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养生学与医学、宗教及哲学是密切不能分离的,先哲们认为,上天创造了人类,天人一体,天人合一。人应当尊崇顺尚天道,效法自然。在这个“天人合一”的总纲下,派生出养生学的若干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下又有一些流派,这就使传统的养生学总令现代人眼花缭乱,不得要领。实际上只要从“天人合一”梳理下来,道理的不通处自此而通。
宗教文化出版社最新推出一本介绍养生之道的《儒释道论养生》(李土生著),可算是为养生学的研究和爱好者做了一件功德之事。该书分五章,分别是《养生简说》、《儒家生命学说与养生》、《佛家生命学说与养生》、《道家生命学说与养生》和《诸家养生学说的比较》。实际上这三大流派也好,其他的诸家派别也好,生命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由自然创造又受自然制约,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其分歧之处则也是源于自然。“天人合一”大哲学的命题下,其他细节的组织就要依据各派的地缘状态来决定,这就涉及到养生的生态学,作者李土生用“简说”的形式简单地剖析了地理气候对养生的反作用。这确实是一个有意义的洞察,用生态学的视角来观照养生学,还人以自然属性,对于养生学的研究是一片非常开阔的地带。
李土生认为,南方炎热,稍动即出汗和引起烦躁和疲劳,南方人就学习龟、蛇动物的养生法,倡导“人的生命在于静养”的观念,因此南方人发明了静养生并盛行静功;北方寒冷,人的身体易因冷而僵硬,导致气血不通,北方人就从虎、熊善动之动物中,发现与总结出“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并盛行动功;中原四季分明,自然派生出动静结合的养生文化,明清以来盛行的太极拳便是动静结合的功夫,也是动静结合养生观的外化。
古代医疗手段简单,医药匮乏,养生防病就成为积极的医疗保障以及康复手段,食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神农以降,便是药食同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诸多的中药是药,又是食品,民间现在仍流行的一些食养方子仍可见食养之效。比如祛热用冬瓜煲汤、海带煲汤,感冒了煮姜汤,女性哺乳缺乳时用鲫鱼煮汤或猪脚煲汤,这些食养的方法,便是从日常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养生经验。历史的长河中,又由养生文化派生出其他文化,然其根本,则是认同人的自然属性的方面,对人的异化始终生发消解作用,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源源流淌的原动力之一吧。实际上,现代人何曾又不需养生呢?益寿与健康,是人的生存质量的基础,且不说医疗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医疗保障缺失和疾病医治成本和痛苦成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