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江也走了啊……”
戈壁之上,随着一声感叹,朱棣缓缓收起了由北京送来的加急信件。
此刻的他骑在马背上,面前是一片平原戈壁,以及成片陡峭的土山。
这里的地貌呈风蚀剥蚀形态,遍布砾石、碎石和流沙,石漠广袤。
这里广漠、空旷、无垠,似海茫茫,故此在唐代被唐人称为“大沙海”。
此地是古代敦煌与高昌(哈密)、车师(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所以这条道路也被称为大海道。
大海道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由于气候不断恶化而停止利用,故此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
朱棣来到这里,只是想要看看曾经陆地丝绸之路的通道罢了。
“六百年前的时候,听闻这里还有泉井出水,只是味道略苦咸,而今却是连苦泉井都没有了,只剩下了茫茫石漠……”
朱棣坐在马背上,语气唏嘘的与自己身后的朱瞻圻,朱祁钺讨论着此地曾经的繁华。
似乎是年纪上来了,朱棣便喜欢看着这些在历史中从出现到繁华,再到衰落,最后泯然史书中的景色。
“走吧……”
调转马头,朱棣与众人吩咐着,而后往东边赶去。
一个时辰后,他们走出了大海道,但所见之处依然是空旷无垠的戈壁。
这个时代的西域环境,不管是往前比,还是往后比,都是与之相比最恶劣的一段时期。
沿途十余里,他们几乎没有看到任何植被,直到依稀能听到呜呜的汽笛声,在天际边才出现了一抹绿色。
他们加快了脚步,而出现在他们前方的是一排排用于防沙固沙的草方格与防沙树。
这些树木种植多年,每年都不断往戈壁滩内推进。
草方格固沙,防沙树种植,过了一年后防沙树长得高大些,当地百姓又在官府的雇佣下前来继续向前植树,布置草方格。
如果是遇到了戈壁滩,那倒是不用布置草方格,但这也代表他们无法更进一步了。
他们穿过了这长达数里的防沙地区,看着树木从低矮变得高大,感受着脸上的风沙渐渐消失不见,最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片经过开垦耕种和灌溉的水利农田。
抽水机在远处作响,它们将当地官府利用水库和地下水渠、坎儿井收集起来的天山雪水通过抽水机来排入水渠之中。
水渠经过一片片麦田,保障了麦田维持生存所需的水份。
一望无际的麦田看似很大,但由于产出有限,哈密至今还没做到自给自足,仍然需要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北直隶等地一地接一地的往这里送来补给。
当然,尽管当地无法自给自足,但也随着抽水机不断调配,加上化肥推广而渐渐提高亩产,总有一天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兴许也正是因为无法自给自足,故此这里骤然多出朱棣等数千人后,对于物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了。
在他们抵达前,朝廷只需要从甘州、武威等地调派一个月的物资,就足够当地军民用两年之久。
随着他们三千多人抵达,人吃马嚼之下,朝廷不得不再调动半个月的火车运送物资前往哈密。
数百名骑兵拱卫朱棣,在进入农耕区后,面前的道路也变成了两丈宽的水泥路。
队伍向东边的哈密城赶去,走了十余里后,这才在午后抵达了哈密城西。
隔着数百步眺望,周长八里的哈密城实际并不大。
城外的农耕区虽然有着大批正在耕种的百姓,但目之所及的百姓,无一例外都是健壮的农妇,只有少量农夫。
这是因为能在这里务农的,大部分都是戍边将士的亲眷,而曾经被发配到此的那些罪犯则是在西边修建铁路,在与天山相隔的北边开荒务农。
至于已经开发好的哈密,则是成为了当地发给戍边将士亲眷的军田。
哈密城内有民居二千四百余座,所代表的也是二千戍边军和四百余戍边官吏。
除了这二千兵卒外,在北边正在修建的伊吾、伊州两县还有两千兵卒和四百余名官吏,以及西边监工铁路的一千多军队和一百余名官吏。
整個哈密府,如今有五千兵卒和九百余名官吏,此外就是两万多名亲眷和两万多名流放的罪民,合计不足五万人。
尽管只有那么点人,但这已经是大明使用抽水机和火车,努力耕耘十余年的结果了。
要知道在安克帖木儿时期,整个哈密也不过才一两千人罢了。
“吁……”
勒马扫视街道,一如既往的空荡荡。
除了少量百姓已经给自己的田地浇水回家,其余百姓基本还在城外为自己的农田浇水,亦或者在家干活。
城内的百姓对于没有穿着明军鸳鸯战袄的其余男人很是警惕,整个城池的民风都偏向保守和严肃。
兴许只有生活在这种需要军队保护之地的百姓,才能知道他们为什么会那么警惕外来人。
“这亦力把里虽然老实,但前些日子还是与我们修铁路的队伍发生了不少冲突,看样子百姓对他们态度很不好。”
朱瞻圻抖动马缰跟上朱棣,朱棣颔首后便继续抖动马缰向前走去。
最终他们前往了一座临时修建的混凝土风格行宫内。
说是行宫,但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稍微大一些的院子。
毕竟在这哈密,实在没有什么足够的木材来修建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
“听闻亦力把里的歪思汗病重,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
“如果挺不过去,那其内部必然分裂,届时便有朝廷的机会了。”
“不过还是得想想借口,眼下的冲突就是一个好机会……”
朱祁钺关心的是亦力把里大汗的情况,如果歪思汗病重,那以亦力把里现在的情况,其内部是一定会分裂的。
只要他们分裂,那大明朝就有机会收复西域了。
当然,为了不引起恐慌,大明朝还得为自己想几个足以说服藩属国的借口。
修建铁路,不断在亦力把里的神经线上蹦跶,最后引起边境冲突,这便是大明可以利用的借口。
事实证明双方的冲突明显随着大明铁路的不断西进而加剧,尤其是在上个月甚至闹出了双方兵卒负伤的不愉快事件。
事件的冲突不断加剧,更有利于大明对亦力把里开战。
“哪需要管他?”
朱瞻圻打断了朱祁钺的思维,直接开口道:“以朝廷的实力,只需要调派两万铁骑,随时可以荡平整个西域!”
朱瞻圻很是自大,但这是因为他有充足的底气。
亦力把里的兵马总数不过五六万人,全部男丁加在一起也才二十几万。
两万装备燧发枪,补给充足的明军铁骑,确实可以轻松将其击溃。
当然,前提是将领不能出现什么错误。
“行了,借口还是必要的。”
朱棣打断了朱瞻圻,并不觉得朱瞻圻的这种思维可取。
这种思维用来对付一些偏远部落和小国还好说,但亦力把里与大明朝的多个属国有联系,一旦他们被灭,那必然会引起帖木儿、月既别等汗国的警惕。
尽管大明朝不在乎他们的警惕,但这会让边疆气氛出现问题,增加不必要的军费开支。
大明朝现在主要还是在搞经济,收复疆土固然重要,但对内陆远征是没有必要的。
正因为如此,朱高煦才迟迟没有发动对亦力把里的作战。
他需要等铁路修得够近才会发兵西征,所以每推迟一天出兵,就代表大明的铁路每前进数十步。
亦力把里一定会对明军下手,因为他们不可能看着明军把铁路修到吐鲁番。
好在亦力把里的歪思汗思绪还算清醒,他一直在压制
然而他的寿命即将走到尽头,大明和亦力把里的摩擦也在不断加剧。
等他彻底熄灭生命之火,便是明军与亦力把里热战的时候……
“可惜王焘被爷爷叫回北京了,不然倒是可以让他去前线看一看。”
朱祁钺略微感叹,朱棣也轻笑道:“怎么,你就那么钟意那个太监?”
“太爷爷哪里的话。”朱祁钺笑道:
“毕竟他跟了俺那么久,俺思念他也不奇怪吧。”
“还是要有几分防备之心才好。”朱棣交代着朱祁钺,朱祁钺颔首,没有反驳。
见他如此,朱棣也看向朱瞻圻:“你派几个得力的去看看铁路前线是个什么情况。”
“是!”朱瞻壑作揖应下,爷孙三人也在片刻后下马前往行宫休息去了。
在他们休息的同时,朱高煦也格外关注着西域的变化。
此刻他的手上拿着西厂带来的最新情报,其中便包括了歪思汗的身体状况,以及他两个儿子的争斗,麾下贵族的暗流涌动。
“你怎么看?”
朱高煦放下奏疏,头也不抬的询问站在自己身旁的王焘。
王焘闻言作揖道:“奴婢以为,歪思汗一旦身死,那亦力把里必然分裂。”
“朝廷眼下的铁路已经修出哈密二百里,而哈密通往吐鲁番则是约六百里。”
“这歪思汗若是还能活大半年,那朝廷还能再往前修一百五十里。”
“如果他现在身死,那亦力把里陷入内斗,便更加无暇阻碍朝廷修建铁路了。”
“工部那边的奏疏奴婢看过,最多两年就能修抵吐鲁番,届时铁路一到,吐鲁番归降朝廷便是手到擒来。”
王焘只说分析,并未建议什么,这是他在朱祁钺身边所学的聪明之处。
朱祁钺与朱高煦很像,俩人都极有主见,在大事上,其实都是揣着答案问问题。
故此来到朱高煦身边的这段时间,王焘基本没有主动建议过什么事情,除非朱高煦询问他建议,他才会给出回答。
“你倒是长得好脑子,若是我不把你调回来,你刚好可以为我看看哈密前线的情况。”
朱高煦摸了自己的八字须,随后才开口道:“甘肃、山西、陕西的常平仓还有多少储备粮?”
“陛下稍等……”王焘作揖回礼,而后转身在书架上翻找起来。
不多时他找到了三个布政司的文册,简单翻阅后便给出答案:“分别为二十四万六千余,五十四万三千余,一百二十四万六千余,合计二百万石左右。”
“除此之外,三地还储备有大约三十万石豆料。”
王焘汇报完毕便将文册放在桌上,见到朱高煦略皱眉头,他便将文册收了起来。
瞧着他的举动,朱高煦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让户部调一百万石粮和三十万石豆料前往哈密储存。”
“是”王焘作揖应下。
在他应下过后,朱高煦起身看向了地图,王焘也主动站到了拉动地图的几根绳子旁边。
如今的大明朝不仅继承了远超在中洲的所有疆土,还掌握了海外大片疆土。
按理来说,皇帝应该满意才是。
但根据刚才皇帝的态度,加上地图上西北残缺的一角,故此王焘在朱高煦目光停留片刻后,便将西域的地图给放了下来。
这描绘着西域地势的地图,主要有朱高煦亲自绘好,再由西厂探查西域的力士与宫廷画师将城池点上。
亦力把里有十九个重要的城池,人口六十余万,成年的男丁不过二十余万,可披甲作战的兵卒不过六万余。
更致命的是,这六万军队被天山和隔壁分成了三个部分,所以朱瞻圻才敢说两万铁骑即可荡平西域。
对于大明来说,攻打西域只有补给这一个问题。
只要能解决补给问题,剩下的问题便都不是问题。
明军的战力和将领的素质,想要收拾亦力把里并不困难。
“从吐鲁番前往哈实哈儿(喀什)有二千三百里路程,想要拿下这块地方,起码得派出三卫兵马,光是补给就需要十倍人力。”
“即便能用畜力替代,但五倍人力也是需要的。”
朱高煦用细长的指挥杆指向了吐鲁番和哈实哈儿,最后将指挥杆撤回,重新从吐鲁番指向了后世的伊犁河谷。
二者之间距离很近,不过一千四百余里,但却需要翻越天山,同样需要五倍人力和畜力才能解决后勤问题。
大明朝如果发兵三万进攻西域,最少需要十五万挽马,十五万民夫。
如果算上三万兵马的乘马、军马、挽马配置,那起码就是二十四万匹马,十八万人。
一个月最少要吃十二万石豆料,九万石粮食。
算上路上的损耗的话,这消耗或许会翻倍也说不定。
拿路程来说,最少需要四个月才能灭亡亦力把里,所以需要近百万石豆料,七十余万石粮食。
现在自己已经调了百万粮食和三十万豆料去哈密,最少还要凑出七十万石豆料才能达到开战标准。
想到这里,朱高煦对王焘吩咐道:“翻看东北和漠北、北直隶情况,算算有多少豆料。”
“是”王焘得令,而后便快速在书架上翻找起来。
不多时,他停下了手头动作,略微心算后给出答案:“约一百六十万石。”
“调七十万石前往哈密。”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开口,而后继续吩咐道:
“让胡季盯好亦力把里那边,一旦歪思汗身亡,他的两个儿子爆发内战,立马通知朕。”
“此外,调朱能、陈懋前往甘肃练兵,都督府调集足够打半年的物资前往哈密。”
“是”王焘毕恭毕敬,似乎永远只有一个回答。
不过他这样的表现,也正是朱高煦所需要的。
亦失哈与他的关系一般,所以他可以建议,但对于其它太监,他们只需要听话做事就行。
“南边的战事如何了。”
朱高煦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润润嗓子的同时等待王焘答话。
“舰队已经抵达巨港,不日将对满者伯夷用兵。”
“此战南洋诸国皆拥护朝廷,并未有朝臣们所预估的那般充满抗拒。”
王焘话音落下,朱高煦也并没有立马开口,而是拿起奏疏一本本翻阅并处理。
见状,王焘重新为朱高煦泡了另一杯茶,小心翼翼的放在了他的桌上。
在主仆之间的沉默中,时间也一点点的来到了七月。
《大明报》的洪熙十四年第三期报纸刊行,其中包括了辛亥经济变法的大部分内容。
当然,报社不可能汇报的很详细,但具体的方向是给出来了。
一时间,百姓们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基建欢呼雀跃。
不仅如此,朝廷也将路引做出了修改,放宽了百姓往返各个地区的标准。
如此做法,为的是让贫穷的百姓可以在外多务工几年,变得富裕后再返回家乡。
针对大明各地的政策颁布后,各地都兴起了一波务工潮。
城镇人口选择辞工后前往官营工地务工,许多商贾不得已,只能将工价做出调整。
哪怕是农村的百姓,也在准备等待秋收后前往工地务工。
江南十六商帮及其保护伞所被抄没的财富,在身为皇帝的朱高煦二次分配下,源源不断的涌向了民间。
这一时期涌现不少诗词,大部分以赞扬朝廷,歌颂皇帝为主,其次便是各类个人略记的编写。
几个月时间,整个大明朝都热闹了起来,而朱高煦的目光却一直盯着西域。
在他紧盯西域的同时,洪熙十四年九月初九,平江侯陈瑄与渤海伯郑峻、东海侯崔均率领战兵及辅兵三万兵发满者伯夷。
毫无战略纵深的满者伯夷在三万明军的海路夹击中溃不成军,女王苏希达失踪,三万军队兵败满者伯夷城,各地城邦先后投降。
赶在冬至前夕,明军平定满者伯夷,朱高煦设四府,归南洋三司管辖。
与此同时,昆仑洲的消息送抵北京,朱高煦简单翻阅后决定将已经开发成熟的商帮矿坑进行拍卖,同时设昆仑卫、蓬莱卫驻扎昆仑洲。
时间一点点过去,赶在除夕前夜,朱棣带着朱瞻圻与朱祁钺返回了北京,这比预期说好的时间晚了整整四个月。
如往年一样,朱高煦带着一家人前往了大明宫偈拜朱棣,同时在大明宫举办家宴。
“元宵过后,你这几个儿子有大半都要走了。”
朱棣坐在主位,目光略微不舍得看着朱瞻圻几人。
朱高煦闻言颔首:“朝廷在海外始终要有势力来制衡三司的。”
“都司和布政司、按察司三足鼎立看似稳固,但实则只是文武之争。”
“若是藩王就藩,那才是真正的三足鼎立,才能真正的长久。”
“嗯……”朱棣表示认可,目光也看向了十三岁的朱祁钺,目光越看越喜欢。
与此同时,殿外也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王焘从长寿宫外走来,来到朱高煦身旁后躬身道:
“西厂那边传来消息,歪思汗于十月二十四薨了,其子也先不花秘不发丧,另一子羽奴思得知后争立自己为汗,二者正在亦力把里闹得不可开交。”
“好!”除夕夜听到这个好消息,这让朱高煦脸上露出笑容。
“豆料和粮食都运往哈密了吗?”
“运送了大半,还有一大半估计得等到来年四月份才行。”
朱高煦询问,王焘也随之作答,主仆之间的话被朱棣听见,朱棣眼睛一转,当即咳嗽道:“老二啊……”
“嗯?”朱高煦转头看向朱棣,朱棣咳嗽了几声:“近来太医说我需要活动活动,虽说我刚从哈密回来,但哈密那边许多风景我还未见过,这次我想早春就出发前往。”
“可哈密那边很快就要兴起战事,您这年纪……”
朱高煦眉头紧锁,不太愿意朱棣以七十三岁高龄前往哈密。
当然,他更担心的是朱棣在哈密用兵。
“我这般年纪了,难不成还能夺兵权不成?”
朱棣面露苦涩,叹气道:“无碍,你若不愿意让我去,那我便不去了。”
“反正我这身体,也就只能坐坐马车,连马都骑不了,估计要不了几年,恐怕就得去见伱娘了……”
朱棣提起了徐皇后,并且话里话外都在说自己无心兵事,顺带抬了下手让朱高煦看了看自己因为上了年纪而瘦弱不少的胳膊。
朱高煦见状,几番犹豫后才颔首道:
“您可以去哈密看看,但这次儿臣希望派夏原吉和钺儿随您去。”
朱高煦无法看着朱棣,但夏原吉可以,所以让夏原吉陪朱棣去,也算是监督。
如果朱棣不愿意,那就说明他另有心思,自己自然不会让他去。
“夏原吉吗?也好……”
朱棣点点头,唏嘘道:“我这人生没有几年了,这次把哈密开春的风景看完,我还想去南边看看武当山修的如何。”
“估计深秋前往武当山,你届时记得让人安排。”
“好”朱高煦见朱棣还念着武当山的事情,便也不觉得他会想去打仗,毕竟如果真的打仗,那没几个月乃至半年时间是不可能的。
朱棣不太可能让自己在武当山布置,然后自己跑去西域打仗。
见朱高煦同意,朱棣脸上立马露出笑意,拿起酒杯对朱高煦示意。
“老二,果然还是你更像我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