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说自己的话已经够严厉的,母亲还在旁边添油加醋,王三姐烦躁不安,内心的反感程度越来越大,完全忘记了父母是为了她才这样的。
父亲要修理自己丈夫,她的情感瞬间反水,一颗心思都飘到丈夫身上,为自己被父亲扣押在娘家,不能帮丈夫而心生不满。
她是没有好了伤疤也忘了疼,全忘了吴秀才踢她不过是上个时辰的事,身体的伤痛还在呢。
她只记得出门前相公一再跟她说,让她去跟自己父亲说,六妹女婿家恩荫的名额无论如何都要要过来给他,不给他就是阻断他的为官之路。断人前程如杀人父母,王家若不能给他拿来恩荫的名额,他会记恨王家一辈子,再不登王家的门!
成亲十来年了,三姐深知自己相公的脾气,他说不登王家的门就是真的不会再登。丈夫怎么能不登娘家的门呢,这种事对于三姐来说,无异于天塌地陷。
三姐下决心绝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根本没有考虑过杨家就算是有恩荫的名额,凭啥给一个连襟?
三姐做为王侥的长女,也是从小被悉心教育的,还在铺子里历练多年,搞不懂如今为什么会蠢笨成这样,这难道是传说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吴秀才生活智商情商也下降了。
显然三姐不是这样认为的,她还认为自己很有计谋,向床上围着一圈被子坐的母亲身边靠了靠,抱着母亲的胳膊赔礼道歉:“娘,你说的我都记住了,我知道你都是为了我好才这样说的,我以后找到机会,会问我婆婆要菜地的租金。”
女儿说软话了,王侥浑家也不再计较女儿刚才给她脸色看。今日女儿被姓吴的踢,已经够委屈了,难免心里难受脾气不好,她是当娘的,哪能跟孩子计较。
终究还是爱女心切,啰嗦道:“你知道就好。恁姊妹几个你是老大,恁叔(爹)一向最疼你,咱家现在有了新女婿,他也是为了恁姊妹几个考虑,才决定修理姓吴的,你要体谅下他。姓吴的今儿个那种鳖孙样,恁叔要是还当作啥也没有发生,另外两个女婿肯定有样学样,以后恁仨个出嫁的闺女在婆家还有好日子过吗?”
这话说的就有点变味了,好像不是三姐挨打求助娘家,而是娘家趁三姐挨打之际敲到女婿。
唉,不管怎么说吧,整个事件好像就是有那么点味道。
王侥浑家说的是苦口婆心,无奈三姐现在是一门心思只想着自家相公,压根没把母亲的话听进心里去。
十来年的婚姻早就把三姐和婆家连在一起,她认为丈夫吴秀才的荣辱才和她息息相关。娘家这边五姐嫁给了爵爷,她不仅没有多得实惠,反倒因为家里多了一个有权有势的女婿,让惯会踩低拜高的父亲轻视自己的丈夫,断了吴家的签账权。
王家铺子是多,做的却都是小本生意,吴家人在铺子里消费一次随便也没有几文钱,每次签账数目都不大。又加之吴秀才母亲人很精明,细水长流限制吴家人去签账的次数,十来年下来,竟也没有让王家人因此感到肉疼。
三姐还因为吴家人有签账这项特权会受到婆家人的特别感谢。比如她年龄最小的小叔,领着学堂的同窗到王家饭铺吃饭,回家跟她炫耀同窗的羡慕,她婆婆也会为此对她有几天的笑脸。
可现在父亲要剥夺吴家的签账权,三姐不得不想,以后她在吴家的日子还会好过吗?吴家人的笑脸是和她在婆家的日子能不能好过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
她的父亲她了解,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她不得不多想父亲说的为她出气,到底是不是真的为她出气,还是打着为她出气的名义,其实是为了五姐女婿。
她试探道:“娘,明天吴家要上坟,我是长孙媳,不去不行吧?我婆婆那人你也知道的,最讲究规矩,要是我不回去,还不知道她咋折腾我呢。要不……要不我等晚一点回去吧?”
王侥浑家不可置信的看向三姐,不相信女儿会说出来这样的话,顿时体会到刚刚丈夫生气的感觉,不客气的说:“妮,你说啥?恁叔(爹)说半天你都没听见吗?你现在咋这样?咋阵没有囊气!”
她的脸因憋气微微涨红,抬手抚了抚胸口,想喝口水,一眼看小桌上的水杯没水了,左右看看房间内没有下人,又懒得搭理三姐给她倒水,自顾自仰头闭眼不说话。
停顿一刻中,王侥浑家还是感觉气不顺,不耐烦的摆手示意三姐:“你出去吧出去吧,别在这儿气我了。你比五姐还气人,我非让恁姊妹俩给气死不可,一个二个的都不让我省心!”
三姐的想法还没有实现,当然不能走了。她向罗汉床的另一边挪挪,想着一会儿母亲气消了再说。
王侥浑家见三姐不动,催促道:“出去吧!我这会看见你就头晕。好说歹说你就是听不懂人话,我咋生了你这个不争气吧!恁叔替你出气你还往后打出驴!你真是气死我了!”
三姐没想到惹毛了父亲又惹恼了母亲,压在嘴边的话再不敢说。家里看着是父亲厉害不能惹,可实际上惹母亲生气比惹父亲生气的后果严重多了,父亲是决不允许她姊妹几个惹母亲生气的。
母亲是真的被她气着了,她只得灰溜溜不情愿的离开堂屋,回她在娘家的屋子。
王侥家的院子不小,却不是四四方方的院落,受商户身份的制约,王家只能一点一点的慢慢买进,这样向外扩展的结果就是院子成不规则状,和高门大户那种规划整齐用的庭院完全不一样。
王家有钱,王家几个出嫁在娘家还保留有自己的屋子,虽不能一人一处院落,却也是住的相当宽敞。
同为出嫁女,三姐和四姐在一处院子。灰色砖瓦房宽敞房间,里外青一色的砖漫地,院内种有梁城标配槐树和石榴树,装有荷花的大水缸……从外表看和梁城普通居民的房屋建筑没啥区别,内里的家具陈设却是精美典雅。
王家比不上官宦世家的底蕴,又受各种制约,为了显摆家庭的财富,只能从房间陈设上追求心理安慰。
王家胜在人口简单,没有庞大的本家,哪怕是三姐四姐小住的院子,房内家具也无不是王氏兄弟让人精工打造的,博古架上的摆件全是大价钱买来的。
总之,就是想说一个意思:王家有钱!
三姐不情不愿回到自己的房屋,猛喝一通温水,心绪才算是平静一些,百无聊赖斜倒在罗汉床上,思索到底该怎么办?
她的丫鬟见她这副模样,怕她受凉,关切的给她拉条被子盖上。
王三姐出嫁时从王家带有一个奶妈和一个丫鬟,后来王侥浑家听说吴董氏搓磨她,又给她买了两个丫鬟送去吴家替她干活。
十来年过去了,三姐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三姐,她学会洗衣做饭侍奉公婆。她的奶妈还跟着她,只是天天被她婆婆吴董氏拉去帮忙。她的那个丫鬟做了吴秀才的妾,但还是伺候她夫妻的日常,只是不再出门时跟着照顾她。
现在跟着她的丫鬟是后来两个丫鬟里的一个,被吴董氏许给家里的小厮。她每次外出时,丫鬟照顾她儿女的同时也照顾她。
两个丫鬟里的另一个,吴董氏以她吃的多为由,让王家换了一个小厮。小厮负责吴家的各种脏活累活,以及出门赶车、各家送信。这个小厮就是留下来的那个丫鬟的丈夫。
吴董氏的算盘打得好精,把王家陪嫁的下人用的淋漓尽致。
三姐问丫鬟:“宝孩儿在干啥?”
宝孩儿是她的儿子,今年六岁了。
丫鬟回道:“和其他几个姨娘家的孩子玩呢。”
十年来过去,当初的小丫鬟现在已经是妇人了。
她已经知道三姐娘仨要住下来的事,有点担忧的问:“大娘子,我们真的不回家吗?相公会不会生气发脾气啊?明天初三可是要上坟的,老太婆会不会又说你?”
三姐正烦恼这事,翻个身坐好,和妇人商量说:“我也不想在这呆着,可你看今天相公做的这事,你说我现在还能咋办?”
妇人一直是主人说什么她做什么,哪里有自己的主意。
三姐也知道从妇人处讨不到主意,不由得抱怨道:“我叔(爹)说了,我要是敢走就会把汤铺收回去,他现在是非要相公过来赔礼道歉。”
她上下打量妇人两眼,犹豫着说:“要不你回家一趟,跟我婆婆说一下吧,让她劝下相公,来跟我叔(爹)认个错。恩……你就跟我婆婆实话实说,就说我叔这次是气的发狠了,来真的,我相公不来认错的话,之后别想再在我家铺里签账了。”
妇人失声叫出来:“啊,咋会这样?大娘子,三郎君可是经常请他同窗去吃包子,不能签账的话……他会愿意吗?”
三姐哭丧着脸,无奈道:“这也不是我的事,我能有啥法!家里有了新女婿,我叔说女婿们要一碗水端平,不让吴家人以后再在铺里签账了,我也发愁以后咋弄啊。”
妇人没听明白三姐的意思,只是习惯性的听从吩咐,转身回吴家报信。
妇人没有头脑,但身为丫鬟的角色传个话的本事还是有的。她原封不动把三姐的话传给吴董氏,吴董氏愣了半天,才细细品出来儿媳妇话里的意思。
吴董氏压根不屑王家,完全不在意儿媳妇说让他儿子上门赔礼道歉的话,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的,
她没有生气,问妇人她感兴趣的话题:“你见了王家的新客?”
王家当时因为三姐被踢闹哄哄的,妇人安置了两位小主又去找三姐问情况,压根没注意王家新客的事。
“没,新客是大主家六娘子的女婿,待客在大主家院,我一直在二主家院,没有去那边。”
吴董氏调换下坐姿,一副不相信的口吻问:“那他家新客真的是位爵爷?哼,爵爷会要商户的女?是娶回去做新娘(妾)吧?”眼神里充满了讥讽。
她这话说的太刻薄了,妇人心中大不喜。
妇人知道自己是王家掏钱买的丫鬟,虽然在吴家生活了十来年,心里还是偏向王家。她一直羡慕被吴董氏退回王家的那个丫鬟,后悔当初自己吃的太少,没有被退回王家。每每回一趟王家,总要羡慕一次那个丫鬟,感叹自己的命苦。
她争辩道:“我听说新客是啥啥子,都要喊他‘爷’的。听说新客家是天波门那边可有名的人家。俄,还说三十那天,他家为了给他家姑奶奶出气,打砸了西大街的太师府,扒房砸锅,可热闹了。”
“太师府!”
吴董氏被唬的一愣一愣的,不可置信的再次问:“你没听错吧?真的去太师府扒房砸锅了?”
妇人下巴微扬,眼睛上挑,颇为自豪的说:“我怎么会听错!三十那天王家的人都去了,又不是一个两个,拉了好几骡车的人去帮忙打架,这还能有错?”
吴董氏心里哀嚎:乖乖啊,这是啥人家,敢到太师府扒房砸锅。
她还是不太信,抱着幸灾乐祸的期待问:“那砸过之后呢?衙门里的官爷有没有去逮人?”
妇人的脑子不灵光,也看出来了吴董氏的不怀好意,装出来自豪打击吴董氏。
“咋会啊,也不看看谁家。都说了新客是天波门那边可厉害的人家,娘家人为姑奶奶出气上婆家门,官爷咋会管这事啊。”
没逮去衙门啊,吴董氏一阵失望。细想天波门那边到底是哪家可有名的人家?
一刻钟左右,她还是不甘心的问,“王家人是亲眼见砸了太师府吗?”
妇人被问的不耐烦,心中抱怨,既然不相信我说的,何必还再问我。
“老太婆,真的是把房扒了锅砸了,王家去的可多人都去扒房了。”
这下吴董氏必须信了,哪怕是她心里再不愿意承认,也必须承认:王家这次是找到了一门好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