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忽悠朱棣

如果李云睿真能解决江南水患,朱棣当然求之不得,但朱棣觉得事有蹊跷,但又没想出哪里不对?

读者身份证-五六③⑦四三陆七伍

朱棣当然不可能想到李云睿要搭救俞士吉和袁复两人,他又没开启上帝视角。

跟朱高炽讨论很久,朱棣下旨让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带上一众下属去找李云睿,结果被李云睿喷了个狗血淋头。..

原因无他,都水清吏司的职责主要是做河道、海塘、江防、沟渠、水利、桥梁、道路工程的经费预算,还负责督造各省修建战船、渡船及其他各类船只,并核销河防官兵俸禄;征收船、货及木头税。

说白了,这群人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臆想一下,做做工程预算,并无多少实际经验。

一群人灰溜溜地跑回宫中交差后,惹得朱棣非常不快,于是李云睿被召进了宫中。

“陛下,水患形成因素有二,一是人为破坏,百姓为了生存和生活,不断开垦土地,处处与自然挣地,由于过渡开垦,造成生态失衡,水土流失,一旦遇到雨天,就会发生水灾;二是自然因素,我们生活的土地高低不平,平原、盆地、丘陵、高山各式各样,天上降雨或者高山融雪,都会造成河川泛滥、山洪爆发。”武英殿中,李云睿开始忽悠起朱棣来,说道,“除此之外,各地的水患又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北方水患之最,便是黄河改道或者决口,而发生的原因是因为陕西的黄土高原没有植被,泥沙俱下,淤塞河道;而江南地区起因则多是雨水过多,无法排涝,因此解决之法须对症下药!都水清吏司的各位大人,做做预算,没得问题,但要让他们把江南八府的地势、水文、河道讲清楚,有些难为他们了,毕竟他们没有实地看过,也没有过多的救灾经验……”

朱棣听了李云睿的“辩解”,点了点头,虽然他对李云睿所说的水土流失、生态失衡,有些不懂,但他大致能明白,李云睿所言非虚。

“陛下,江南地区夏季东南风居多,容易从海上带来水汽,降雨时间非常集中,而且频繁;还有江南地区多丘陵,一下雨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混入河道就会淤塞河道,造成内涝;积水过多,就会形成山洪!”李云睿继续说道,“因此,想要绝对消除江南水患,需要从多方面下手,不仅仅是修个河道、堤坝之类,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向太子殿下借调有经验的人手,就是想借他们的经验,研究出一个全面、可行的计划,希望用个十到十五年时间,解决江南水患……”

朱棣听完李云睿的话,思索了片刻,说道,“你给太子的奏折上,说是已经找到了解决水患的方法,怎么又说要借用他人的经验来研究计划……”

“陛下,方法是找到了,但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这些日子我研究了历年的江南水灾,发现了很多让我不解的问题!”李云睿赶紧回答,说道,“毗邻太湖的湖州、苏州两府,一旦雨季来临,最先被淹没的就是太湖边上的地,这很不正常。按照常理来说,这些地里的水,应该先流入地势较低的太湖,而实际情况则是太湖水倒灌。后来我问了很多人才知道,湖州府、苏州府这些太湖周边的百姓,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圩田……”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圩田?”朱棣听了之后,有些不解地问道。

“父皇,所谓圩田就是百姓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方法。”朱高炽站在一旁,解释道,“很多湖泊常年水位很低,露出很多地来。百姓们就把这些地种上粮食,在外围筑起堤坝,以防止水位上涨,淹没农田……”

朱棣听了之后,点了点头。

“陛下,我不是说百姓这么做不对,但真是因为这种无原则的过度圩田,使得圩场非常容易发生水灾。他们还改变了很多流入太湖的水道,使得外河水流不畅,增加了圩田内排水的难度,一旦下雨,这些圩田就会发生内涝,受灾严重!”李云睿继续说道,“可以这么说,去年苏州、湖州两地受灾田地的六成,是因为圩田造成的!”

“原来如此!”朱棣听了之后,双目紧闭,思索了半晌,说道,“那是不是不圩田,这种水灾就会减少许多?”

“陛下,如果不圩田,江南的粮食产量至少要降低两、三成以上……”李云睿苦笑了一下,说道,“很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这就是我需要有治水经验的人的原因,因为只有他们才了解一线情况!我可以给陛下说一下我的大致方案,加固河防,疏浚河道淤泥;截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退田还湖,增加调蓄能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建设水库,错峰调节防洪……”

“你说的这些,加固河防、截弯取直,朝廷一直在做;至于退田还湖,刚才你说了,这会影响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似乎不可取?”朱棣听完李云睿的方案之后,想了想,说道,“至于植树造林和水库,有何作用?”

“陛下,加固河防、截弯取直虽然朝廷一直在做,但我的做法和朝廷有很大的区别,我准备采用水泥、钢筋和石头建堤坝,可以保堤坝使用三、五十年;至于退田还湖,这就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尤其是引导周边水道进入太湖,以增强泄洪能力……”李云睿赶紧说道,“至于水库,这个还是由太子殿下解释比较好。”

去年,李景隆请旨建水库,朱棣把这事扔给了宋礼,结果宋礼觉得无利可图,就拒绝了!于是李景隆和就朱高炽两人合作,以永乐薯为报酬,在应天府挑了三个地方,发动百姓二十万人,以每天三斤永乐薯的代价,同时开挖水库!

有永乐薯的刺激,那些百姓干起活来跟发了疯似的,毕竟亩产两千斤的粮食,谁不喜欢?二十万人大干了三个月,每人得到了三百斤永乐薯,欢天喜地地回了家,留下了三座面积庞大的水库。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春天到了,冰雪消融,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蓄水,三座水库已经蓄满,并开始投入使用,现在正是春种的时候,水库开始泄水,周边的百姓用水库的水灌溉起农田来,非常受当地百姓的欢迎。本来百姓以为挖水库就是朝廷瞎折腾,没想到既赚了永乐薯,又能反哺农业种植,百姓们纷纷称颂太子殿下仁慈,皇帝陛下万岁……

朱高炽又命人往水库中放养了一批鱼、虾、蟹苗,等养几年后,就能惠及当地百姓。

朱棣听完朱高炽的描述,点了点头,面带微笑,说道,“太子此事办得极好,没想到这水库居然还能反哺农业……”

“陛下,水库最大的作用是防洪,其次是农业灌溉、农业养殖!”李云睿听了朱棣话后,微微一笑,说道,“陛下试想一下,在雨季到来时,如果上游下暴雨,我们提前把水库的水排掉,倒出库容量,这样就不会水就不会影响下游;如果下游下雨,我们就把水库的闸门关掉,下游河道堤防就不会有太大危险。这样通过削峰排水,我们可以人为控制洪水……”

看着李云睿边用手比划,边解释,朱棣听得津津有味,而后说道,“如此说来,建设水库倒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