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啊朋友——
路漫漫,尘滚滚。关羽站在囚车里,回望徐州,他既纳闷又着急,他纳闷怎么不见刘备,着急刘备的下落。关羽不知道,这时,刘备正坐在青州袁谭的客厅里喝大茶。曹军一到,刘备大惊,率领数十骑出城打探,远远地看见曹操的军旗,就吓得没了主意,拍拍屁股,“弃众而走”。
抛下大桑树军区的将士,抛下老婆孩子,抛下关羽,刘备投奔袁绍去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的兄弟誓言,也许有过,但是在危险到来时,刘备还是选择了本能的自保。很快,袁绍派遣部下迎接刘备,后亲驰二百余里与刘备相会。被袁绍父子奉为座上客时,刘备可曾想起关羽因为替他守护下邳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
关羽又见到了曹操。情敌相见,该是分外眼红的。可是,当关羽看到有“夺妻之恨”的曹操时,却没有了仇恨的资格。这时,曹操是胜利者,关羽是由胜利者任意处置的战俘。
有人霍霍磨刀,嚷嚷着要关羽死。他们对曹操说:别看这小子脸长美髯,怀揣《春秋》,人五人六,其实一肚子坏水,当初许都围猎,他教唆刘备杀主公呢,幸亏刘备这小子胆子小……也有人说:这小子是“万人敌”,是把利刃,留着后患无穷啊。
可是,曹操却让磨刀的人下去,让掌管将军印的人上来,挑出一枚偏将军的印,交给关羽,拜他为偏将军。偏将军,是将军中地位比较低的,仅仅高于裨将军。但是,再低的将军也是将军。陈涉当年要是偏将军,不是种地的,也不会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狠话了。
流民,俘虏,关羽一跃成了将军!知人善任的曹操,看准了关羽是把利刃。曹操的伟大就在于,把本来指向自己的利刃拿过来,再把利刃朝向别人。与袁绍鏖战即至,正是用人之际。曹操拜关羽为偏将军,是要他去上阵杀袁军的。
许都,关羽跪在曹操面前,把偏将军的大印捧着举过头顶,向他谢恩。
邺城,袁绍与刘备碰杯,说:喝了这杯酒,玄德就要上阵杀敌了,国贼曹操的末日到了。
战争是残酷的,因为死亡是残酷的,而比死亡更为残酷的是战争让兄弟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手。
关羽是知道曹操要他杀袁军的,只是历史没说他是否知道当时刘备正是袁军中的一员。如果关羽当时知道刘备是袁军中的一员,那就给崇拜“桃园三结义”的人一个重重的打击。
虽然“桃园三结义”只是一个梦,但是我们还是相信关羽当时是不知道刘备在袁军中的。破坏梦的美好,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虽被拜为将军,被曹操以高规格相待(“礼之甚厚”),但是关羽仍然天天皱着眉,一边理着美髯一边皱眉。
关羽虽是败将,但是在大桑树民兵连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根本看不起曹营里那些猫呀狗呀的。曹营里的那些人,看到关羽就来气:手下败将,一转身成了将军,天天走路鼻孔朝天,牛什么牛,你牛你别打败仗啊!关羽和曹营里的人,谁看谁也不顺眼,但是张辽和徐晃例外。张辽、徐晃与关羽是惺惺惜惺惺,英雄爱英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张辽和徐晃来找关羽了,关切地问他为何不开心,关羽长叹不语。
徐晃说:我是在杨奉将军被打败后投降曹公的,你是在刘备被打败后投降曹公的,我们同是降将,曹公却对你高看不少,我都无所谓,你还郁闷什么呢?
张辽说:我是在吕布将军被打败后投降曹公的,打了几个胜仗之后,才混了一个中郎将,连将军也不是,我都无所谓,你还郁闷什么呢?
关羽之所以与徐晃、张辽成为好朋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三个都是降将。与这二人在一起,关羽的心情会好一些。在班上排名倒数的学生,偶尔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分数的,比自己考第一名还高兴。因为得到曹操的高规格待遇,关羽在二人面前是有资本骄傲的。徐晃本来是跟着西凉旧将杨奉的,在曹操打败杨奉后,他归顺了曹操。后来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才被拜为裨将军,比关羽矮一级。张辽是在吕布集团覆灭后投降曹操的,因为打了几场胜仗,也才被拜为裨将军。关羽呢,以战俘身份押到许昌,一走出囚车,就被拜为偏将军。看来,业绩和资历不一定是升职的根据,老板的态度才最重要。
作为职场上的宠儿,关羽居然还不开心,曹营里人都说关羽不识抬举,但是徐晃和张辽知道,关羽是在挂念刘备。
精明的曹操,自然也知道关羽的心思,“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曹操想不通,就对张辽说:我对他那么够意思,你试着用恩情去问问他的意思。
张辽转达了曹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只有一个:效忠曹公,肝脑涂地,在所不惜。不这样回答,关羽就有可能死。关羽是一把利刃,既然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就毁掉它——因为这把利刃到了别人手里,自己就危险了。
关羽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还是坚定地说:“我深知曹公待我不薄,但我深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我绝不可背弃故主。我终究不会久留于此,我只待立功报了曹公之恩后便会离开这里。”
关羽从容地说出了这段话,可把张辽难为坏了:告诉曹操,恐怕曹操杀了关羽;不告诉曹操,不合事君之道。左手是朋友之伦,右手是职场之理,张辽该如何选择呢?
张辽叹息说:“我与曹公,是君父;与关羽,是兄弟。”君父大于兄弟,这是当时的职场规则。张辽回去复命,原原本本地向曹操转告了关羽的话。
曹操说:“事君不忘其本,关羽真是天下义士。你猜关羽会在什么时候离开?”
张辽为关羽打包票说:“关羽蒙受主公的恩德,必定会报答了之后再离开。”张辽这样说的时候,犹疑过吗?毕竟,要是关羽脚底板子上抹油,吃了喝了,屁也不放一个,偷偷开溜,那打包票的张辽是要负责任的。但是,关羽让张辽信任。
最终,曹操不但没杀关羽,反而为他的义气折服。
关羽信守盟誓又知恩图报,义薄云天;张辽忠于恩主又爱护朋友,气贯长虹;曹操慧眼识才又爱才惜才,胸怀日月。人性的美好,在这一刻聚集。
“秒杀”颜良——
两三个月之后,关羽报效曹操然后离开曹操的机会来了。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袁绍派颜良、郭图、淳于琼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还没把偏将军大印焐热的关羽,被曹操派上了前线,与关羽同为前锋的是张辽,徐晃也在出征白马的行列。曹操高职高薪地养着这些降将,不是让他们做形象代言的,而是让他们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卖命的。
曹营的人捂着嘴笑了:去送死吧,谁让你们是新来的呢!遇见颜良,不是送死就是送命。官渡之战之前,孔融认为曹操与袁绍对抗,绝无胜算,理由之一就是袁绍手下有颜良、文丑两员勇冠三军的大将。
颜良头顶麾盖(仪仗用的大伞),大摇大摆地来了。他似乎不是来打仗的,是来黄河滩遛弯的。
出击!
关羽飞身上马,策马前驱,直奔那显眼的麾盖而去,“如入无人之境”(《三国演义》)。颜良眼前寒光一闪,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就被刺倒在马下。落地的刹那,颜良瞥见了一绺美髯在刀枪舞起来的风里飘拂,关羽的美髯,也便成了他最后一眼的记忆。
关羽下马,在颜良的千军万马的注视下,从容地斩下颜良的头颅,挂在马首,然后从容地上马,拍马往回赶。袁绍多年经营,军中也有不少猛将,但看见颜良的头颅在滴滴答答地流血,如此触目惊心,生命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消耗殆尽。他们无力也无心抵挡关羽,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关羽离开。关羽离开的姿势很潇洒,就像运动员拿了金牌后绕场奔跑一样。
万军之阵,怔怔而立,刚才还在厮杀的战场,此刻阒然无声,天和地,仿佛都被关羽的神勇击中。
曹营沸腾了!曹操令旗一挥,三军将士乘胜追击,袁军兵败如山倒。这次出战,既有精彩镜头,又有完美结局,“遂解白马围”。
看看颜良的头颅,又看看关羽,曹操满意地点头:果然是把利刃,郭嘉所言不虚也!
冷兵器时代,能让人滴血而自己却不滴血,便是硬道理。白马战役过后,关羽成了曹营里的偶像。关羽千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传奇,随着黄河水流遍中华大地,一直流到今天。
明星们总是新闻人物,那时,关羽一天照几次镜子,数数大约有多少根美髯,一天读多少页《春秋》,都成为曹营的焦点新闻。最后,“关羽为何天天皱眉?”成了最热门话题。
曹操为关羽举行高规格庆功会,上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刚被擒来,一仗未打,就被拜将;打了一仗,杀了一个人,就被封侯。曹操不按牌理出牌,有着自己的道理,他想借此留住关羽。除了封侯,曹操还给关羽发了很多奖品,房子、车子(马)是少不了的。
曹操暗想:出生入死,都是为了拜将封侯,我帮你实现了人生目标,难道你还想去找那个卖草鞋的地摊主吗?
活着,是要讲结果的,但是过程的体验也很重要。拜将封侯之后,关羽的感觉并不好。他想起了是刘备把他从逃亡犯的行列里拉了出来,想起了最初是刘备那么依赖他,让他找回了做人的感觉;他想起了在那张床上,刘备和张飞,还有他,一起畅谈前程,相约未来……曹操让关羽看到了未来,关羽却留恋与刘备曾经一起打拼的过去。
深夜的许昌,在这个乱世中显得分外平静。星光,烛影,那个拈须读书的身影雕塑般让人顿生朝拜之心。
黎明到来,风无声,影无尘,关羽踏上了寻找刘备的路途。踩着金色的朝晖,关羽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晨鸟飞尽处,刘备和张飞在等着兄弟回来。
不必计较真相——
曹操明白,他不是关羽的彼岸。
这时的曹操,早已掌握朝柄,生杀予夺,为所欲为,可以给人功名,可以赐人富贵,红尘滚滚,天下人莫不以拜倒在曹操脚下为荣。可是,偏偏有这么一个关羽,把所有的赏赐封起来,连同一封辞职信,放在那里,舍弃这里的一切,悄悄离开,在内心的驱动下,向着那个让自己动心的地方走去。
爵位,印绶,财富,赞誉……这一切,本不是我们内心的东西,可惜我们很多时候因为这些东西的诱惑而舍弃了内心。我们为什么要舍弃内心而去追求乃至看守这些不属于内心的东西呢?
那个早晨,天地间走着一小队人马,骑在最前面的那位,美髯飘飘,在大地上投下永恒的身影。他的身影,定格在历史的扉页。
左右早就对曹操那么高看关羽有意见了,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机会,在曹操面前,他们纷纷施展自己的骂人特长:没良心的白眼狼!不识抬举的混账!不知好歹的玩意儿!
有人不骂,而是直接从腰间抽出刀来,主动请缨,要去追杀关羽。
气度非凡的曹操还是成全了这一段美好的历史,他挥挥手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主公,不要追了!”
《三国演义》还说关羽斩了袁军中另一员大将文丑后才离开曹营,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历史上,文丑与刘备追赶曹军,被曹军引入包围圈,最后文丑死于乱军之中,刘备侥幸逃生。文丑之死,与关羽不沾边。可是,当时文丑是与刘备在一起的,我们不妨就此来个残忍的想象:关羽是说过要报答曹操恩遇的,假使这时关羽在战场上邂逅刘备,昔日兄弟,今日敌人,关羽是选择背叛报效曹操的诺言,还是选择背叛兄弟间的盟誓?
人生本来就很残酷,经不起更残酷的设想。
文学则是残酷人生的美容法。《三国演义》对关羽去曹归刘这件事情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铺陈,留下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佳话。《三国演义》写关羽带着刘备的二位夫人离开许昌投奔刘备。曹操得知关羽离开的消息之后,前往相送,并以路费、锦袍相赠。关羽在归途之中,先后经过曹操管辖的东岭、洛阳、泗水、荥阳、黄河渡口五处关隘,斩杀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六位守将,历经艰险,终于在古城与刘备、张飞重聚。
这便是著名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但是,这只是小说家的虚构而已。
首先,刘备的二位夫人当时在曹操手中不假,但是关羽当时是偷偷离开,不可能还有机会带上刘备的二位夫人。
其次,“过五关”这个情节设计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地理方位混乱。当时关羽从哪里出发?当时曹操应该在延津以西或者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而且是官渡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曹操在延津以西诛文丑之后,迅速进行战略转移,南退至官渡。
那么关羽要到哪里去?袁绍当时率主力军推进至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南,在官渡以北),这时的刘备,应该就在阳武。《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官渡到阳武,直线距离,也只是40公里!关羽骑着马,一个中午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然而,罗贯中却让他首先通过东岭关(虚构的地名),接着又折向西北,奔波一千多里,走到洛阳,绕个大弯,又折回东方,经过汜水关、荥阳,最后再到达白马。罗贯中为了关羽的性格逻辑,牺牲了地理逻辑,把关羽写成了一个“路痴”。
还有,“斩六将”的六将,在历史上未见记载,很可能是只是小说人物。而且,罗贯中对这六将的塑造也有问题。比如,东岭关的孔秀,洛阳城的韩福,要阻挡关羽通行,只需把城门一闭,就能叫关羽无可奈何,他们却偏要出城送死,仿佛都活腻了。
关羽放下功利,捧着那份曾经的诺言,揣着那份真挚的友情,走过岁月,走过历史,他的足音,在人们的心里已是永远的空谷回响,千年万年,千里万里。我们又何必计较“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是否真的发生过!
不必计较什么是历史的真相,对美好的向往,才是最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