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毓禧宫八

若巴东活佛是凌丹的眼线……德正皇帝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打了个哆嗦。自己上回去围猎,被西夷人打了埋伏,是不是诚郡王往外头传递的消息?他觉得浑身冷嗖嗖的,当即就让冯侍卫带人,速去愣拉寺“请”巴东活佛。

人却没“请”到。

愣拉寺的僧人说,巴东活佛说是自知肉身大限将至,留下一封信之后,离开了寺庙。

冯侍卫情知有异,命人去出京城各路的关口上查询,得到的消息是,这些时日并无活佛离开京城。他回禀了德正皇帝后,调动各方力量,在京城附近搜查。最后在京城西北边山上的山洞里,发现了有一处特殊的痕迹。

现场触目惊心:干枯的树枝被燃烧已尽,里头只余少许几块像是颅骨和髌骨的白骨。这表明有人被烧死。而离这堆灰烬3丈远的地方,整齐地摆着一套黄色的僧衣和红色的帽子。

冯侍卫心都凉了一半。他将这套僧衣和帽子带回去,愣拉寺的僧人认出那正是巴东活佛的,他们说活佛已经转世了。

巴东活佛这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还有转世一说,德正皇帝听得太阳穴一跳一跳地痛。

冯侍卫见皇上脸色不好,迟疑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要继续说下去。德正皇帝看出来了,他按着额角,“说罢,还有什么,朕受得住。”

冯侍卫垂着脑袋,便说宫里有一宫女溺水身亡。宫里一年意外死亡的宫女太监不乏其人,但这名宫女泡得发白的指尖上,却有被刺破的痕迹。

诚郡王虽是被关去寝陵,但个中似云山雾绕。这当口宫里又生出这样邪乎的事情,德正皇帝再也撑不住,摆手挥退冯侍卫。

马公公见状,忙取出一块上好的参片,侍奉着皇上将它含进口中。

德正皇帝靠在榻上,拉风箱般地喘了一会儿气。马公公弯腰附过来身子,“皇上,该艾灸了。”他将嵌了宝石的艾灸盒子拿来,将榻边的帐幔放下,点燃了艾条,让皇上撩起衣服,熟练地给皇上灸着穴位。

草药点燃后散发出清苦的味道,穴位附近的皮肤被烟子熏得微微发热,德正皇帝这会儿倒觉得舒服了一些。他也指望佟司锦能将自己彻底治好。太后婉转地转达了这个意思,佟司锦道那艾灸可长期使用,或能将皇上的身子调养好。

德正皇帝也明白,这回是自己气得紧了,伤到了根本,唯人力无法回天。这般思量之后,也有些心灰。原本他也想到过,诚郡王每日要去端妃那里请安,莫非端妃压根儿不知儿子所为?到现在念及自己这副身躯恐怕再受不得刺激,也就住了手。

吉星河本以为这回能将诚郡王和端妃一窝端,但见德正皇帝的意思,竟是发落诚郡王便了了事儿。他心有不平,但仔细思量之后,又想到那日在御书房的情景,诚郡王将所有事情都扛了下来,恐怕就是怕牵连到端妃。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端妃还在毓禧宫里好好地呆着,他诚郡王就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且,他听佟司锦道,德正皇帝往毓禧宫去得勤。恐怕这也是诚郡王舍自己保端妃的原因罢。

吉星河拉了佟司锦的手,怅怅然道:“毓禧宫那位这回是得了侥幸,以后还是会有机会,给你玛嬷报仇。”

佟司锦垂了下眸子又抬眼,紧紧他的手指,安慰道:“她那院子里的名堂,咱们都知道。我寻思着,只要有机会,总会让她有露馅的那一天。”

从狄萨回来后,佟司锦先由吉星河带去了慈仁太后那里。她本想着在宫里呆上两天,备着皇上处置诚郡王和端妃随时问询。诚郡王被发去看寝陵了,这比她与吉星河所料到的要轻。但能将诚郡王限制起来不叫他害人,也算是达到了目的。这也让她感觉到德正皇帝还是很重感情

她却没想到,端妃竟然没有受到一丝牵连。诚郡王是端妃所出的儿子,从小就养在端妃身边,子不教,他的母妃多少要有责任吧。但,端妃就是没!有!不过佟司锦在太后那里,也听说德正皇帝这段日子,一反以前的状态,经常去毓禧宫。联想到那日,她与吉星河在愣拉寺外偷窥到的那件事情。她只能说,这个巴东活佛倒是有几分手段。

还有一个没想到。那便是佟司锦又因为德正皇帝意外昏厥过去了!吉星河因为这个来找自己。当然得救!但她不想出这个风头。圣心难测,尤其是吉星河,才入宫没多久便得到皇上的看重。而她在宫里还有仇未报,树大招风,藏着隐着避着众人之目反倒更好行事。只要太后和皇上知道就行。

那日,佟司锦去跟太后说话,看见王五子跪在太后跟前磕头,像是在请求什么。她正想避开,就被太后招手叫住。原来王五子家里老爹快不行了,原是家里人都死心了。他是太后跟前得用的大太监,自是知道佟司锦将德正皇帝都治了个七七八八,便动心求太后给个脸面。

慈仁太后念佛一向心善,又念王五子老实本份,便让佟司锦跟着王五子去看看。

王五子是因为家贫才进宫当了太监,有了这些年宫里的经历,也改善了这里的经济状况。佟司锦经过乔装打扮,跟着王五子去他爹跟前走了一趟,经过聚魂散外加艾灸和草药治疗,总算将人从生死关头拉了回来。

这也算是她在宫里行了两件大善事吧,佟司锦想想,便也觉得这是自己重生一回的意义。

这中间儿,吉星河择了时机,去跟德正皇帝提出了请求,说想要与佟司锦成亲。德正皇帝歪在榻上看奏折,闻言深思了片刻,道:“这次佟家二姑娘也遭了罪,幸而你们两个都无碍。你二人的婚约是以前定的,两情相悦,结百年好合,朕也看着也是甚好。等着,朕跟太后禀明之后,与你们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