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得与失

杜昱留下那些身家相对清白对百姓比较良善又表明态度支持义军的族长,与之前的宴会相比,这次就带着些许真诚了。

十几位族长围坐一桌,杜昱坐在主位之上侃侃而谈,谈的就是义军今后在沧州采取的政策,在北宋时空他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方针。

毕竟是封建年代,百姓还是比较愚昧,信息流通得非常慢,一接受就搞现代时空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不过为了将沧州的百姓拉拢到自己这边,他也要执行一些相对这个时代来说比较激进的策略。

对既得利益者来说,最让他们难以接受的就是义军对佃租的硬性规定,杜昱将佃租定在土地产出的五成。

相比现在大宋上下普遍的七成佃租,这个规定直接影响到那些豪强大户的收入,这也是为什么像季家和魏家那样的大族冒着得罪义军的危险也要串联起来反对的原因。

其实孙义一开始得知义军的政策之时也难以接受,不过他这种人毕竟油滑看得清现实,知道不抢劫明面财富的反贼更可怕,于是他才硬着头皮换上一副笑脸去当义军的舔狗,为的不过是保住家业罢了。

至于那些和孙义一样的小家族则各有难处,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滑不留手的‘聪明人’,想先糊弄过眼前的局面再说。

杜昱留下他们用晚宴是想拉拢他们,而不是威逼一番达到目的就算完事。强行给佃户降租是城中大户豪强的失,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义军这里分润些好处,让他们再有所得。

“孙员外,本帅听说你家经营铁匠铺,不知规模如何?”杜昱有意树立一个典型,这个最先跳出来的舔狗就被点名了。

“回大帅,小人家中的铁匠铺有打铁师傅十五人,学徒三十几位,还有一些做杂事的小厮并不算大,往日都是接一些打造农具的活计,间或能从官府那里得到一些修复兵器的活。”孙义小心翼翼的回答道,这货心中忐忑生怕义军看上了他家的产业。

“规模不小,既然你家铁匠铺能修理兵器那义军就将损毁的兵刃送到你那里。放心,不让你白干。看在你率先投诚的份上,价钱就比官府的价格上浮一成,孙员外觉得如何?”杜昱说道。

“小人多谢大帅!”孙义眼前一亮没想到还有惊喜在等着他,赶紧起身施礼连声感谢义军的恩赐。

“孙员外不必客气,这是你应得的。”杜昱说道。

随后,杜昱一一点名,将这些率先投诚的家族都做了安排,能刮得到边的生意都给了他们与义军合作的机会。

这十几位投诚的族长十分高兴,义军这么大方,给他们的好处弥补佃租的损失戳戳有余,简单算算就知道在收入上甚至比之前还要高出不少。

“不要认为这就是全部,投靠我义军好处还在后面。本帅想知道诸位的家族之中可有读书识字的青年?”杜昱问到。

十几位族长互相对了对眼色,心中一沉,这里面果然有套路,义军的这位大帅显然是盯上他们家族中的苗子了。

不过此时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都已经投诚这个时候再想反悔也不可能,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未来的事情未来再说。

“回大帅,犬子和两位侄儿都有读书,不过他们才疏学浅,连个秀才都没中,不知道能否有幸为大帅效力。”孙义一咬牙,干脆舔狗当到底,反正他也看不上迂腐不堪的大儿子,至于两个精明的侄子,跟着义军走才好,这样才能给小儿子扫清障碍。

见孙义这老货表态,其余的人也不好装傻,只能硬着头皮将家中读书的人报了上去。

杜昱点点头,他们基本上没什么隐瞒,与情报部调查的结果相差无几。

于是说道:“诸位率先投诚表明了对义军的诚意,义军是仁义之师必然有所回报。现在沧州府的大小官员被悉数拿下,这些人会在审查之后分别对待,身家清白官声尚可的会被留用,而那些仗着一身虎皮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的将会被斩杀以儆效尤。但沧州的秩序需要维持,那些空出来的官府中的职位就是义军的回报,诸位觉得我义军的诚意如何?”

“大帅,这叫我等如何回报,小人叩谢义军的天恩。”孙义戏精附体,做感激涕零状,甚至直接下拜要给杜昱行个全礼。

其他人的心中暗骂,孙义这老货也忒不要脸,明明被逼迫却装得十分享受一般,但这个时候他们也只能学着孙义,一起向义军的头领下拜。

杜昱微微一笑,将这些人一一扶起,说道:“大宋腐朽官家昏庸,以至贪官污吏遍布朝堂,将天下弄得乌烟瘴气,百姓衣食无着。义军反宋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秩序开辟新世界,绝不是只顾眼前痛快的山贼土匪。”

“义军是有长远打算的,占领的地盘是绝对不会再吐出去,不管是大宋朝廷也好还是甚么田虎郭图,我义军从来不怕。诸位也可放心,后辈为义军做事不虞有甚么风险。”杜昱继续说道。

“我等相信大帅所讲,小人回去之后便让犬子和侄儿准备好为义军效力。”孙义说道。

杜昱走到他身边,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孙员外放心,只要子侄能力尚可,义军变会加以重用。”

对这个捧哏的,杜昱简直不要太满意,看在他这么配合的面上给些好处也是应该的。

“现在义军的大业才刚刚起步,各方面都需要人才,诸位回去之后好好想想,这是什么样的机会,本帅就不多说了,你们自行体会。”杜昱继续忽悠到。

十几位族长互相望去,包括孙义在内,心中都腾起一团火焰。

是啊,大帅说的没错,义军才刚起步到处都要用人,这不正是他们这种小家族的机会么,若是将来义军大业有成,那他们的子侄岂不是有了从龙之功。

比起寒窗苦读几十载,这未必不是家族飞黄腾达的契机,或许有些风险,但已经是他们能触及到的最近的一条路。

沧州的百姓不知道当时在府衙内发生了什么,只见到被义军礼送出门的十几位族长个个脸色潮红面带喜悦之色。

回到家族之中后,他们开始折腾起来,不但将家中的读书人送到府衙之中供义军挑选,还纷纷贴出告示,招收人手扩大经营的生意,忙的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