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饭,一家子开始收拾昨天带回来的东西。
各种糕点,水果都是这一路上买的,冬天水果也不容易坏,所以保存的久。
“哇!!爹爹!这个是什么呀?”
只见霍辞忧捧着一个比他两个小拳头还大的红果子,震惊地问。
小家伙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果子,长的奇奇怪怪的,还有个小尾巴。
霍长安把果子拿过去,用刀划开,很快露出里面红彤彤的果肉。
“哇!!长的好奇怪啊!”
江晚:“……”
把石榴掰了掰,江晚给小家伙和江屿安一人递了一半,“这东西叫石榴,小乡巴佬们,尝尝吧。”
这石榴按理说是秋天成熟的,怎么到了冬天还有?
“这冬天还有这种果子吗?”江晚好奇地问。
霍长安摇头,“没,南县这种果子成熟的晚,10月才熟的,然后果子太多,他们就储存起来,我就买了一筐。”
“哇!真甜!”
这边,江屿安和霍辞忧已经吃了起来。
吃着吃着,霍辞忧凑到江晚跟前,小手合十,“娘亲,可不可以分我一个,我想给小宝弟弟尝尝。”
江晚:“别急,等咱们把东西都收整出来,一会给爷爷奶奶,二爷爷,二奶奶,还有你小宝弟弟送些过去。”
“嗯嗯!”小家伙瞬间乐呵了。
除了一筐的石榴,霍长安还买了一大筐的柚子。
“爹爹!这又是什么呀?这个果果好大!”
霍辞忧叽叽喳喳的,看到什么自己没见过的,都格外激动。
江屿安倒是认识这东西,“小辞,这东西叫柚子,和橘子味道有些像,长的也有些像,不过听说好像有点苦。”
其实江屿安也没吃过柚子,只是去年他看他们学堂里有个同窗吃了,在学堂里显摆他爹带了多少柚子回来。
说这柚子有多难得,但其实也没那么好吃,他不太喜欢。
江屿安听了一嘴。
楚奎掰着石榴吃着,一听,也不住的点头,“我吃过,这玩意儿苦苦的,酸酸的,没啥好吃的。”
霍长安轻笑一声,“我这柚子可不一样!”
如果什么水果不好吃,霍长安是不可能买那么多的,他不至于那么蠢。
用手里的小刀将一个柚子划开,剥皮,很快就露出了里面黄澄澄,颗粒饱满的果肉。
“吃吧。”
江晚以前就喜欢吃柚子,现代的柚子大多都已经改良的特别甜了。
这古代的柚子……
她拿起一瓣尝了起来,这一尝就呆住了。
“好甜!水分还特别足!”
霍辞忧,江屿安和楚奎一听,连忙凑过来一人分了一瓣。
霍辞忧:“哇!好吃!”
江屿安和楚奎也是吃的一脸享受。
霍长安:“这可是我去一个老师傅家买的,他们那里盛产这种果子,就他家的最甜,我就买了许多。”
楚奎愣了,早知道他也应该去买一筐的!
他以前吃过这柚子,就觉得不好吃,霍长安他们一群人去给人家买柚子,他还嘲笑了一番。
谁成想这么甜!
“师傅,还好你买了,不然咱们就没得吃了!”他开始拍霍长安的马屁。
霍长安嗤笑了一声“吃完你手里的就没你的份了,让你买,你不买。”
楚奎心虚地低着头。
水果也就这两样特别的,除了水果,还有很多糕点,什么芙蓉糕,桂花糕还有水晶糕。
每样糕点都很香甜,有的味道软软糯糯,深得霍辞忧这个小幼崽的喜欢。
不过大人们就没这么喜欢了,主要是这些糕点都太甜了。
江晚吃了一块就没再吃了。
霍长安也觉得齁甜,有些嫌弃。
楚奎这个大男人更是嫌弃这种甜不拉几的东西。
江屿安也不嗜甜,结果所有的糕点都落到了霍辞忧怀里。
小家伙小脸蛋都笑开花了,嘴里还鼓鼓囊囊的,还在不停的往怀里扒拉。
他的!
是他的!
都是他的!
小家伙大眼睛眯起来就睁不开了。
“小辞,把你这些好吃的都自己放好,不过要及时吃了,不然放坏了就可惜了,知道吗?”
小家伙小脑袋点着,迅速抱着糕点就往卧房里钻。
一个抽屉都放不下,一连放了三个抽屉,小家伙满意的拍拍小手。
感觉这三个抽屉就是自己打下的江山!
满足!
吃的收拾完,剩下的都是些漂亮的布匹。
都是些绫罗绸缎。
“南县织造业发达,绫罗绸缎数不胜数,我们这趟最赚钱的就是这些绸缎了,我把最好看的都留了下来。”
说着,霍长安看向江晚,“都用来给你做衣服。”
江晚睫毛轻轻眨了眨,缓缓抬头,“小辞和安安没有?”
霍长安摇头。
“爹娘没有?”
霍长安摇头。
江晚嘴角翘了起来,“那……好吧。”
“爹爹,咋我们都没有呀?”
两人说的话,明明很小声,可是霍辞忧就是个鬼灵精,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凑过来的。
霍长安轻咳了一声,迅速在一众礼物中翻出个大包袱递给霍辞忧,“这是你的。”
霍辞忧眼睛一亮,接过包袱迅速打开。
很快,一个可爱又威风的黑白红相间的虎头小面具映入眼帘。
霍辞忧嘴巴张得大大的!
漂亮!
太漂亮了!
做工极其精致,面具上还挂着两条红色小穗儿。
江晚都忍不住觉得惊艳,“这……这东西可真漂亮……好可爱……”
江屿安都凑过来看了好一会儿。
面具下,是一套和面具很搭配的黑红色织花小棉袄,就连裤子都绣着可爱的小老虎。
小棉袄。
这一套设计奇特可爱,极具民族风的小衣服看得大家都呆了。
霍辞忧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也大张着,口水都要流出来,也没发现。
霍长安摸摸自家儿子的小脑袋,神色温柔道:“我们在南县最后一天,大家都分开逛,我也去给你们买礼物,忽然就看到一个老人家摊位前挂着这套小衣服,听说这是保佑孩子平安有福的,过年每家每户都要给家里孩子买。”
“这套衣服做工比别的都好,那个老人家做了半年,要价也高,足足五两银子,别人都不愿意买,所以才让我捡了个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