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珍藏大量文物,重要文物有两万多件,内有十件文物被誉为“镇馆之宝”(沈阳故宫“十大镇馆之宝”,资料来源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由杨小东副院长提供,谨此敬谢。)。这十件国宝是:后金天命云版、皇太极腰刀、金代交龙钮大钟、清郎世宁设色《竹荫西狑图轴》、清王翚(huī)等设色《康熙南巡图卷》、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清乾隆款嵌珐琅缠枝花卉钵,还有下面要介绍的三件国宝。
第一件,努尔哈赤宝剑。清太祖御用宝剑,是极珍贵的努尔哈赤传世实物,举世无双,弥足珍贵。这件宝剑的剑刃为钢制,全长80.5厘米,刃长58.3厘米、刃宽3.1厘米,柄长19厘米、柄首宽8.3厘米,镡镡(xín),剑柄末端与剑身连接处两旁突出部分,又称剑鼻、剑珥。长3.2厘米、格宽9.9厘米。剑身钢制,双刃。剑柄为铜制,柄首为铜质呈海棠形,开光内錾刻天官、鹿、鹤图案,柄身包以黑牛角;剑镡为铜制,中间开光内錾有玉兔、祥云图案,镡两端龙首、鱼身纹饰。剑鞘外包铜皮和鲨鱼皮面,有7道铜箍,中间两侧另包以鲨鱼皮,并镶嵌螭虎、花卉纹鎏金铜片。从剑柄、剑镡纹饰图案看,有“加官进禄”、“玉兔呈祥”等寓意。鞘表面另镶有铜质镀金螭虎纹和菱形花卉纹饰。清乾隆年间曾为此剑佩以皮条,上面用汉、满文书写“太祖高皇帝御用剑一把,原在盛京尊藏”等字样。该剑做工精良、纹饰丰彩,具有极浓的汉族文化气息。这把宝剑的来源,同龙虎将军有关。
“龙虎将军”有个故事。努尔哈赤自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世代任明朝边官,为大明守边。当时女真诸部首领,对明廷态度不一:有的制造事端,有的左右逢源,有的效忠明朝。努尔哈赤祖、父、己三代,一向忠于明朝。女真有个小部首领叫克五十,屡次骚扰,杀人抢掠,努尔哈赤率兵“斩木札河部头人克五十以献”。(茅瑞征《东夷考略》)努尔哈赤“忠顺学好,看边效力”,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努尔哈赤到北京朝贡,万历帝加升他为龙虎将军。(《明神宗实录》内阁文库本,第三六卷)明朝官制,武职兵部尚书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这龙虎将军可是散阶正二品,(《明史·职官志一》卷七十二)整个明朝只有女真哈达部首领王台和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两人获此殊荣。这把宝剑,女真、后金是制造不出来的。所以,根据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廷敕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一事,有关专家学者推断该剑即为明朝敕封努尔哈赤的“龙虎将军剑”,或是努尔哈赤到京向万历帝进贡时被赐授的。这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第二件,皇太极御用鹿角椅。清太宗皇太极御用鹿角椅,是清初极少数传世文物之一。清入关后,各代皇帝多按此椅制作本朝鹿角椅,以示遵祖崇武之制。这把鹿角椅为鹿角、木结构。椅上部以鹿角制成靠背形状,鹿角共12支叉,4叉作为与椅交合的支柱,8叉以靠背为中心向外分开,左右各4叉,八叉鹿角匀称地向四下张开;椅下部为木制,椅面呈长方形,椅心以棕绳编织;椅下四腿外加罩护板并浮雕花卉图案,涂以金红色漆面,椅腿下部为四足托泥式;椅前下部有木制脚踏。全椅通高119.2厘米,靠背长63.2厘米,鹿角围长184.5厘米,左角长93.5厘米,右角长91厘米,椅座高57厘米,椅面长82.8厘米、宽52.7厘米。椅背正中刻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御制诗:“弯弓曾逐鹿,制器拟乘龙。七宝何须羡,八叉良足供。库藏常古质,山养胜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俭恭。”后题“敬咏太宗文皇帝所制鹿角椅一律,乾隆甲戌秋九月御笔”,款下方刻有“乾”“隆”圆、方连珠印。该椅为清太宗皇太极御制,后又为清高宗乾隆帝修饰并雕以御制诗文,更增添了此椅的历史信息和帝王气象。
皇太极打猎有故事。满洲是重狩猎的民族,将狩猎视为国魂。一次,有一大鹿自东来,奔入御营,捕获之。(《清太宗实录》卷九)又一次,皇太极行猎,适有二黄羊并行,皇太极一矢贯之。(《清太宗实录》卷十一)另一次,皇太极出猎二十余天,射殪(yì,死或仆)虎四,鹿、野豕共一百二十有八。(《清太宗实录》卷二十六)再一次,皇太极行猎凡二十三日,殪虎四,射野猪、鹿、狍、黄羊一百五十有九。(《清太宗实录》卷三九)皇太极把自己或王公所射大鹿的鹿角,用来做鹿角椅,以显示皇威。
第三件,乾隆帝御笔“紫气东来”匾。这是一方木雕、铜字宫殿陈设式挂匾,由清乾隆帝御笔题写。匾为木制长方形,四周为宽边浮雕金漆云龙纹饰,共有九条雕龙——上沿正中为一条正龙,两侧各有一条行龙,下沿中间为二龙戏珠纹,两侧各有一条行龙,左、右边框各有一条升龙,龙首均为圆雕制成,并安有金属丝龙须。匾内沿为深红色,匾心为洋蓝色平面,中间镶有铜制乾隆帝御笔行书“紫气东来”四字,题字上部中央有阳文篆书“乾隆御笔之宝”玺印。匾长217厘米,高87厘米,厚16厘米,现悬挂于沈阳故宫凤凰楼下大门上方。
“紫气东来”也有故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索隐”引《列仙传》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里只说“紫气”,没说“东来”。上文的“关”,有说指散关,有说指函谷关。宋璟《迎驾诗》:“雒上黄云送,关中紫气迎。”洛阳在函谷关东面,暗含紫气从东面来,但没有点明。杜甫《秋兴诗》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则点明老子出关,紫气东来。紫气,是祥瑞之气,是福禄之气,是康宁之气,也是太平之气。乾隆帝“紫气东来”用典,更蕴含政治元素。满洲兴起东方,西进京师,底定中原,一统华夏,所以紫气是东方来的。今人扬其政治外壳,取其文化内核,企盼祥瑞、福禄、康宁、太平!
此处又让人想起乾隆帝的《盛京赋》,洋洋四千言,文采四溢,内容博大。凡四蹄双羽之族,长林丰草之众,海产百鱼之属,山珍参菇之类,莫不述及,鲜有遗漏,是一部沈阳地区动植物的百科全书。乾隆帝的赋,意在敬祖,也在思新:“维新皇运,膺灵佑之。”他只提出,而未践行。
跟盛京宫殿有关的“关外三陵”,就是努尔哈赤在沈阳的福陵(俗称东陵)、皇太极在沈阳的昭陵(俗称北陵)和其先祖在新宾的永陵(今新宾永陵镇)。
乾隆帝在《盛京赋》里说:“以父母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睦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爱之民物。”这就要“思开创之维艰,知守成之不易,兢兢业业,畏天爱人。”清朝是这样,历朝也是这样。敬祖爱民,国运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