子声称未见到人,身上却有於痕,致远身上也有与人打斗的痕迹,如此明显的线索,徐大人为何还说致远是意外身亡?”

“禀长公主,秦世子与二皇子虽有打斗痕迹,可这些并不致命。仵作已经验明了,秦世子是坠马后脑磕在石头上毙命,臣去现场勘查,也找到了那块石头,上面还留有血迹。”

羲和眯着眼睛看向徐瑾。“就不能是,打斗之后,二皇子觉得不解气,又去追致远,伤了他的马,不是说马腿上有伤痕吗?”

面对长公主的责问,徐瑾不慌不忙的回答。“秦世子坠马的地点,方圆两里内只有他一匹马的足迹,并未见到其他人的足迹。再者,马腿上的伤不是利器所致,乃是石头造成的,秦世子坠马之地,乱石遍布,世子骑马误入乱石堆,马腿被乱石所伤,失了平衡才将世子甩下马。综上所述,长公主的假设,没有任何的证据支持。”

“可是这样,也不能说明,致远就不是被热谋害的吧!徐大人妄下定论,是想包庇什么人吗?我知道,二皇子跟你学习办案也有些时候了,你不会为了师徒情深才故意隐瞒什么吧!”

徐瑾恭敬的磕了一个头,高声说。“从徐瑾入大理寺第一日起,就知道,断案必须要根据证据说话,不可无凭无据,凭空猜想,臣立志不放过一个坏人,可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臣办此案,无愧于心,绝无徇私枉法之举,还请陛下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