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公心与私心

  这个聪明人叫赵烈文,是曾国藩幕府中一个著名的谋士。

  赵烈文很厉害,虽然只是个书生,但对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医易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年少即有才名。后来有人向曾国藩推荐赵烈文,曾国藩也听过他的名声,可见面一看,居然如此年轻,而且一脸傲然之气,曾国藩就想杀杀赵烈文的锐气。所以他带着他到手下最能打恶仗的一个军营去阅兵,想用军队的肃杀之气镇镇这个书生的傲气。哪知道赵烈文根本没被镇住,曾国藩问他手下表现怎样,结果赵烈文只说了一句:

  “此营军气已老,恐不足恃!”

  就是说别的没看到不敢说,今天阅兵的这队人马,虽然久经沙场,但军气即军中战斗的锐气已老,恐怕以后不能当做主力来用。

  曾国藩一听很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一派书生狂言。赵烈文看出端倪,知道曾国藩瞧不起自己,就告辞了。曾国藩也不挽留。可赵烈文走后才一个月,在一次战役里,赵烈文所说的这一营部队果然大败溃散,一切均如赵烈文预言的那样。曾国藩痛定思痛,又想起赵烈文来,不惜三顾茅庐、礼贤下士,才又把赵烈文请了回来。所以赵烈文在曾国藩幕府中素以有远见卓识而著称。后来,1867年的时候,赵烈文曾跟当时已经是“晚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断言,说您别看清王朝现在看上去有点中兴的架势,但骨子里已经“抽心一烂”,不出五十年,清朝必定覆灭。果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覆灭,离赵烈文当年断言仅仅四十四年!

  所以赵烈文在晚清以大智慧而著称,别人还不知道曾国藩为什么要开展自我批评,赵烈文已经洞悉了问题的关键。因为他此时跟曾国藩还没好到后来无话不说的地步,所以他就写了篇上书向曾国藩进言。就是在这篇上书里,赵烈文说出了曾国藩后来常提的这句名言——“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赵烈文开门见山,直点要害,他在上书里对曾国藩说,曾大帅您爱贤好士,天下皆知,但现在幕府中的幕僚相继离开,这让您很迷惑,很不解,但您有没有想过,他们离开,到底是因为他们辜负了您呢?还是您辜负了他们呢?

  这一问,问得不可谓不锋利;对曾国藩来说,不可谓不触目惊心!

  然后赵烈文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他说曾国藩在出兵檄文上就树立了一个高尚的目标,要以儒家的信仰来挽救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目标当然很崇高,当然没问题,这也是我们这帮知识分子愿意聚拢到您这儿来的关键原因。但是你因此要求所有人都像您自个儿一样,做一个不贪名、不求利的彻头彻尾的君子,那就太不切实际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曾国藩特别强调他团队中的人才个个都要是“忠义血性”之人。他说他的选将条件是——

  “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万不可带勇,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曾国藩全集·书札》)

  要有才,要不怕死,要淡薄名利,要吃苦耐劳,四条缺一不可,这才算得上忠义血性。所以他平常跟这帮知识分子通信时一再强调说:“天下滔滔,祸乱未已。吏治人心,毫无更改。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诚朴,道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曾国藩全集·书札》)就是说这个天下眼见着快没救了,我们就是能拯救天下的“二三君子”,要知礼义廉耻,要有磊落襟怀的高尚君子才能挽救这个“江河日下”的时局!所以曾国藩自视甚高,以君子自命。

  不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后来在家书中曾自豪地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曾国藩全集·家书》)

  果然,不“急急名利”!果然,够“忠义血性”!

  但问题是你能做到这么高的境界,别人未必都能做到。你自己如此做,却也这样要求所有的团队成员,要他们都成为你这样不“急急名利”、不求官求财的君子,按赵烈文的意思,这就是痴人说梦了。

  赵烈文说,方今天下大乱,有识之士聚集到您身边来,固然要成就一番事业,但还有更为现实的需求。这些人不是没有公心,但有公心的同时也还有私心,这也是人之常情。谁没有父母妻儿?谁没有家眷子息?谁不是要先能生存,才能谈精神?曾大帅,您倒好,您是大帅,您当然不“急急名利”,可手下这帮人他远要养家糊口,近要谋个人出身,谋个人前程,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本来无可厚非。可现在您一句“做君子”的理想,就断送了这一切。这样一来,大家跟着您,还混个什么劲儿呢?

  这就要说到您手下这些人才为什么要跑到胡林翼那里去了。

  武汉是您带兵打下来的,皇帝因此大加赏赐,开始还封了您做湖北巡抚。可手下这些将士,这些文官谋士,哪个不是披星戴月、劳苦功高啊。当然,您也不是没赏大家,也不是对功臣没有提拔。但问题是您看您才提拔、保荐了几个人啊,这么大的战役,您事后总共保荐了三百人不到。而胡林翼胡大人后来抢回武汉,战役还比您当时小,可事后胡大人足足向朝廷保举、提拔了三千多人。这一下大家都看出来了,在曾老师您这儿,有理想,有君子,但没前程,没前途;到胡大人那儿,有理想,有君子,还有前程,有前途!那谁还愿待在您这儿啊!

  所以,赵烈文的观点就是——你不能照顾手下人、团队成员的利益,不能体谅他们的私心,也就不能成就你所谓的“公心”!所以赵烈公极其精练地为曾国藩支了一招——

  “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据说曾国藩读完赵烈文的这篇上书后,一声长叹,从此幡然醒悟。按他自己另一句名言所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终于重新开辟了一个人才盛世的新局面。后来曾国藩的幕府再次远超胡林翼的幕府,成为当时天下闻名的“神州第一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