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第一百三十六章
太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雨水夹着雪子飘了整整一夜,秦淮河边落了一层冰晶。
天刚蒙蒙亮,青溪里乌衣巷陆续驶出十余辆牛车,多为红漆车壁,顶盖皂缯,车后跟着数名蓑衣斗笠的健仆,宣示车中人非尊即贵,不是身负爵位,就是官品超过千石。
偶尔有几辆红漆皂布的车驾经过,都会相隔一段距离就让到旁侧,由尊贵者先行。
遇到品位官爵相当,并排而行者,仅是透过车窗颔首,少有推开车门揖礼,进而寒暄几句。
天气愈发阴沉,冷风呼啸卷过,昭示雨雪将要更大。
车辕上,健仆甩动长鞭,打出一个又一个鞭花,清脆的声响混合在一起,伴着呼啸的北风,似一曲诡异的哀乐,沿着秦淮河岸传出,直飘过尚未开启的篱门。
台城内灯火通明。
宫婢手托漆盘,匆匆行过廊下,裙角泛起微波。宦者在殿中设置蒲团,摆放灯盏,有条不紊的忙碌。
五人合抱的火盆摆在殿前,宦者依例向内添柴。
柴堆在盆中冒尖,交叠成锥形。
火石擦亮,一点焰光悠悠燃起,继而变成橘红,从内吞噬整个柴堆。
冷风席卷而过,火光随之摇曳,似灭非灭。
雨水瞬间加大,火光终于熄灭,烧到一半的柴堆冒出一缕白烟。
宦者跺着脚,冒着雨水擦亮火石。
一次、两次、三次……
雨水越来越大,雪子接连砸落,火堆始终未再燃起。
雪子很快化作冰雹,宦者不提防被砸青额角,看到滚在脚边的冰粒,痛感慢半拍袭来,当即捂着伤处,“哎呦”一声跑回廊下。
火盆和火石都被丢在身后。
在大雨中熄灭的火焰,被风卷走的白烟,空空荡荡的青石路,仿佛预示司马奕即将被废,又似在揭示整个东晋王朝的命运。
皇室孱弱,大权旁落。
北方的胡族虎视眈眈,权臣门阀你方唱罢我登场,东晋的皇帝少有作为,罕出英主,几乎个个都是夹缝里求生存。而司马奕最为不幸,在位期间遇上桓温,成为晋开国以来,第一个被废的皇帝。
文武的车驾陆续抵达宫门。
车门推开,身穿朝服,头戴进贤冠的朝臣互视一眼,都是表情肃然,没有寒暄说笑的心情。
王坦之和谢安走在队伍中,朝笏握在手里,板后空空荡荡,一个字也没有。
今天的主角是桓温和司马奕,众人心知肚明。
满殿之上都是配角,根本不用出声,只需站在一侧充当背景,见证天子被废的一幕。
“自去岁以来,建康太多风雨。”谢安忽发感慨。似对王坦之言,又似在自言自语。
王坦之转过头,仔细打量他一眼,很快收回目光,嘴唇蠕动两下,终没有接言。
事到如今说什么都没用。
司马奕注定被废,琅琊王上位成为必然。他们要关注的不是废帝如何,而是新帝登基后的第一道旨意。
有言桓温几次同琅琊王书信,字里行间言喻九锡之礼。意图昭然若揭,不得不防。可怎么防,对众人而言却是不小的难题。
唯一的办法就是联合郗愔。
奈何郗刺使不同以往,对晋室的态度十分微妙。谢安和王坦之心存担忧,始终拿不定主意,唯恐前门拒狼后门引虎,埋下更大隐患。
被桓大司马记挂的九锡之礼,始载于《礼记》,乃是天子赏赐给诸侯和有功勋大臣的九种器物。包括舆服、武器、朱门等。
追根溯源,加九锡代表天子对臣子的最高礼遇。
问题在于,自汉以来,加九锡的人都过于“特殊”。
王莽,曹操,司马昭。
掰着指头数一数,王莽篡汉,建立新朝,逆臣的烙印明晃晃的顶在脑门;曹操生时没有登上九五,却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后更被儿子追封;司马昭更不用说,篡位之心路人皆知。
看看这三位,对比桓大司马,谢安王坦之不担心才怪。
真如他的意,由天子下旨加九锡,不用多久,皇姓就会由“司马”改为“桓”,整个晋朝都将易主。
怀揣担忧,死及桓温擅-权之举,谢安的脚步愈发沉重,每向前迈出一步,心便随之下沉半分。
时也,命也。
从八王之乱后,晋朝再回不到以往。元帝渡江,王与马共天下,更是定下皇权衰弱的基调。
身为士族中的一员,谢安本该全力维护这块基石,保住既得利益并设法扩大。
然而,看到朝廷如今的情形,想到北地传来的消息,谢安顿感愤懑,胸中似有一股-邪-火燃烧,几乎能将整个人吞噬殆尽。
卯时末,天色大亮。
雨势稍小,冰雹却落得更急,地上铺了一层冰粒,大者如鸽卵,晶莹剔透,能照出人脸,小者似米粒,落到地面便开始融化,迅速消失不见。
文武到齐后,两名宦者推开殿门,数名乐者拨动琴瑟,奏起鼓音。
乐声中,两名宦者舞蹈而出,停在御座前,伏身下跪。
司马奕从侧门走进殿内,开始他登基以来的最后一次朝会。
天子露面,乐声立停。
群臣本该伏身行礼,分两侧落座。
结果却是迥异往日。
无论是队伍前的桓温郗愔,还是稍后的谢安王坦之,乃至王献之和谢玄,都是大睁双眼愣在当场。
司马奕竟然未着衮冕,代之以白帢麻衣,腰间更束一条麻布带!
此时此刻,他脸色微白,眼中不见半点醉意,分外清明。冰冷的目光扫视殿中,神情间带着陌生的威严,与之前判若两人。
众人恍惚间忆起,五年前,司马奕初登皇位,宣布大赦天下时,正如眼前这般模样,清明、聪慧、锐利。
可惜未过多久,这种锐利便被磨平。
内有太后摄政,外有群臣执柄。
司马奕被磨平了棱角,一日比一日迷茫,一日比一日消沉,最后和穆、哀两帝一样,成了名副其实的吉祥物。[!--empirenews.page--]
自去岁开始,天子忽然性情大变,由沉默变得癫狂,由懦弱变得肆无忌惮。以致前朝宫中忍无可忍,迅速达成一致,废帝新立。
看着这样的司马奕,谢安王坦之不由惋惜,倒是忘了他胡闹的时候。桓温和郗愔表现类似,都是微微眯起双眼,活似在看临死犹在挣扎的蝼蚁。
沉默持续良久,最终被司马奕打破。
“诸位可有事奏?”
司马奕扫视殿中,打量着群臣的表情,嘴角掀起一丝诡异的弧度,大声道:“为何不说话?今日本该有大事才对。”
殿中变得更静,落针可闻。
众人不言不语,司马奕又问一句。
这次没让他失望,文臣中当即行出一人,正是被授散骑侍郎不久的郗超。
“启禀陛下,臣有奏。”
“允。”见出列的是郗超,司马奕脸上的笑容更显古怪。
“诺!”
郗超手持朝笏,忽略司马奕的怪异,挺直腰背,朗声道:“自永嘉年乱起,王室渡江,至今五十余载。中原战火不息,百姓流离失所,胡贼屡有南侵之意。”
“王室愍怀失地,自元帝之后,屡次挥师北伐,然有建树者寥寥。”
“至陛下登基,大司马温三度出兵,永和十年伐秦,率军攻入关中,关中父老牵牛担酒相迎,俱言‘有生之年,未敢望再见官军’,其情切切,引人泪下。”
“永和十二年,大司马温二度北伐,大破姚襄,收复洛阳,修复皇陵,此渡江后未曾有者。”
“太和四年,大司马温率大军攻燕,一路披荆斩棘,兵抵邺城。先后两场大战,大破胡寇慕容垂,生擒贼慕容冲,令护贼闻风丧胆,可谓功绩盖世!”
郗超侃侃而谈,将桓容的功劳移到桓温头上,半点不觉脸红。
听到这番话,凡知晓内情者皆表情怪异。
脸如此之大,当真是世上少有。
王献之更是面露不屑,不是情况不允许,早当场揭破。
无论心中如何鄙夷,众人都没出声打断,反而任由郗超扬声殿中,滔滔不绝,历数三次北伐功绩。
说完北伐慕容鲜卑,郗超话锋一转,开始列举司马奕的无能,历数他的不德之行,和桓大司马“一心收复失地,忧国忧民”形成强烈对比。
纵然没有当场开骂,话里的意思却很明显,如此无能无德之人,实不堪为一国之主。如果还想留点脸面,最好自动自觉退位让贤,好给自己留条退路。
姑且不论“退路”有或没有,司马奕主动退位总好过被臣子废除。记载到史书之上,双方都能好看几分。
“请陛下裁度!”
道出最后一句,郗超拱手揖礼。态度虽然恭敬,却全然不是面对帝王,更像是面对普通宗室。
待郗超退回队中,司马奕开口道:“诸位如何想?也同郗侍郎一样?”
群臣默然。
“不说话,那就是一样?”
司马奕的语气平直,升调不见太大起伏。表情中没有愤怒也没怨恨,更没有悲伤。
见群臣都不开口,半垂下眼帘,忽然拍着大腿笑出声音。
“好,甚好!”
“诸位和朕想得一样!”
“朕也觉得这样的日子实在无趣,不如退位让贤。”
话到这里,群臣非但没有松口气,反而生出古怪之感。实在是司马奕的表现不同寻常,和往日大相径庭。
以天子近段时间的表现,难保不会出什么问题。
桓大司马直视御座,双眼紧盯司马奕,见他面色微红,表情中闪过一丝疯狂,心中顿时响起警钟。
“古有尧舜禅位佳话,朕为天下万民虑,欲仿效而行。有意禅位……”
司马奕尚未说完,桓温脸色骤变,视线如刀锋般扫过。伺立在御座前的宦者如梦初醒,当即要拦住司马奕,不让他继续往下说。
“滚开!”
司马奕被中途打断,怒火终于爆发,两脚踹翻宦官,大声道:“诏书已下,朕有意禅位幽州刺使……”
此言刚一出口,褚太后突然从殿后行出,身侧的宦者迅速上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抓住司马奕,就要将他拖走。
“朕……我……”
长乐宫的宦者孔武有力,对司马奕缺少敬畏之心,几乎将他架到殿后,半点没有迟疑。中途怕他出声,更堵住他的口,任凭他奋力挣扎,大手始终似钳子一般,分毫也不放松。
群臣面面相觑,看着代替司马奕临朝的褚太后,再看立在队列前的桓温,想起司马奕之前所言,当下一凛。
诏书已发,禅位幽州刺使?
会不会是听错了?
如果司马奕想通过禅位取得好处,那也该是桓温,而不该是桓容!
此时此刻,没人敢轻易开口,更不会不要命的求证天子所言真假。众人的视线集中到桓温身上,都想看一看,桓大司马会做出何种反应。
郗愔略微侧过头,用眼角余光打量着老对手,心思莫名。
谢安和王坦之表情不变,心情复杂。
王献之怔忪片刻,眉心深锁,和王彪之对视一眼。后者向他摇了摇头,警告他莫要轻举妄动,此事回府再议。
足足两盏茶的时间,殿中无人开口。
褚太后看向桓温,心底虽有不甘,到底主意已定,无法中途反悔,必须坚持下去。她今天出现在这里,命人拉走司马奕,目的是向桓大司马示弱,甚至是示好。
幽州的事情未成,她手中的筹码越来越少。
阿讷不比以往忠心,南康定然控制不住。
这种情况下,除了向桓温示弱,她没有任何办法。好在新帝是司马昱,看在同为皇室的份上,应该不会下狠手。
手中权利被削弱是必然。
不过,只要留在台城,终有扳回局面的机会。
须知司马昱已年过半百,如果哪天发生不测,继承皇位的很可能是司马曜。届时,自己便可借机翻身。
不过有个前提,桓温没有篡-位。[!--empirenews.page--]
想到这里,褚太后不禁咬碎银牙。
如果幽州事情能成,攥住桓容谋逆的把柄,禅位诏书就成废纸,即便对方拿出来,大可指为伪造,更会坐实觊觎大位的罪名。
再观桓温,亲子谋逆,做老子的自然脱不开干系。
哪怕路人皆知桓大司马要谋反,终归没有切实的把柄。如果被抓住“小辫子”,京口和建康士族必定会把握机会,联合起来打压姑孰。
多方相争,晋室固然要夹缝生存,却也能凭借超然的地位左右逢源,甚至坐收渔翁之利。
可惜事败垂成,功亏一篑!
褚太后攥紧十指,将满腔的不甘和愤懑压下,当殿道:“今上沉湎酒色,素行昏聩,时有疯癫之举。遇上天示警,降日食之相,已无法敬承宗庙,奉守社稷。”
既是疯癫,言行俱不可信。
从根本上否定了禅位诏书的权威性。
“丞相录尚书事琅琊王昱,体自中宗,明德劭令,睿智英秀,众望所归。宜从天人之心,百姓之望,以嗣皇极。”
话音落下,百官齐声应诺。
废帝之事一锤定音。
当日,有司遍查典章,援引《霍光传》定制,废司马奕帝位,降为东海王,遣护卫两百送出台城,赶赴封地。
为防司马奕再出“誑言”,太后命医者用药。
“天子不智,难免行疯癫之举,如在万民之前,恐有失皇室体统。”
医者心领神会,亲自熬煮药汤,给司马奕灌了下去。
不到半刻钟,司马奕便觉神智昏沉,双腿虚软,脚下似踩棉絮。无法自己行走,只能被宦者扶着送上犊车,行出神兽门。
临行前,褚太后命人为他除下麻衣,换上青袍。
“我还活着,他给谁服丧!”
停了半日的雨水又开始砸落,打在车厢上,发出阵阵钝响。
司马奕躺在车厢里,视线模糊,深思飘忽。
听着雨声,知晓自己已离开台城,使尽浑身力气,挥开宦者的手,勉强靠坐起来,颤抖着手指打开车窗,浑浊的双眼染上涩意。
未几,两行咸泪滑落脸颊,同砸落的雨水交织在一起。
“兴宁三年,我就是从这条路进入台城,转眼已是六载……”
悲到极致,泪水反倒渐渐干涸。
犊车载着司马奕,身后跟着两百护卫和十余辆大车,冒雨行出台城,一路离开建康,踏上未知的前路。
雨幕渐大,城中的百姓见车队路过,尚不知车内就是废帝。
直至宫城方向追来几辆红漆皂缯的车驾,身着朝服的官员冒雨而立,遥向前方揖礼,众人方才恍然,知晓过去的不是寻常士族。
咚、咚、咚!
宫城传出隆隆的鼓声,有司下发命令,携带官文的府军骑快马奔出建康。
城内张贴告示,并有文吏向百姓宣读。
“帝奕降为东海王,即日归藩。琅琊王睿智贤明,人望所归,将承大位!”
秦淮河北岸,两辆牛车迎面遇上。
一辆刻有琅琊王氏徽记,另一辆则属陈郡谢氏。
车门推开,王献之和谢玄现出身影。
前者一身朝服,头戴进贤冠,温文俊雅,恍如谪仙;后者同样是朝服加身,却除去冠冕,长发散落背后,仅以一条绢带束住,发间犹带着水汽,仍是道不进的洒脱俊逸。
四目相对,再寻不回往昔的情谊。留下的仅是刻进骨子里的优雅和礼仪,疏离而冷漠。
“幼度安好。”
“子敬客气。”
彼此颔首,车驾擦身而过。
吱嘎的车轮声中,两人向不同的方向行去,渐行渐远,似两条平行线,再无任何交集。
河岸旁,贾秉关上车窗,对健仆道:“去青溪里。”
“诺!”
车夫扬鞭,不起眼的牛车很快穿过雨幕,消失在巷尾。
放下盱眙来的书信,贾秉背靠车壁,开始闭目养神。
东海王被废,琅琊王即将登位,建康的风雨未必减少,反而会更加猛烈,京口和姑孰怕会直接角力。
这趟浑水不能淌,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最好能够避开。
至于朝会上的风波,贾秉并未放在心上。
为手中权力,在场之人也会封锁消息。只是从今往后,明公身边定然更不太平。
凡事皆有利弊,此事难言好坏,端看如何处置利用。唯一让他提心的是,司马奕如何能当着众人的面开口。
以桓大司马平日行事,绝不会如此马虎,给他可趁之机。
那么,是有人刻意为之?目的是什么?
想到这里,贾秉睁开双眼,狭长的眼眸微闪,黝黑冰冷,深不见底。
远在幽州的桓容并不知道自己再次被坑,接到秦璟的书信,短暂的期待之后,迅速升起几分警惕。
“秦兄亲自前来,这笔生意怕是不好做了。”
放下绢布,桓容单手支着下巴,一边咬着肉干磨牙,一边思量对策。
苍鹰立在木架上,看到凑过来的两只鹁鸽,果断炸开颈羽,张开双翼,用翅膀护住整盘鲜肉。
吃肉的鸽子了不起?
长得圆胖讨喜又怎样?
谁敢和老子抢食,老子和谁拼命!不是被警-告不许下爪,信不信老子直接拿你们当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