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皇陵之后,赵诵一行人来到开封。
到达的时候,开封城外正进行垦地,准备今年农作物的种植。
为了加快耕种速度,临安府的工匠带来了新的种田工具。
改进后的种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劳作。
当初赵诵一道旨意下去,各地的官员正带着百姓在疏浚黄泛区的河道。
如今,开封的水运也基本上恢复了通行,从南方来的船只也到了开封城下,一切也恢复了秩序。
这天码头上停靠了不少南来的商船,赵诵接见了从南方来的各商号的负责人。
当初就是这些商号的存在和经营,才帮助太上皇赵竑夺回了皇位。
所以赵诵对他们非常感激。
如今赵诵希望他们来中原,需要他们带着商品前来,重新打造一个商品经济,稳定和发展中原的经济。
赵诵对这些商人道:“开封位于中原之地,当年是天下漕运的中心,所以对我大宋国来说,地位十分突出,更占了天下漕运的三分之一。”
“如今我朝收回开封,势必让开封重新恢复漕运,而你们都是宋人,自有经营的一套,在你们的经营之下,开封势必重现当年的繁华,我对诸君可是非常看好的,诸君也不要让朝廷失望。”
商人们也知道皇帝的意思,这任务对他们来说非常繁重,但为了完成皇帝交待的任务,他们不得不重新在这里经营商号。
就好像当年去鄂州、襄阳以及台湾府那样,他们要在新的地方开始新一轮的经营。
当年要不是太上皇,他们也不会过上这样幸福的日子。
要知道当年他们可都是失去土地的流民,日子都过不下去的那种。
后来去了泉州才有了好转。
此时他们虽然经商,但已不仅仅是商人了,更不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活,而要为大宋的百姓而活。
他们也是恪守这份信念,所以才有如今的生活和地位。
至于那些为富不仁、违背了初衷的商人则被太上皇和皇帝二人永远地剔除了商人的范畴。
所以他们更能明白自己的使命。
赵诵也适当的说起往事,给这些跟随太上皇多年的亲信一一斟酒。
众人也十分感念太上皇皇帝父子的恩情。
......因为原先的城池年久失修,为了吸收人口,赵诵打算在开封地区修建新城。
新的城池并不是修建而原先的城池上,而是另选了一块地方,与原先的城池形成了东西两城对峙的格局。
这也是为了更好的防守中原,不至于将所有人都集中在一座城中,可以更好的防守中原。
实际上赵诵也想让世人记住那场耻辱,因为开封毕竟对宋国百姓和士大夫们来说有一个抹不掉的情节。
众人以为皇帝会在开封待很长一段时间,但只有刘秉忠等亲近的大臣才知道皇帝早就迫不及待要北上了。
这次皇帝北上,不是从原路返回,而是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
赵诵北上,先是去了大名府,毕竟大名府曾是宋国的北.京。
当年的大名府经过重金打造,外城周长48里,宫城周长3里,颇为雄伟壮丽,又因为大明府居于当时黄河之北,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成为阻止契丹人南渡黄河的重要屏障。
不过此时的大名府因为战略地位下降,所以被蒙古人重视的不够,人口也只有十万人差不多,显得有些荒凉,但好在现在投降宋国的官员正准备修复这座城池。
而宋国军队为了防止其他地方刚投降的地方造反,所以在大名府这里准备了五万兵马,防止地方上有任何不臣之心。
大名府就像是一把利剑插向中原以及山东、河北地区。
赵诵看到大名府布置的军队以及各地官员带领恢复农业生产之后,和刘秉忠等人商议之后,觉得大名府走上了正轨。
在离开前他对大名府的将领和士兵说:“现在我朝虽然收复了失地,但还有忽必烈在,蒙古人无时无刻不想南下,现在他们失去中原之后,更是坚定要南下,所以你们还要继续训练,保家卫国,保境安民!不要重蹈靖康之变的耻辱,不要让你们的家人陷入战争中。”
皇帝说完之后,将士们挺起胸脯,他们一开始以为收复了失地,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毕竟现在朝廷基本收复了失地。但现在皇帝的一番话,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还未结束。
在大名府待了一二日后,赵诵一行人立马动身北上来到了真定府。
此时赵诵见到了李庭芝和夏贵,不过并没有见到李源。
此时的李源收到王安的书信之后,已经动身前往燕京了,为的是预防忽必烈的军队突然越过燕山,之后南下突袭燕京地区。
而燕京地区控制尚短,还需要预防内乱和外患。
接着赵诵得知,李庭芝等人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屯田训练士兵。
在和皇帝谈话的时候,夏贵也很担忧,他之前一直都没有说,就是担心皇帝打了胜仗之后,会高兴的得意忘形,犯了以前统治者犯的错误,此时在真定府见到皇帝了,他直言不讳对皇帝说。
“陛下,老臣知道朝廷虽然收复了不少失地,但将来说不准忽必烈还会南下。毕竟忽必烈南征北战,如今又是蒙古的大汗,要不是有阿里不哥要对付,你觉得他会放弃中原么?”
“自然不会。”赵诵注视夏贵,他明白夏贵和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所以老臣才大胆和陛下说话,希望陛下可不要重蹈历代先帝的覆辙啊,也希望陛下不要怪老臣多舌。”
“老将军多虑了,我不会置气的。”赵诵很肯定夏贵他们能有这样的想法,此时就应该要有居安思危的想法。
夏贵见到皇帝听了自己的话,丝毫没有责怪自己,反而听了进去。
此时赵诵对李庭芝、夏贵他们说:“忽必烈是个强敌,但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宋国士兵也是很厉害的。”
李庭芝和夏贵相视一眼,点点头。
......
赵诵离开真定府之后,一路北行。
此时,北方大本营燕京一刻不停地送来信函。
这时候他最关心的还是蒙古人之间的战争。
赵诵希望两方势力分不出胜负,这样对宋国来说是最好的结果。
一旦忽必烈取得胜利,势必还会南下与宋国一战,到时候情况就麻烦多了。
但现实的情况是即便忽必烈的兵力不足,对方翻盘的机会还是挺大的。
所以赵诵才如此担心,他不希望阿里不哥与忽必烈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而是相互牵制。
但赵诵也无可奈何,毕竟现在天下只剩下了这三足,所以......
又因为忽必烈太优秀了,让他还是有些后怕的。
赵诵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刘秉忠:“阿里不哥虽然可以牵制住忽必烈,但结果阿里不哥还是会败在忽必烈手下的。”
此时刘秉忠看出了皇帝的担忧,却说:“陛下,你想的并不对,实际上蒙古国内还有其他的势力。”
“你是说?”
“还有那些蒙古宗王,既然有阿里不哥,那就还有第二个阿里不哥,第三个阿里不哥,臣就不相信,这偌大的蒙古国他们不会惦记,这漠北王廷大汗的位置,没有人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