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信仰

  事实上往往就是这样,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你只要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抗得住别人的议论与指责。

  曾国藩在众人的指责声浪里很坦然,过不了多久,当大家都知道他纳妾的原因之后,也就没什么人再骂他了。就算还有很多人觉得他这事做得就是不对,但也不再觉得他是个伪君子、假道学了。

  比如左宗棠,在听说曾国藩纳妾之后笑着骂了一句“伪道学”,想想这个曾国藩当初笑我看如夫人洗脚时候那德行,现在可好,娶个小妾闹出这么大动静来,所以我们觉得左宗棠说曾国藩伪道学那肯定是幸灾乐祸。

  事实上,当时左宗棠说这话可能确实有幸灾乐祸的成份,因为左宗棠跟曾国藩向来不合。

  当初,曾国藩得势的时候,左宗棠还一直屈居下僚,而曾国藩认为左宗棠这人性格太极端,所以不肯把左宗棠纳入自己的幕府之中。

  后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下南京之后,曾国藩上奏朝廷,说洪秀全的儿子,当时太平天国的幼主洪天贵福被烧死了。而左宗棠则上表揭露曾国藩撒谎,说洪天贵福事实上是逃走了。这一下,曾左二人算是彻底决裂了。后来两个人关系闹得很僵,左宗棠在很多场合,甚至逢人便骂曾国藩。

  所以,当1872年曾国藩病逝的时候,左宗棠这时候也是封疆大吏了,当时天下人都认为两个人关系如此糟糕,左宗棠对曾国藩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的评价。

  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左宗棠不仅给曾国藩送来了挽联,而且挽联的内容是: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一联也被称为是晚清名联。上联意思是,说到知人善任、为国尽忠,我左宗棠还是不如你曾国藩。当然,这话虽然非常自谦,但听着还像是客套话。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主要是下联,下联的意思是说,我左宗棠和你曾国藩其实一生都是同心同德的,世人看到你我之间的纷争,其实不过是我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纠正、相互批评、相互进步的一种方法。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叫“攻错若石”。这一点只有我们俩自己知道,而世人全不知晓,所以你我此生,算是“相期无负平生”了。

  说到这个份儿上,那真是鲁迅先生赠与瞿秋白的那句名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一下,很多人就奇怪了,两个人后来关系都决裂了,左宗棠怎么可能这么说呢?要说这只是客套话,也不符合左宗棠那种狂狷孤傲的个性啊!

  事实上,不只是这幅挽联,左宗棠还特意写信给在湖南老家的儿子,说世人都以为我与曾国藩势不两立、关系交恶,其实我只是与曾国藩性格不合,但就人生信仰与信念而言,当世除了曾国藩,我左宗棠还真没有别的人可以佩服。现在我带兵在外,不能亲自去拜祭,你一定要代我在曾国藩的灵柩前诚心祭拜,最好专门写篇祭文,以示我对他的敬重。

  你看,认识一个人,评价一个人,要盖棺定论。左宗棠一生讨厌曾国藩,但等到曾国藩死了,他对曾国藩的评价却是最高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和曾国藩的纳妾风波一样,就是因为在左宗棠眼里,曾国藩本质上是一个有崇高信仰、并能一生坚守信仰的人。

  后人评湘军的三个核心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说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而曾国藩做人的根本,也是他之所以成就人生的根本就是:

  做人要做有信仰的人。

  曾国藩和左宗棠为什么会走到一起来,就是因为他们的信仰相同。

  当初太平天国起义,信奉拜上帝教。这个拜上帝教的本质,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里说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而这种教义跟中国传统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当初,左宗棠在接触曾国藩之前,就接触过太平军的重要将领石达开,在了解了拜上帝教的教义之后,他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石达开,反而到了湖南巡抚张亮基手下作幕僚。

  后来曾国藩在家为母亲丁忧守孝,朝廷让他出来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开始曾国藩不肯,左宗棠还亲自写信劝过他,而他劝曾国藩出山的主要理由就是,你曾国藩以理学正宗、儒学传人自诩,现在看到儒学正统就是要受到灭顶之灾,你作为一个有信仰的知识分子,能无动于衷吗?

  这一来,曾国藩坐不住了,所以他出山组建湘军。他在出兵与太平军作战的檄文里就明确地说,当初李自成打到山东曲阜的时候,对孔圣人的孔庙也不敢不尊敬;当初张献忠打到临潼的时候,也还记得要祭拜文人的祖师爷文昌君。可现在所谓拜上帝教的太平军“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曾文正公文集·讨粤匪檄》)

  那意思是就是太平军除了拜上帝教之外,对孔孟儒教、佛家道家,甚至关公、岳飞这些民间文化的信仰象征也一概打倒,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简直就是场灾难。

  所以曾国藩说:“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文正公文集·讨粤匪檄》)

  意思是说,我不为了别的,就算是为了我作为一个读书人心中仅存的孔孟之道的仁义信仰,我也得出来制止这场灾难与浩劫。

  当然,有关太平天国拜上帝教的教义到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怎样的矛盾性,这也是学术界有争议的话题之一。不管曾国藩所说是否有偏激之处,他和左宗棠等人组建湘军的出发点,倒确实跟他们这批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信仰有关。所以后来湘军的首领大多是书生带兵,基本上都是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成为湘军将领的中坚力量,而他们能紧密团结在曾国藩的周围,从根本上说正是出于人生信仰的感召与呼应。

  所以,虽然左宗棠跟曾国藩闹了一辈子的别扭,但在曾国藩死后却称他是人生知己,斯世同怀,这也正是因为两个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信仰以及对这种信仰的忠贞与坚持。

  所以,曾国藩在家训中也对自己的孩子反复说:“仁义乃人生第一义也!”又说:“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全集·诗文》)

  所谓君子的知命其实就是确立儒家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知道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那就是说要树立人生的价值观,要找到支持生命的人生信仰,这样的一个人,才活得有价值,也才活得有力量。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老成持重的曾国藩在咸丰皇帝大丧期间也敢纳妾,就是因为他认为这并不违背他的人生信仰。而在之后一片骂声里,他也能坦然面对,也是因为他认为这不违背他的人生信仰。而左宗棠在对他冷嘲热讽之后,盖棺定论时还是极其推崇其人格,也是因为曾国藩是一个有信仰且能坚守信仰的人。

  所以人生总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是非、各种各样的磨难,拿什么来拯救自己呢?

  曾国藩的答案是——

  信仰!

  甚至,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大到一个民族,答案也全都一样。当面对拿什么来拯救国家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答案还是——

  信仰!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没有信仰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正因为是一个有信仰、并能用一生来坚守信仰的人,一个普通、平常的曾国藩才最终成就了非凡的曾国藩。

  那么,信仰是与生俱来的吗?

  曾国藩培养、树立及坚守人生信仰的过程又主要依靠哪种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