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谢继宁想着这样也好,算得上是一对一了,主要是一个学习氛围,知识谢继宁虽然可以自学,但是府试需要的一些知识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带,郭童生的基础其实还是挺扎实的。

到了书房,谢继宁打开书箱,这是他仿照现代曾经看过的电影里面宁采臣背的那种样式请爷爷帮忙做的,里面做了功能分区,书本和笔墨纸砚都是分开放的。

谢继宁拿出了一本名家字帖,是刘方杰为他准备的的临摹字帖,磨好墨,就认真的练起字来。

拜师之后,谢继宁师父刘方杰见到谢继宁的字,就叫谢继宁练字。

因为谢继宁的字就是为了考试练的,加上郭童生没有好的字帖,导致谢继宁的字迹工整,匠气十足,看得刘方杰吹胡子瞪眼,特地找来了字帖,要求谢继宁赶紧练习,赶紧改正过来。

谢继宁也深知自己的不足,就暗下决定将自己的字迹练出来。

每天给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每天练习一个时辰的字,临摹名家半个时辰,然后自己抄写诗文,名家文章半个时辰。

写字的时候谢继宁特地悬挂了沙子在手腕上,重量慢慢增加,这样的手部才能有力量。

对于练字,手部力量很重要,现代那么多的训练手臂,手指力量的方法,谢继宁结合实际,每天坚持锻炼,俯卧撑,引体向上;做手指操,然后装了两小袋豆子,手腕不用力,用手指头提起来坚持,每天都这样做。

同时,每天读经典,并且翻译解释,写观后感,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孝经》、《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及《春秋》等等做出日程计划表,重新学习,这样更加能打牢基础。

就连郭童生看了都佩服不已,有如此天赋还有如此的勤奋,又拜得名师,板桥谢家湾要出人才啊!

谢继宁在私塾坚持到了冬天,天实在太冷。

之前几年谢如方都坚持寒冬腊月的每天都送,天气不好,路不好,没办法拉牛车,都是谢如方背着去的,那时候没办法,只能坚持。

但是这个冬天,谢继宁想着,师父给自己准备了那么多书,自己在家学也一样,就去辞别了郭童生回家读书了。

郭童生虽然早有预感,但是还是舍不得,一是谢继宁在,私塾声名在外。

二是这一段时间,和谢继宁一起学习,看了青川先生的一些注释,感觉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有又深了一层,感觉到了自己的学问在进步。

谢继宁耐心的解释,拒绝了郭童生的挽留,给自己放了一个寒假,就是寒假作业有点多,每天都要按部就班的学习。

冬日里的冷风让人瑟瑟发抖,谢继宁打起精神,认真细致的抄写着手里的《三字经》,这是他抄写了一天的结果,冬日里,墨水冷得快,只一会儿墨水就凝结了。

谢继宁只能过一会儿就搅动几下,每当这时,谢继宁就分外想念公司的自己办公室那台老旧的空调。尽管热风开起来的时候嗡嗡作响,但是暖和啊!

那个时候为了省钱,用的老空调,对于这问题多多的老空调,谢继宁内心是非常嫌弃的。

直到穿越之后,才知道在温暖的办公室里敲电脑,笔筒里精挑细选的真知签字笔换着写,在网上选了又选笔记本有多香。

但是一切都是过去了,发黄的草纸,凝滞的墨水,才是谢继宁目前学习实际情况,就这,还是谢继宁自己努力许久才得到的用纸自由。

谢家实在太穷了,来到这个时空已经8年了,谢继宁绞尽脑汁才让谢家的条件稍稍改善,只能够吃饱穿暖而已。

在现代,这是基本的要求,在古代,贫穷落后的李家屯谢家湾里,足以让屯里的人们羡慕谢家的生活了。

可以吃饱,孩子都能养大,在这个时代,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况且还能让子孙读书,就更了不起了。

村里的人心里酸道,谢老三家运气好,生了个好孙子,以前穷得卖田地,自从谢继宁出生了之后,日子一天天的过起来了。

这世人极其看重子长子长孙,谢继宁是谢家小三房的长子长孙,自从出生开始就备受重视,况且谢继宁还聪明,读书天分还高。

谢老三总是在夜里被窝里和谢老婆子李杏花说到,整个谢家湾,甚至说整个乡里都没有比谢继宁更聪慧的后生了。

当然这话谢老三不敢在外面说,但是不妨碍谢老三把看重谢继宁,所以谢继宁虽然年幼,但是却可以对家里的事情提出看法,并且被采纳。

谢继宁正细思,只听得家里的小狗大声的叫嚷,特别兴奋,谢继宁就知道,谢老三他们回来了。

虽然是冬日,但是一家人却并不得闲下来,依然要辛苦劳作,谢老三带着一大家人去南坡“铲地埂”,将地埂上的杂草,小树清理用锄头铲干净。

谢家南坡的地都是坡地,为了来年的收成,老早就准备了,肥沃的平地里的小麦种下之后,谢家就转战坡地,打算好好的平整地面,多多施肥,养好坡地增加收入。

要是往年,谢老三可不敢拿这么多粪肥地,但是今年,采用了谢继宁办法,眼看农家肥就要多了许多,由此才敢去耕种荒坡地。

在家的时间多了,谢继宁就知道家里愁的一些事情,每天谢老三都感叹农家肥不够。

谢继宁记得,在现代曾经看过的三农纪录片,讲述了现代的农民,为了种植绿色有机的产品,特地用的堆绿肥的方法。

就瞒着谢老三开始尝试,一开始没有经验,失败了,索性谢继宁又同时弄了几个对照组,成功的将农家肥弄出来了,谢老三才放开手种坡地。

“爹,孩子他爹,弟妹你们回来了。”

谢继宁的娘李麦穗从屋里提出热水,里面早早就泡好了野茶。

大家在院坝里坐下,谢老三掏出一个大叶子,里面包着十多个黄壳虫,递给从小房间出来的谢继宁。

谢继宁伸手接过叶子,然后把它递给堂弟谢继平,谢继平才7岁,就背着小背篓和爷爷一起上山干活了。

谢继宁心想:‘这些弟弟妹妹年纪尚小,放在现代还是学前班的人,在这一世已经带上山干活了,读书是奢侈品,家里尚且做不到,黄壳虫分给他们,只能香一下嘴罢了。’

‘自己上辈子父母疼爱,生活富足,给堂弟堂妹们的零嘴都是网购一大箱,这辈子,竟然只能给几只黄壳虫了。’

谢继宁上辈子在的世界,所有的孩子都是国家免费义务教育9年,不允许孩子不读书,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教育。

这一世,家里太穷,都把孩子当做劳动力,小小年纪就要带上山干活了。

大人干体力活,谢继平和弟弟妹妹一起打猪草,这样等到大人忙完,他们几个小孩子已经打了足够的猪草了,捡了木柴了。

家里贫穷,孩子也是半大劳动力,整个谢家,除了这两天身体不舒服的的谢继宁奶奶,才一个月的谢继宁弟弟,两岁的堂弟堂妹之外,所有人都要干活。

谢继宁的娘才出月子,就要开始做饭,喂猪了,如果不是谢继宁坚持,那就是谢继宁奶奶李杏花带病做家务,李麦穗上山了。

李麦穗生了孩子能坐满一个月的月子已经是村里少有的人家了。

为此,李麦穗心中感念,儿子会心疼人。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是还没等儿养大,李麦穗就已经享受养儿的福气了。

谢继宁打小就体贴,李麦穗成婚的时候年纪还小,生孩子生得艰难,生下来之后除了头三月之外,都不爱哭闹,只有饿了拉了才哼哼几声,才站稳脚跟,就会端水捶背。

家里男人发怒时动手,小小年纪的儿子就会挡在前面,为此李麦穗把谢继宁当做心肝宝贝。

谢老三也很器重这个长孙,俗话说小儿子大孙子,爷奶的命根子。

本来就重视大孙子,结果这个孙子小小年纪就体贴孝顺,这器重就更添了几分真心,对这个孙子的话就更加重视了。

谢继宁心疼自己这一世的母亲,小小年纪就生下自己,吃不好穿不暖,辛苦把自己带大,所以极力劝说爷爷奶奶同意自己的母亲在二胎三胎的时候好好做好月子,这样才能减少病痛。

出月子又留在家里做家务,李麦穗才能不用上山,为此谢继宁的二婶孙氏和三婶杨氏还在背地里嘀咕了好久。

谢老三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个子很高,声音洪亮,拉来一张板凳,坐在门前的台阶边上,缓缓的舒了一口气。

谢端着热茶,茶还在冒烟,就喂到嘴里,然后叫到:“宁哥儿,你现下还要看书不,不看书的话和爷爷一起去看看咱们家的粪土好了没有啊!我这心里放不下。”

谢继宁连忙答道:“爷爷,家里饭菜娘已经做好了,你今天累了一天了,吃过饭再说吧!”

谢老三点头道:“好吧,吃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