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齐聚密云

大帐内,安静异常。

除了范文程,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死死的盯着地图上的昌平州和居庸关。

尤其是多尔衮,一股莫名的压力压在他身上,让他无法呼吸。

怎么办?

三条计策,选哪一条?

第一条最稳妥但也最窝囊。

从墙子岭入关后只与明军骑兵打了一场小仗,然后就退出墙子岭,从绕道草原去往宣府。

这要是传出去,正白旗的威风何在?

第二条计策虽没有那么窝囊,却也让人窝火。

就算他拖住了黄得功主力,多铎也顺利攻下宣府。等到退兵时,他还是一无所获。

第三条计策风险大!.

成功还好,一旦失败,大清三五年之内都缓不过来。

因为,旗人太少了。

多尔衮深吸一口气,再次问道:“范先生有什么建议?”

正打算离开的范文程暗暗骂了一句,他只负责出谋划策,其他的一概不参与。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背黑锅。

每次出谋划策他都出三条计策,具体选哪一条由旗人自己定。

赢了,是他技高一筹。

败了,则与他无关。

因为,是旗人自己选的。更何况计谋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可能是将领,士兵,粮草,天时,地利等等...

见多尔衮发问,范文程不好直接拒绝,只能模棱两可的说道:“我不知道睿亲王想要什么结果,所以不好建议。”

多尔衮何等老练,瞬间明白了范文程的心思。

其实这也不能怪范文程,毕竟他只想自保。

又想了一会,多尔衮再次问道:“本王的顾虑还是粮草,就怕耗不过明军。如果选择第三条计谋,范先生还有没有筹粮的好办法?”

范文程心里松了口气,他假装掐指一算,悠悠说道:“根据节气,昌平州一带的夏粮已经成熟。北京一带虽有旱情,却也不至于颗粒无收。”

“届时睿亲王可以逼迫百姓去田里收粮,就算找不到百姓,每天分出千余士兵收粮也不影响大局。”

见多尔衮点头后,范文程施礼后离开了大帐。

阿济格,遏必隆同时起身来到多尔衮面前。

“十四弟,干吧!”阿济格说道,“同等数量下,关宁军都不一定是我军对手,关内的明军更不可能了!别犹豫了!”

遏必隆立刻附和:“是啊睿亲王,黄得功有四万兵马,如果将他们尽数歼灭,此番入关不但收获颇丰,甚至可以尝试进攻北京城!”

“就算没有攻下北京的把握,也可以挥师东进去往山海关,逼迫吴三桂投降!一旦拿下山海关,我大清铁骑随时随地都可以入关了!”

“挥师南下,逐鹿中原,指日可待!”

听着遏必隆的一番话,多尔衮再也忍不住了,他直接站起来猛地一拍桌子:“正合我意,干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此番入关必须有所斩获!”

阿济格和遏必隆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火。

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不止他们,所有旗人都想往上爬。可往上爬的途径只有一个:功劳!

功劳从哪里来?

战场上的军功!

“不过此事不能急,要提前多准备一些粮草!”多尔衮说道。

“我等都听睿亲王的!”

“好。”多尔衮此时心中豪迈顿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他有种感觉,此次入关的收获将使他永生难忘。甚至能直接攻下北京,取代明廷。

“来人!”

“在。”

“让多伦诺尔(开平卫)那边急送半个月的粮草来,我就不信明军能耗得过我们!”

“还有,一会我会给豫亲王写一封信,你们要在三日内给本王送到。”

“嗻。”

......

密云。

黄得功坐在城外的军帐之内,不停翻看着崇祯的密信。

这一仗关系重大,不能有任何闪失。

皇帝的计谋只是指明了战略方向,真正的排兵布阵,调动兵马都是他的活。

就在黄得功复盘计划的时候,一个亲兵在帐门外喊道:“总兵大人,蓟辽总督王永吉王大人,山海关总兵高第高大人在帐外等候。”

“请!”黄得功下意识的说完这个字后又觉得有些不妥,立刻站起身大步往外跑迎接。

刚走到帐门附近,军帐被人从外面打开。

两个大汉一前一后分别走了进来,看到彼此之后,三人脸上同时挂上了笑容。

“靖南伯!”

“王总督!”

“高总兵!”

“别来无恙!”

“别来无恙!”

崇祯十六年,王永吉才被授予兵部侍郎衔,总督蓟辽。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山东,江南为官。

他和黄得功有过一面之缘。

至于高第,黄得功虽有耳闻却没见过。

一番客套之后,三人分别落座。

王永吉见帐内没有其他人,压低了声音问道:“替你刚说靖南伯与建奴骑兵交过手了?”

“嗯,很难缠。”黄得功忧心忡忡的回答道。

“那...朝廷将我们调来是要与多尔衮决战吗?”

王永吉和高第并不知道朝廷的具体机会,兵部的调令是让他们来密云协助黄得功。

黄得功刚要回答,帐外的亲兵再次喊道:“总兵大人,关宁军镇标中营参将巴克勇帐外求见。”

“请!”黄得功并没有轻视巴克勇这位参将,用了和王永吉高第一样的请字。

王永吉和高第偷偷对视一眼,感慨黄得功这位粗人竟也有细心的一面。

哗啦!

巴克勇打开军帐的门帘看到王永吉后顿时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