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二章 上下皆动,同盟会崛起

正闹得喧嚣时,集子外行来一大队人马,李宏德老胡以为是那些大户弄来的援兵,鼓噪一方以为是新朝官府派来弹压的,两边都狐疑不定,叫骂声顿止,半空飞扬的杂物也没了踪影。

待这队人马进了集子,车是驽马驴骡拖着的,人有男有女,有商贾有读书人,竟不知来路,两边都是一头雾水。

“哟……还丢菜叶呢,静乐的风俗真是古怪,呃……大伙把旗号亮起来啊!”

领头之人见着凌乱现场,先也是一头雾水,再见场中人分作两堆,红马甲和黑衣正拦作人墙,马上反应过来,一声招呼,各色旗招举了起来。

“四川印业联合会助晋书香行”……

“陕西布行南北共暖会”……

“湖北五谷社山西兴农路”……

“湖南百货总会善业团”……

“湖广乐善堂援晋团”……

“英华女子助业会山西分会”……

红黄蓝绿,煞是热闹,便是不识字的农人,见着这如林的旗招和旗下男女的和善笑容,也知对方没有敌意。

李宏德迎上那领头人问:“你们这是……”

领头人一口晋北腔:“县太爷不是说这静乐县里,就夹山乡先定了下来,大家就先来这行善业了。”

他再压低声音道:“是出了什么篓子?咱们呆这合适么?”

这人估计是英华在太原的商代出身,看出这里的人心还没搞定。李宏德跟老胡对视一眼,长出了一口气,这是他们的援兵,至于后一问,两人连声不迭道:“合适合适,再合适不过了!”

四轮大车拖进了场子,车门一掀,这些人就吆喝开了。

“送书了!大人小孩都能拿!”

“派衣裳!粗布衣裳,男女都有,货仓里直接拉出来的,十成新!”

“麦种、粟种、苞米和红薯种,正是春耕时,留两三分田地试试新种,不要钱,还教怎么种,登记了田亩土籍就有啊!”

“老弱孤寡病残的都可以领善券啦,凭券在县城善堂取粮米药物,等善堂建起来了,还有机会养病哦,不要钱的,在官府落了户籍就好。”

一辆车就是一个阵地,吆喝声四起,让民人们一个个全听傻了。他们看这一车车的东西,还以为是商队下到夹山乡,可没想到,竟然全都不要钱!

书纸质地虽不怎么好,可所印字画的清晰程度却是民人们生平未见过的,新崭崭,还散发着油墨香味。衣服都是粗布制的,但剪裁精细,针工也异常密实,叠印清晰,还真是十成新。至于其他车子上的粮种,那更是十足十的硬通货。

琳琅满目的珐琅锅碗瓢盆、水晶镜子、蜂窝煤炉,这更让民人心潮澎湃,两眼放光。这些个“南货”他们在县城也见过,可都不是他们能问津得起的,现在竟然白送!?

“平白送东西,定有阴谋!”

“定是藏着邪气,用了就害人!”

人群中还有些阴恻恻的言语,可当一辆车子发下若干精巧玩具,什么铁滚环、漆竹马、玻璃珠,还派发糖诒和帆布缝的书包时,小孩子顿时沸腾了,围着车子跳个不停,分到一件更欢喜地高声叫嚷。

小孩子一闹,什么怀疑什么顾虑全都丢开了,民人们顿时分头涌到不同的车子前,千百年来,民人都难自主命运,未来太缥缈,只能紧抓着眼前。让他们之前怀疑李宏德,怀疑新朝的就是这般心理,而现在心思猛转,什么阴谋什么毒都顾不得,就只为分得一些东西,也是出于这般心理。

“排队排队,先老弱后青壮,就算不识字,也该知些做人的道理!”

见形势大好,李宏德赶紧顺竿子往上爬,招呼着老胡带红马甲和黑衣去维持秩序。

后面那几个读书人脸色灰败,这股人心大潮他们还怎么扭?他们这些出自大户的,倒也不是想跟新朝官府为敌,纯粹是瞅着李宏德拉扯贫苦农人来重新打理这一乡而不满,想弄出点动静,凸显出他们的重要性。待官府看到他们在乡间的力量,再来借重他们,那时他们自会恭顺了。

可这番心思,在这十多辆大车前轰然垮塌,之前压制李宏德老胡等人的娴熟嘴功,在车上无数善物前,也显得那般苍白无力。

“阴谋?你们这些满脑子奴气的人哪明白大英子民的心境?这不是官府压下来的差事,是咱们念着南北一家,都是同胞,来这里行善积德的。”

“邪气?是不是还要练团结拳啊?现在直隶团结拳可闹得欢,真要闹起来,看你们这些人还有好日子过?”

“这还只是施舍些东西,真正过日子还得靠你们自己,谁早一步跟上官府的步子,谁就早得富贵。”

“天庙还跟在后面呢,他们才是行善的大行家,咱们这就是毛毛雨。”

送书的都是些读书人,对还在犟嘴的那几个当地读书人份外看不惯,纷纷出言洗刷。

“你们南……南面的就是不怀好心!这书上的东西,也定是教人入邪魔的玩意!”

某人还在咬牙硬撑,其他同乡凑过去翻了翻那些书,一个个目光都变了。

“段子的《四书会注》、《华夏气节百诗选》!”

“吕小先生的《唐宋古文集注》!”

“孔先生的《人初仁义诸知》!”

“圣道……陛下的《劝学说》!”

“都是锦官坊版,虽是善业版,也值得珍藏啊!”

书是好书,南北交融多年,尽管大清治下读书人对英华在天道和工商上的学理不屑一顾,多斥为邪魔之说,可在传统儒学领域,有段宏时、吕毅中、孔兴聿乃至天庙圣宗下的彭维新、刘纶等儒生发扬光大,心学、理学等儒家学知卸下了治国重担后,反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术成就远远比满清理儒高得多。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上,返璞归真的儒学更占据着教导人立身处世的统治地位。

因此北方读书人一面骂着南蛮已是夷狄之国,一面却对南蛮在儒学上的成就向往不已。段、吕、孔等人也被暗中奉为儒宗,甚至圣道皇帝的一些著作,北方理儒士子也不得不承认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例如《劝学说》。跟历代劝学诗,尤其跟宋仁宗的《劝学诗》不同,圣道强调学不止在师,不止在学校,更在各行各业,虽然拉上了天道无处不显的说法,而且只将儒学摆在做人的层面上,可重学之心也令这些读书人心怀感佩。

这几个本地读书人也瞬间转投了阵营,个个腆着脸也去排队拿书,就剩一个孤零零站着,正彷徨不知所为,车上一人忽然喊出了他的名字,竟是他在太原府进学时的同窗。

“大英之下自有新气象,看你头上的辫子剪了,心中的辫子还没剪,可是难在新世为人的哦!劝你放开心扉,多朝前看,也劝你爹别再盯着那十来顷田,大英收了北方,百废待兴,什么机会没有?”

同窗既是嘲讽,又是劝慰,那人绷着的脸终于化了,期期艾艾地也凑了过来。

“之前乱言蛊惑的,别想免罪啊,人人都到乡公所来抄告示!”

眼见一场风波化解,夹山乡的人心被这善业车队裹进了滚滚车轮里,李宏德欣慰之余,也学会了恩威并重。当然,他只是高举轻放,毕竟大好局面已至,就不必太深究了。

此时李宏德才知,为什么知县会这么放心让他鼓捣,收拢人心这事,可不是就放在他这还乡客一人身上。在他身后,还有浩瀚的国中人心,雄厚的各业物力。

正腰杆挺直,盘算着让知县尽快派下办事文书,将一乡人丁田地编户入籍,就听一声娇呼:“李大哥……你还真是个官老爷,欺得奴奴好苦!”

后颈汗毛起立,李宏德暗自叫苦,潘姑娘!

转头去找老胡,想拉他过来挡箭,却见老胡正被一个漂亮小娘子扯着,两人四目相交,仿佛天地再无他物……

你怎么也来了!?

李宏德只好苦脸应付,潘姑娘脸上溢着异样的光彩,不过是平凡女子,此时看起来却添了一层丽色,让李宏德这乡巴佬一面心驰神摇,一面痛责自己已成衣冠禽兽。

“女子兴业会也来了静乐,现在奴奴也有生计了呢……”

潘姑娘显是极度兴奋,如欢雀一般叽叽咕咕把事说了个大概。

这什么女子兴业会来头好大,不仅有诸位皇妃娘娘,还有英慈院、金陵等多家女子学院以及各行各业崛起的女子产业,甚至有飞天艺坊这样的舞乐社。这个会的宗旨是救护孤弱女子,本着授人以渔的理念,她们创办了不少职业学堂,让孤弱女子能有一技之长,自力更生。

李宏德在夹山乡忙乎之时,女子兴业会山西分会也来了静乐县,潘姑娘这样的人正是救助对象,而潘姑娘另有一桩长处,她很清楚本地还有哪些孤弱女子,到底面临着什么困境。于是她摇身一变,成了会里静乐县的办事委员,前几日帮着官府清查完县城青楼,现在要到乡村探查妇女情况,公私两便,选了夹山乡。

“那……方大姑娘?”

李宏德指向还作雕塑状的那对男女,潘姑娘道,方大姑娘是会里平阳府的委员,借着来太原府帮忙的机会,也来找冤家了。

“现在这么忙,你看……”

李宏德怕她又说起入门的事,赶紧支吾着封门,没想到潘姑娘连连点头:“是啊,现在奴奴很忙呢。”

接着潘姑娘低头转脚尖道:“奴奴现在可以自力了,来这里就想跟李大哥交代一声。李大哥,你是个好人,奴奴不该再害你了……”

喀喇一声,李宏德就听自己心口像是碎了一角。

那边老胡也正心如刀绞,方大姑娘泪眼婆娑地也刚说道:“哥,你是个好人。”

李宏德和老胡眼睁睁看着两个姑娘抹了眼泪,转入人群,忙开她们的一摊事,眼眶也湿润了。不经意对视时,又赶紧摆出一张如释重负的笑脸。

“好啊,等镖钱结下来,我就在平阳府置家,我们夫妻……”

那边文书小霍正跟方二姑娘浓情蜜意地规划着未来,李宏德和老胡再对视一眼,同时抽了自己一耳光,一同大步流星地朝姑娘走去。

南北相汇时,无数纠缠不清的恩怨上演,而在发书的那辆车里,一帮读书人的感慨更为纠结。

“你们若是早来,也不至于跟不晓事的农官扛上……”

之前的死硬读书人找着借口遮掩颜面,可他这话倒是引得同窗有了同感,的确,在河东道,都还有读书人配合还乡客一起工作,太原府这边,人还没跟上来,就只有还乡客撑着,而且这样的情形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也不能在山西久留,北直隶太乱了,陛下想让大家都出力,我们自己也是这般心愿。”

同窗语怀憧憬,说到北直隶,那本地书生知得团结拳之事,也是义愤填膺:“便是两国相争,也讲一个仁字,这些拳民,连人都不做了!小弟也愿附骥!”

同窗遗憾地摇头:“你还是先在静乐做些事吧,蒙学夫子,乡镇公所文员,官府用人的地方多呢。要去北直隶的都是会里的,你这样的,暂时还入不了会。”

本地书生又沮丧又好奇,什么会?

“我们太原的书生组了同道社,是认仁学孔先生一脉的,河东道还有绿营组的光复社,南直隶还有商人的平安会。从大英来的会社就更多了,仁学的、天庙的、有亲族在北直隶的,想的事各有不同,能办的事也差很多,不过大家都是一股心愿,让北直隶不再流血,让北直隶能回归华夏……”

同窗加重了语气:“既是心愿一致,所以大家都声气相连,聚成一个大会,就叫同盟会!”

本地书生呆了片刻,深深感慨道:“大英朝廷真得人心啊,竟能聚一国人心为其用。”

同窗摇头道:“我们不是替朝廷办事的,同盟会的人都没有官身,朝廷也不发薪饷,有些事还经常跟朝廷撕掳,可北伐复土,华夏一统,人守仁义,这不仅是朝廷的大义,也是我们的大义。”

那书生久久无语,就觉这大英所开的新世竟是如此广阔,这头顶的天,这脚下的地,从未有这般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