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初试锋芒

第一百五十四章初试锋芒

灯火之下,盛景修的五官越发的棱角分明,本还是一张极凶的脸,可因为那一双桃花眼、含情眸,又将原本凌厉的五官中和的温柔了许多,整个人看上去,美而不妖,刚而不厉。

是一张长在姜鸢梨审美上的脸。

“真好看。”

她情不自禁地说道。

对于盛景修的脸,姜鸢梨一向是不吝夸赞的。

盛景修轻笑一声,眼含戏谑,似乎是在笑她的直接。

姜鸢梨也不是第一次这么说话了,在盛景修面前到底也脸皮厚了一些,颇为无所谓的样子,只说道,“你为什么总是带着面具呀。”

这是她第三次问他这样的话题了。

前两次是有心,这次却是无意,不过是随口之下的一问,也没有想着他这次就会回答她。却不想,这世上的事,从来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次,也不知道是盛景修此刻心情好,还是因为见她问了三次,有些锲而不舍,倒是真的回答她了。

“我长得很像我的父亲。”

姜鸢梨讶异道,“先皇吗?”

“嗯。”盛景修应了一声。

“可儿子像自己的父亲不是应该的吗?这是你带着面具的理由?”

话音落下,四周便沉寂了下来。

盛景修脸上的笑意缓缓消失,眼神骤然空洞了起来,像是因为她的问题牵扯到了他的什么往事。

那感觉就像是看着一个人失足坠落,骤然掉进了一片沼泽地里一样,姜鸢梨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一点点地往下沉沦。

她忽然抬手,盖在了他的眼睛上。

盛景修顿了顿,伸手,将她的小手拉了下来,握在手里。

他在笑,“怎么了?”

可姜鸢梨看的清楚,此刻的笑容没有了刚才笑的时候那温暖和开心的意味了,眼下的笑就只是在笑而已。

“我不喜欢你刚才的眼神,会让人觉得,很悲伤。”姜鸢梨一字一句,认真地说道,“我不知道你因为什么会忽然那样,是因为我问你的问题吗?”

盛景修本想回答,可姜鸢梨却没有给他留半个字的气口。

“那就不要想了,也不要回答,以后我也不问你了。终究都是往事对不对?眼下是快乐的就可以了。如果往事并不美好,就不要提。那些东西,不会影响当下的,对吧?要紧的是现在快乐。”

盛景修顿了顿,点了点头。

姜鸢梨拽着他的手往桌子旁走。

她虽然也不算是个矮,是正好的身材,可架不住盛景修高大挺拔,加之男女之间力量悬殊,此刻她拽着他吃力的样子,像极了一头小兽捕获了比自己大上几倍的猎物之后费力的拖回自己领地的模样。

盛景修唇边的笑意到底因为她这可爱的模样再次绽开。

她将盛景修安顿在一张椅子上,自己则搬了凳子凑过去,一手递过去几张纸卷,一手将桌子上那幽暗的灯往前拉了拉。

“瞧瞧这个。”

盛景修垂下眸子来,看了一眼,“姜宏志的文章?”

“是。”姜鸢梨舔舔唇,好奇地看着他,“应该是不错的吧?我一个女人家,虽然也读了半本书……但是到底不懂什么治国之道,也看不出学子文章的好坏来。你且瞧瞧,怎么样?”

盛景修虚掩着唇轻笑,“什么叫半本书?”

还是第一次见人说读了半本书的。

姜鸢梨撇撇嘴,“我确实没有怎么读过书嘛。但是我爹曾经也逼着我学过一些的,又不是不识字。说我自己学富五车,汗牛充栋,你怕是要活活把肚皮笑破了的,可是要是说我无学无术,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白丁,我也是不服气的,所以就老实说,读过的书加起来,零零总总,怎么样也能凑上半本吧。”

“哈哈哈。”

盛景修听罢,仰头笑了起来,胸膛都在笑的震动。

姜鸢梨见他笑的开心,没了方才的悲伤,红红的舌头舔了舔樱唇,也跟着一道傻傻地笑了出来。

盛景修将目光重新投回了那卷子上,仔细地看了起来。

姜鸢梨也不做声,只用手给他掌着灯,顺道一知半解地跟着一道瞧着。

约莫过了一盏茶的功夫,盛景修轻笑一声,将卷子搁在了桌子上。

“你还没看完呢。”姜鸢梨指了指,“怎么不看了,是入不了你的眼吗?”

虽说姜宏志当年是一举中第的,可盛景修这样的人,身边出类拔萃的人才颇多,此刻若是瞧不上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倒是也正常。

盛景修看着那卷子,叹了一口气。

“他有才,只是……”

“只是什么?”

“若为我主考官,定会把他打回去。”

“为什么呀?有才为何不用?”

盛景修说道,“他这文章,见解独到,眼光犀利,矛头直指当今最严重的几处弊端,将这些矛盾分析的鞭辟入里,使之无所遁形。”

“那为何不用啊?”

这不是挺好的吗?

盛景修抬眸问道,“我问你,朝廷之中,你认为眼下最严重的几处问题是什么?”

姜鸢梨想了想,有些心虚地看了他一眼。

“无妨,关起门来,便是夫妻之间的私房话,没有什么君臣道义,也不涉及家国政治,不过闲聊。有什么说什么就是。”

姜鸢梨想了想,歪着的小脑袋在被烛光倒影在墙上,毛茸茸的,像个小孩子。

清澈的大眼眨了几下,姜鸢梨甜甜地开口。

“要我说,最大的问题,便是太子之位久久悬而未决,朝中因此分派党争,君臣猜忌,父子离心,那以拧成一股绳。”

盛景修点头,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还有就是,世族把持政权,尤其是近些年来,寒门难出贵子,每年科举也只是象征性的填几个下头的寒门子弟,大多数还是落在了世族的手里,科举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颇有些名存实亡的意味了。”

尽管皇帝把持吏部,近些也改革科举,有意抬举新贵势力,冲散世家门阀,可到底不易,世家子弟甚至可以不经过科举,直接由世家联名向皇上保举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