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庙和国子监里,有西周石鼓、进士题名碑和十三经刻石三大石刻。
石鼓石鼓是西周宣王(一说为秦)文物,共10个,每个重约一吨,被誉为中国“石刻之祖”。唐出土于陕西凤翔。北宋运汴京(今开封)。金陷汴京,运到燕京(今北京)。金亡元兴,列在孔庙大成门内左右。(《钦定国子监志》卷六十一)明清依然。抗战前夕,文物南迁,石鼓随行。八年抗战胜利,石鼓回到北京,现藏故宫博物院。现存大成门外石鼓,是乾隆朝复制品。还有清书法家张照书韩愈《石鼓歌》等石碑两通。
进士题名碑明清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试。明从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开始在北京举行会试、殿试,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共有77科,22649人在北京成为进士。清代共举行会试、殿试114科,有26840人在北京成为进士。光绪九年(1883年),应会试考生16000余人。会试考生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103岁。
北京元明清金榜题名者的姓名刻在石碑上,立于孔庙,这就是进士题名碑。明代则常将元代进士题名碑上的文字磨去,刻上当时进士的姓名,所以元代进士题名碑保存较少。孔庙内今存元明清进士题名碑198通,其中元碑3通,明碑77通,清碑118通,上面记载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蒋衡写经蒋衡(1672—1743年),江苏金坛人,初名衡,改名振生,字拙存,号湘帆。祖、父皆精书法,幼承家学,自小临摹,尤工行楷,苦练有成。非历磨炼,难以大成。蒋衡科试不第,转意游学,浪迹江湖,寻师访友,切磋书艺,足迹半海内。史书记载:“先生好远游,既不遇,遂东诣曲阜、谒孔林,至会稽,涉西江,历嵩少,导荆楚,登黄鹤矶,过大庾岭,升白鹤峰,访东坡故宅,抵琼海,观扶桑日出,登雁门山,历井陉,逾龙门,为终南岳之游,浴骊山温泉,登慈恩寺雁塔,纵观碑洞金石遗刻,所至以笔墨自随,赋诗作画,或歌哭相杂,至不能自止。”(《国朝耆献类征·蒋衡传》初编,卷四百三十三)。
他在长安观摩碑林时,痛觉唐代《开成石经》出于众手,杂乱不齐,于是发愿重写“十三经”中国有刻石经的传统,重要的有七次:第一次是《熹平石经》,东汉,收入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20余万字。蔡邕以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第二次是《正始石经》,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年)刻成。第三次是《开成石经》,唐大和七年(833年)至开成二年(837年)立。五代雕版印刷第一部监本《九经》以此为底本,今存于西安碑林。第四次是《广政石经》,后蜀广政七年(944年)于成都开始镌刻,后相延,直到宋,历时百年,有千余石。第五次是北宋《嘉祐石经》,今杭州尚存44枚残石。有残拓本流传。第六次是南宋《绍兴石经》,今杭州尚存44枚残石。第七次是清朝《乾隆石经》,即蒋衡书写的“十三经刻石”,存国子监。——《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和《尔雅》。决心下定,矢志不移。雍正四年(1726年)授英山教谕,自称才疏,力辞不赴。他书成一半时,上司又催促就职,他仍以老病为由,上书求免,并抱病亲到官衙求情,终于获准。他在扬州琼花观即番釐(fān xī)观(今扬州市文昌中路360号)专心写经。当年琼花观内,亭台楼榭,轩坊花石,几焚几建,遗韵犹存。今扬州以琼花为市花。蒋衡在扬州琼花观,青灯相伴,中正灵静,握管不辍,笃志写经。自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键户十二年,写十三经”(《清史稿·蒋衡传》,卷五百三),62万余字,书写工整,前无古人。乾隆中,进上,后乾隆帝命刻石国学,授衡国子监学正,终不出。大成垂名,常在身后。蒋衡所书“十三经”,身后五十年,乾隆帝命将蒋衡所书的“十三经”刻石,贞珉工竣,御制序文,立于太学,以垂万世。
蒋衡书写“十三经”的成功,得到三位贵人相助:
第一位是扬州富商马日管。马氏出资两千金,将蒋衡手书“十三经”装裱成三百册,五十函册。(《清史列传》,卷七十一)这才有可能进献给乾隆帝。
第二位是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乾隆五年(1740年),高斌将蒋衡手书装裱成册的“十三经”正文,进呈乾隆帝。收藏在大内懋勤殿。《蒋衡书十三经墨迹》(七箱),三百册,五十函,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经该院林天人研究员测量示知:《蒋衡书十三经墨迹》本叶宽19厘米,高33厘米。另有拓本两套,叶宽14.5厘米,高28厘米。清赏给蒋衡国子监学正(正八品)职衔,但终未出山。
第三位是乾隆帝。蒋衡手写“十三经”进呈后,乾隆帝先要将其雕版印刷,但受阻未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命以蒋衡手书“十三经”为底本,刻石太学,定名“乾隆石经”。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石碑刻成,立于国子监东西六堂。全部石碑189通,加上告成表文“谕旨”碑1通,共190通,现藏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蒋衡手书、乾隆刻石的“十三经刻石”即“乾隆石经”,其规模之宏大,楷法之工整,笔力之雄健,毅力之坚韧,学志之专一,价值之珍贵,国内仅有,世界无双,从而成为中国,也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1956年,将石经移至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专存。1981年在夹道上加盖屋顶。2011年重修,遮挡风雨,恒温恒湿,妥为保护。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此外,今扬州大明寺东墙外“淮东第一观”五个大字,为蒋衡手书。蒋衡死后葬于扬州大明寺外斜坡下,有《蒋衡书十三经墨迹》《拙存堂诗文集》《拙存堂临古帖》《书法论》等传世。
疾风知劲草,秋霜见柿红。以李时勉、徐元梦、王懿荣、蒋衡等为代表的明清正气士人,明志笃学,坚韧挺拔,功成而败,败而再成,学绩卓越,风节高亮,一代楷模,后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