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徐坤的做法(中)

正是因为很清楚的了解到了这些,所以对于徐坤来说,他现在只需要等待就可以,他现在只需要等着什么都不做,等待价格出现反转之后,再确定反转,然后进场买入即可。

对于想逆着趋势做的人,一般分成两种。这两种分别是想做反弹的或想做反转的,所谓想做反弹的就是不认为趋势会改变,至少大方向不会变,但是小方向上确实会有些微的调整,他们做的就是小方向的调整。

而那些做趋势反转的,顾名思义就是他们认为趋势大方向会出现反转,他们不认可如今的趋势,他们认为马上就会出现相反的走势。所以他们进场做相反的方向。

而这种做趋势反转的人,根据进场的时间点,根据个人的激进程度,一般分成3种。

首先第一种就是。在趋势尚未出现反转信号的时候就直接进场,这种人一般是特别激进的。进场的时间点实际上和宁大爷差不多,但他们和宁大爷有一个本质的区别。

他们很清楚价格没跌到位之后还会有一个下跌,所以他们进场的仓位一般是不重的,会随着价格不断的下跌之后不断的加仓,当价格真正到底部的时候,他们的仓位也就逐渐的重了。

这种人是特别激进的,宁大爷是不知道价格还会下跌,这就是和这种人的本质区别,这种人虽然激进,但他们特别清楚自己的激进。甚至自己多次加仓之后价格还会跌,所以他们从不抱着自己买完一笔之后价格很快会涨的愿望。

他们就是在价格不断下跌,不断加重仓位,不断摊薄成本,当价格跌到最低的时候,他们整体的成本实际上已经和最低价相差不多,当价格出现上涨的时候,他们就会赚的盆满钵满。

而第二种则是相对保守的,他们不但会等着趋势反转信号出现在入场,还会等着趋势反转信号反复确认过之后,确认有效才会入场。

所谓趋势反转,顾名思义就是走出了一个相反方向的行情。而确认有效则是价格在相反的方向上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反复的震动,但每一次的震荡都创出了新高,每一次的震荡都没有突破前期的新低。

如此运行了两到三次之后,基本上已经可以算是确认反转有效,确认反转有效之后,毫无疑问就可以进场,这个时候进场的人一般都是相对保守的,他们不愿意承担更多的错误,他们是希望买入之后价格能立刻上涨的人。

但即使他们抱有这样的期待,他们也不会一点风险都承担不了,所以,如果真的不太能够承担风险,真的期待买入之后价格立刻上涨的投资者,可以参考一下这样的投资方式,这样的入场时间点。

徐坤实际上是非常保守的,他在等。他就在等这样的一个机会,他就在等这样的一个入场时机。所以徐坤完全不着急。毕竟别说确认反转,现在连反转都没有走出来。

可能有人会问,确认反转不是需要在反转的方向上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出现震荡,多次震荡之后,每一次都创新高,都不破前低才能确认反转吗?

那如果出现反转之后直线上升,不做震荡也没有确认的过程,那不就错过了吗?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呢?其实也很简单,这种方式就直接不做了,对于这种很保守的投资者来说,这种行情就可以直接不参与了。

因为没有一个反复震荡确认的过程,对于这种投资者来说,实际上是不愿意入场的,但其实出现反转之后,没有确认直接直线拉升的情况还是非常罕见的,所以一般来说不用太过担心,如果真的出现,那这样的行情不做也罢。

所以,如果是想在这种时期进场的相对保守的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遇到没有震荡确认的行情是不能参与的。而第三位投资者则位于二者之间,既不算太激进,也不算太保守。

进场的时间点也是介于二者之间,既不是在还没有确认底部,还没有走出反转行情的时候就介入,也不需要等到反转行情走出一段之后反复确认才进入。

而是当走出反转行情之后就直接进场。这样的参与者既不算太激进,也不算太保守,介于二者之间。

但是这样的投资者,这样的进场点也有他的问题,原因很简单,走出了反转行情,但没有进行反复确认,那就意味着这一次的反转行情有可能是失效的,有可能是有问题的。

对于这种情况,这部分投资者一般来说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第一次买入的时候只投入打算买入仓位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并不会全部买入。

至于剩下的资金如果买入之后成功反转,那么当价格高于买入点相当一部分的时候,再进行买入加仓,这样虽然会拉高成本,但是会增加准确率。

而如果买入之后价格继续下跌,反转失败了,那么每下跌一段距离,他们就会使用这部分预留的资金进行加仓。

随着价格不断的低于自己的买入成本,他们也不断的加仓,使得成本价也在不断的降低,当然,这也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加仓,他们事先设定好了一定的承受幅度。

只要在他们设定的承受幅度之内,只要亏损在他们的承担范围之内,那么就没关系。但如果价格下跌的幅度不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那么就有问题了,这种时候他们会选择立刻卖出止损。

也就是说,采用这种既不激进也不保守的投资方式的第一种人,是在买入之前就预留了部分资金,通过这部分资金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

而第二种人的做法则会更加果断,他们买入的时候投入的就是打算买入的全部资金,他们不预留资金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承受范围,选择一定的幅度作为可以承担的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