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六千人多吗?”李云睿看了看秋香,耸了耸肩膀说道。

“这还不多?”秋香有些不明白李云睿想干啥,说道,“六千人,一天得挖多少煤?”

“以一个人一天挖三百斤煤来算,六千人也不过才能挖一百八十万斤煤而已!”李云睿开始给秋香算起了账,说道,“南京城和太原城有将近三十万户百姓,平均每户百姓才能也不过六斤煤而已,连做一天两顿饭的燃料都不够……”

“什么?少爷,你准备把煤从太原城运到南京城?”秋香一听李云睿说这话,顿时炸了,大声说道,“那得花多少钱?煤的成本得多高……”

“用不了多少钱?”李云睿笑了笑说道,“挖煤工人每人月俸二两,要求他们每天挖三百斤煤,一个月就是九千斤煤,折合下来一斤煤的成本不过是0.2文,你也会算术,你说是不是?”

搁在后世,如果是机械化作业,一天背个三千斤都不成问题,但这里是大明,三百斤已经是很多很多了。

幸亏秋香买的煤矿都是地表煤,相当于露天煤矿,只要挖下去几米、十几米就能出煤了,否则打死李云睿也不敢雇这么多人。

秋香跟李云睿好歹也学过几个月的数学,这点本事还有,心里速算了一下,点了点头,说道,“可是少爷,从太原城到南京城两千多里地,一路上人吃马嚼,成本肯定不会低了……”

秋香无法想象运煤的成本会是多少?她从南京城到太原城,一路之上又是坐船,又是坐车,搞得人仰马翻,花了不少银子,在她的印象中,运煤一定比运人还花银子。

“成本没有你想的那么高,呵呵……”李云睿笑了笑说道,“来的路上,我沿途仔细打听了运盐、运粮漕船的成本,低到难以想象!”

从南京城到太原城,李云睿看似一路上风尘仆仆,日夜兼程,但每逢到渡口停下来歇息时,李云睿都会跟当地在码头上过活的人聊天,问他们许多关于漕运的问题。所以他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是吗?”秋香明显有些不相信。

“你把那个吗字去掉!”李云睿点了点头,说道,“大明内河航运的主要船只,载重是四百料……”

舟船是漕运的基本条件之一,明代的漕船有海船和河船两种,海船主要是支应辽东等地军粮,所谓片帆不得下海,那是针对民间百姓的规矩,朝廷不在此列。

从洪武到永乐时期,海运船有一千料海船和四百料铅风海船两种;而用于河运的是一种四百料浅船,船身呈柳叶形,全长22米,船身中部宽3.5米,有舱13间,载重四百料,每条船上操作人员十名。

四百料有多少呢?按照后世的算法,一料大概0.33吨,四百料就是130吨左右,折合二十六万斤。

“每艘船可以拉二十六万斤,从太原城到南京城,我们就算一个月跑一个来回,十个人的月薪不过二十两,一个月的吃喝,十两银子就顶天了,对吧?”李云睿说道。

秋香听了之后,点了点头。

大明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也不过两石粮食,再买点油盐酱醋柴,扯几尺布,买点肉,三两银子已经能过得很滋润了。

“一路之上,有些浅滩要雇佣纤夫,有些关卡可能还要打点,这些钱加起来,五十两银子足够了,总共也不过七八十两,就算翻个倍,一百五十两,顶天了!”李云睿攥紧了拳头,说道,“折合下来,一斤的运费只有0.6文,加上人工成本不过0.8文。一个五口之家,冬季取暖,平时做饭,一年下来三千斤就足够了,我们卖一文五一斤,也不过才四两五。”

“可是少爷,南京城中的百姓哪有这么多钱买煤?”秋香想了想,还是有些不解。

四两五,这个数字很小,对李云睿来说这点钱不值得一提,但对普通百姓来说,那就是天文数字。

“呵呵,秋香,看来你忘本了!”李云睿笑了笑,说道,“你可知道,南京城中柴薪、木炭的价格?”

李云睿这样一说,倒是把秋香难住了。

秋香本是穷人家的孩子,到了曹国公府上,不说是锦衣玉食,也从来没饿着她、冻着她,对于普通民间的生活,还真有些忘记了。

南京城中,燃料主要有三类,薪、柴、炭。

薪,荛也,指的是柴草,比如水稻、小麦的秸秆,河边的芦苇草,这一类的价格是一两银子二十担,一担是一百斤,看上去一两银子能买两千斤,很多是吧?但这类燃料有个缺点,烧起来消耗很快,一顿饭得烧个二、三十斤,一担薪最多烧两天。

柴,就是树枝、树干,这个抗烧,但价格贵,南京城中一担柴约在一百五十文到两百文之间。

至于炭,那就不是普通百姓之家能用的起了。三百文起,上不封顶,因为有很多炭都是定制款,比如兽碳,里面得加香料,大富之家,都烧这玩意,一石三到五两。

可以这么说,在大明薪柴开支是一个大头,明朝的官员一般都配置专人,负责帮官员买柴烧水干杂活,比如《大明会典》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由此可见对柴薪的重视。

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排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

让南京城的百姓自己出去拣柴烧,那是不可能的。能住在京城的人,大都是小康之家,都是各地富户迁到京城的人,在各地那都是有脸面的人,怎么可能落听完李云睿的解释,秋香有些愕然了,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柴薪,居然有这么多门道,果然处处有学问,处处有商机。

“煤这东西,耐烧,燃烧效率高,做饭取暖两不误,到了南京肯定受欢迎!”李云睿笑了笑说道,“另外煤粉加上黄泥,可以做成煤球,咱们论个卖,经济又实惠……”

说道这里,李云睿脸上露出一丝奸商的嘴脸。

秋香的态度,从开始的反对变成逐渐的接受。

“一斤煤咱们卖一文五,就能赚一般,一天一百八十万斤,就能赚一千三百两,一年纯利就能赚五十万两……”李云睿又开始算了起来。

“啧啧啧……”听了李云睿的话,秋香开始咋舌,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没想到小小的煤炭,居然这么赚钱!

煤炭要是不赚钱,后世那些煤老板们怎么可能削尖了脑袋,往这个行业钻?哪个煤老板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李云睿也没想到,自己成了后世人人羡慕的煤老板,在后世他特别反感那些财大气粗的煤老板,整天大金链子小手表,穿个貂夹个包,搂着小妹可劲骚,软中华,硬玉溪,剪个短发装牛逼……

没想到,李云睿终于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李云睿这么费七八力办这件事,是有深层次目的,他准备利用这件事,将内河漕运给盘活,顺便拉动漕运沿途的商业经济。

漕运,自古以来就有,从隋炀帝建设京杭大运河开始,唐朝迈向第一次巅峰;唐后的北宋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南段,也就是扬州到洛阳这一段非常繁华(隋朝京杭大运河是三段,西段是长安到洛阳,南段是扬州到洛阳,北段是洛阳到涿郡);到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运河失去了繁华;元朝建立后,元大都就在北平,为了把富庶的南方粮饷运到元大都,元朝疏浚了通济渠,后世的京杭大运河,有了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