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曾国藩的“家”法

  曾国藩的家庭观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家庭是每个人人生的根据地。

  所谓人生在世,要有立足的根本,家,就是我们立足的根本。甚至对于中国人而言,它不仅是立足的根本,也是终极的归宿。尤其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只要能把家这个根据地经营好,进可以治国,退可以安身,一生成就与幸福都可以从这个根据地上获得。曾国藩曾经有过一句名言,说:“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说一个人的品格能否塑造起来,其一生能否获得成就和幸福,60%是他的遗传基因决定的,40%是由家庭教育环境决定的。

  你别说,这种观点真是非常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最新的生物学研究结果也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个性70%左右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30%左右是由生活的小环境决定的。这个比例基本上与曾国藩的预测很接近了。而这个30%的小环境的影响,会对那70%的遗传因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从而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品格与成就。

  当然,曾国藩看得更细更明白,他认为那个最重要的生活小环境就是家庭环境,所以他发迹之后,给他们曾家在湖南新建的大宅院起了个名字叫八本堂。为什么叫八本堂呢?曾国藩给他的儿子说,人生当有八件根本,分别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全集·家书》)而这八件根本的“八本”之所以要题在他们曾家大宅的门匾上,也就意味着家才是八件根本的根本。所以说家是人生的根据地,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根本。

  第二,也是曾国藩家庭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以治家”。

  曾国藩既然认为家是所有根本的根本,那么这个环境本身的营造就至关重要了,塑造成什么样才是达标的、才是最理想的呢?答案很简单,一个字——“和”。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曾国藩一生对这句话是笃信不已。他在家训中有关“和以治家”的论述很多,比如“家和福自生”,比如“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比如“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等等(《全集·家书》),都是浅白通俗的名言。

  那么,这个和怎么才能营造出来呢?

  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遵守孝悌的原则。

  孝容易理解,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能尽孝,你还能指望他对社会做出贡献来吗?所以中国特别注重孝道,那是很有道理的。

  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对父母孝容易做到,但同辈之间,大家都是个性鲜明的,这就难免产生摩擦,而这种摩擦对家庭氛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儒家提倡“孝悌忠信”,忠信是对国,孝悌是对家,可见在家庭环境里,除了孝,悌就是最重要的。所以为了要和以治家,曾国藩特别注重兄弟之间友爱和睦,所以虽然他年青的时候脾气也很大,但后来有了修身养性的功夫之后,连两个弟弟写信指着鼻子讽刺他,他也能和颜悦色地忍下来。

  在曾国藩的家书里,一般我们都以为他写给孩子的信是最多的,事实上有人仔细统计过,他写给弟弟的信才是最多的,可见他对兄弟关系的重视。

  不过,曾国藩也不是一直做得很好,他本性里也还是有些急躁的。咸丰七年的时候,曾国藩有段时间运气特别背,不仅仗打不赢,官运也特别差,以至于亲手组建的湘军也交了出去,朝廷让他以为父亲守丧的名义在家赋闲。这一下曾国藩心里烦透了,火气也特别大,在家里跟几个弟弟经常闹矛盾。第二年,他重新出山,兵进安徽,他的弟弟曾国华带兵冒险轻进,最后死在合肥附近的三河镇。为此,曾国藩大为后悔,认为之所以遭此不幸,就是因为去年他在家的时候,没能维持家中的一团和气。所以他后悔万分地说去年自己和兄弟之间“因小事而生嫌衅,实吾度量不闳,辞气不平,有以致之,实有愧于为长兄之道。千愧万悔,夫复何言!” (《全集·家书》)并对其他几个弟弟说,以后我们曾家兄弟要以此为戒,“力求和睦”,再也不要有纷争、有矛盾了。然后总结曾国华丧命之灾,又对曾家所有人提出了一个“力挽家运”之法,第一条就是“贵兄弟和睦。”并说以后我当大哥的没做到这一条,你们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可以当面来骂我、来批评我。

  所以后来曾国藩对他几个弟弟特别护短,尤其是对那个杀人如麻、贪婪成性的老九曾国荃。而曾国荃也正是在曾国藩的保护伞下,才做了很多恶事,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虽然曾国荃的那些屠城、抢劫不是曾国藩授意的,但多少也是在他的保护下完成了,这也确实是曾国藩难逃其咎的地方。

  因为有丧弟的切肤之痛,曾国藩对治家的这个“和”可以说是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说和气就是吉祥之气。“和气致祥,乖气致戾。”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一团和气,就是吉兆。所以不仅一家之间要有和气,一族之间也要有和气。所以他一贯主张,即使自家贫困,也要力所能及地接济亲戚与族人,把所能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这样的家族才有希望。

  为此,他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族兴旺的规律是:

  天下官宦之家,也就是当官的人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族,一般可传三代,因为多少还有点创业的精神;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族,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这样的家族,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所以曾国藩说,我只愿我们曾家是耕读孝友之家,千万不要成为仕宦人家!

  所谓耕读孝友,就是勤俭持家,就是知书达礼,就是求一个“和”字。

  比如曾国藩的大女婿叫袁榆生,这个人性格浮躁,放荡无羁,曾国藩把女儿嫁给他之后才后悔得要命,没想到这个女婿这么不成材。因为袁家败落了,袁榆生就住到了曾家,可就算是住到老丈人家,他浑身的毛病也没收敛多少。这时候在曾家老家,主持家务的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曾国藩虽然对这个女婿恨铁不成钢,但还是在家书里反复叮嘱曾纪泽,要他管束全家大大小小,不可对这个女婿轻视、鄙夷或者无礼。曾国藩说:“我家内外大小于袁婿处礼貌均不可疏忽”。

  为什么要这样呢?

  曾国藩解释说,一个人在融洽的环境里才能有向善之心,如果家庭环境很恶劣,所有人都对他表现出不尊敬,甚至是鄙夷、嘲讽,这个人很快就会自暴自弃,这就等于大家把他推向了恶的一边,这种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就是大害而非大利了。所以他甚至对曾纪泽说,不管这个女婿怎么样,你们也要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愉悦的家庭环境。如果他还是不学好,曾国藩说,实在不行“将来或接至皖营,延师教之亦可。”就是说,要是这孩子实在没救不学好,哪天我就把他接到我的军中来,我单独请老师来教他。

  后来,曾国藩真的把这个不成材的女婿接到了军营里,可问题是这个袁榆生还是不成器,不仅蒙骗他的老丈人,后来还敢贪污军饷,把曾国藩实在气得个半死。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不能教好这个坏女婿呢?但他自己的几个孩子他却都教得很好。是不是他的这个和以治家、和以成材的家庭教育理念错了呢?

  其实曾国藩的教育理念并没有错,袁榆生不学好,实在是本性难移了。他从小在一个不好的环境里成长,已经养成了一身的游手好闲的毛病,后来虽然到了曾家,到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有的人恶习一成,终身难改,也是正常现象。而曾家的孩子,像曾纪泽兄弟,那是从小就是曾家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从小就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从小就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情操,所以他们跟这个袁榆生的情况根本不一样。所以通过曾国藩教女婿失败的这个反例,我们更可以看到,培养一个人,在小时候就要给他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小时候就要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点有多么的重要!

  第三,曾国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

  这个勤以持家在曾国藩那儿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都要克勤克俭,一是做家长的要勤以言传身教。

  关于生活上要克勤克俭,这一点我们上一讲就反复提到过。曾国藩认为“和”能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家庭发展环境,而“勤”则能使每个人融入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所以他在他们曾家“八本堂”里又刻上了一个著名的“八宝饭”的家训。这个八宝饭可不是我们江南吃的那种甜米饭,而是治家的八字格言。

  哪八个字呢?分别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书,就是要勤读书;蔬,就是要种菜;鱼,就是要养鱼,湖南也是水乡,鱼塘也很多;猪,就是家里要养猪;早,就是早晨要早起,不要睡懒觉,上一讲我们就说过,他雕琢李鸿章,就是在这一点上做文章的;扫,就是扫地,扫屋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曾家子弟任你再金贵,都要亲自打扫卫生;考,是祭祀祖先,心怀敬意;宝,就是不仅要和家里人和睦相处,还要和邻居、族人、乡邻都要能和睦相处,人爱人才是无价宝。这八个字,曾国藩要求曾家每一个子弟,不论你是谁,都要身体力行,坚持不辍,这份实践、这份坚持,曾国藩认为就当得起一个“勤”字了。

  那么,曾国藩虽然是这样要求了,但曾家子弟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要说曾国藩真不愧是一个教育家,他不仅有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关键是他不仅言传,还能身教。事实上,曾国藩家训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教育思想,那就是他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言传”,关键还要“身教”,这也是一种“勤以持家”的表现。

  曾国藩说的这些,他自己都能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他的勤奋我们上一讲说过很多,这里不再重复,只说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有一种别样的“勤”。他不惜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与思想,陪孩子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学问,哪怕这种学问他自己并不在行。比如大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曾纪鸿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一窍不通,也能尽自己所能去了解,去努力学一点儿。我以为,这样父亲,才真不愧是一个真正“勤以持家”的父亲。

  后来曾家兄弟在曾国藩的影响下,一辈子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也一直是克勤克教。比如曾纪泽,也跟曾国藩一样特别重视言传身教,他懂的很多,所以虽然给孩子请了老师,他还总是会亲自教孩子们学英语、数学、音乐,还教他们练书法、写诗文、讲解经史典章,甚至也总是在百忙之中陪孩子下棋、弹琴、郊游。曾纪泽曾说,不论再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陪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这是多么简单,也是多么深刻的教育理论啊!

  所以,曾家子弟为什么会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的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总能以高尚的人格与品行彰显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传承的辉煌,这不就是曾国藩要耕读孝友传家、要代代传承辉煌的梦想吗?

  可以说,曾国藩是实现了这个梦想的,而这个梦想的实现,并不是因为他自己人生的成就,而是因为他杰出的家庭教育思想和他自己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啊。

  所以,我们现代人学习曾国藩,我认为,最重要是就是要学习他身上的那种努力与实践的精神。

  说到治家如治国,治国如治家,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看上去是举重若轻。但曾国藩却认为所有举重若轻的背后,都有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和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

  对于这些必将面对的“难以承受之重”和“难以承受之轻”,曾国藩家训又会提供怎样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