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美食由来炸油条是炸秦桧

而接下来就让人哭笑不得了,只见江自流一边捞着炸好的麻花和菜角,而旁边的几个女人一直马不停蹄地吃着。

“好了,好了,大家别急,还有很多呢。”江自流笑着说道,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满足和幸福。

这个场景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就会准备各种美食,尤其是麻花和菜角,它们是过年的必备食物。

每当家里人炸好这些食物后,江自流就会迫不及待地抓起一把,一边嚼着,一边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刻。

“这些食物的味道真的很特别,它们不仅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还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江自流顺手拿上一个,一边吃着,一边感慨地说道。

其他几个女人显然知道江自流又想家了,她们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温柔地看着江自流。

“你们知道吗,我给你们做这些东西,它们不仅让我感到满足,还让我感到自豪。因为这些美食是我家乡的特色,是我家乡的文化。”江自流感慨地说道。

“每当吃起这东西,或者看到这东西,就会想起老家。”江自流一阵感慨。

或许,这就是华夏美食的力量,它可以让人忘记烦恼,忘记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感。

似乎是为了安慰江自流,也或许是真的引起了她们对江自流老家的好奇,楚回雪出声问道:“为什么过年要炸麻花啊。”

江自流兴致勃勃地说道:“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处经常打仗的地方,后渐聚因战乱灾荒而客居于此的民众,遂成民居之地。其时,此一带,草木茂盛,野兽出没,毒蝎横行,尤以毒蝎危害甚广,凡中其毒者,十有半亡。人们为诅咒蝎害,于每年阴历二月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就演变成今天的麻花。”

“所以,麻花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康泰平安的寓意。每逢年节或红白喜事,当地人总要用麻花待客或作为馈赠佳品传情达意。麻花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及联络情谊的特殊作用,逐渐也被我老家的人熟知。”

楚回雪一听也是明显来了兴致:“那这到底怎么做啊?”

江自流笑道:“做法很简单,就是将面粉、糖、油、鸡蛋和酵母混合在一起,揉成面团,然后切成小块,搓成细细的长条,再用双手把长条拧成麻花状,最后放入油锅里炸熟就行了。”

其他人听得津津有味,当江自流说完后,颜知雪也是急忙问道:“那炸油条呢,是什么缘故啊。”

其他人也都是好奇的看着,毕竟对于过年这块,江自流可一直强调的他老家的传统啊。而这传统到底是啥,她们真是好奇的紧。

江自流似是思索了下,缓缓地说道:“其实啊,炸油条起初的名字叫做“油炸桧。”

“油炸桧??”武媚儿几人眨着眼睛,显然想不到会蹦出来这么一个名字。

江自流慢慢地解释道:“传说这油条是我们老家临安人发明的。相传在上古南宋年间,当朝宰相秦桧和他和老婆王氏因妒嫉及贪婪,外通金国,在东窗定下了毒计,以莫须有的罪行使用十二道金牌把正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时刻的岳飞害死在风波亭。

“消息传开来,老百姓个个义愤填膺,酒楼茶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件事。那时,在从安桥河下,有两个食品摊,一家卖芝麻葱烧饼,一家卖油炸糯米团。这一天,刚刚散了早市,做烧饼的王二通通火炉,理好灶上卖剩的最后一迭葱烧饼,看看没有买主,就坐在条凳上休息。”

“这时,做糯米团的李四,也已收拾好油锅,蹲在那里歇会。两人彼此打过招呼,就一起聊起了天,谈来谈去,就谈到秦桧害死岳飞的事情上来了。两人都非常愤懑,就想用一种方法来抒发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想来想去,王二想到了一个办法,只见他从面板上弄了两个面疙瘩,揉揉捏捏,捏捏团团,不久就捏成了两个面人。一个吊眉无赖,一个歪嘴刁婆。”

“他抓起切面刀,往那吊眉无赖的颈项上打横一刀,又往那歪嘴刁婆的肚皮上竖着一刀。李四看到后,认为还不是恰到好处,他跑回自己摊子去,把油锅端到王二烤烧饼的炉子上来,将那两个斩断切开了的面人重新捏好,背对背地粘在一起,丢进滚烫油锅里去炸。一面炸面人,一面叫着,“大家来看油炸桧喽。大家来看油炸桧喽。”

“过往行人听见“油炸桧”,觉得好新鲜,都围拢来。大家看着油锅里有这样两个丑人,被滚油炸得吱吱响,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也跟着喊起来;“看呀看呀,油炸桧罗。看呀看呀,油炸桧罗。”

“恰巧,秦桧坐着八抬大轿,正从皇宫里退朝回府,经过从安桥。秦桧在轿子里听见嘈杂的喊声,觉得这声音直刺向自己的心窝,就叫停下轿子,立刻派出亲兵去抓人。”

“亲兵挤进人群,把王二和李四抓来,连那油锅也端到轿前,秦桧看见油锅里炸得焦黑了的两个丑人,气得络腮胡子根根都朝上,走出轿来大声嚎叫:“好大的胆子,你们想要造反。”王二心里异常平静地回答说:“我们是做小生意的,对造反不敢兴趣。”

秦桧说:“既然如此,怎敢乱用本官的名讳”。”

“王二说:“啊呀,宰相大人,你是木旁的‘桧’,我是火旁的‘烩’哩。这时,围观的众人都叫起来,“对呀,对呀,音同字不同。”秦桧无话可说。他看看油锅里浮起的那两个丑人,喝道:“不要啰嗦。这炸成黑炭一样的东西,如何吃的。分明是两个刁民,聚众生事,欺蒙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