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夏国应对

嵬名令公在李纯佑的应允下,面对朝堂众臣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臣认为当前金人犯边,别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来的危险。

以往金人顶多抢占几座城池,或者打一番草谷。

说实话千百金军看似咄咄逼人,可他终究奈何不了我朝,更动摇不了朝廷根基。

可这次结合情报来看,金国非败我一场,占我国土来削弱我们。

而是抱着毕功一役,想要一劳永逸的结束我朝!

诸位请看,根据漠南传来的消息,漠南丰州以经不是完颜从彝所统领,而是由金国的礼亲王完颜珣所统辖。

根据情报显示,金军在丰州一线部署兵马十万有余!”

说到此处,嵬名令公明显能听到众人倒吸一口冷气的声音。

嵬名令公微微叹气,怕吓着众人,不得不解释道:“当然,此十万大军,并不全是女真兵,就是八旗兵也没有多少。

漠南的金军其中八旗应该大致在万人左右。

而女真更是少数,其应该在三千人左右,按照金国的军制来看,应该是一个联队的兵马。”

通过嵬名令公的解释,众人终于明白了过了,各自放松了一口气。

只有不全是女真或八旗就好,刚才听到十万大军,众人还以为全是女真八旗兵呢,吓的头皮发麻,倒吸凉气。

十万八旗聚集在一起,那是什么样的场面,那是怎样的可怕!

哪怕就是再不懂军事的人都明白,十万八旗无人可挡,能顷刻间将夏国杀个对穿。

嵬名令公不理众人的心思,继续道:“而漠南除了这万余八旗外,余者皆为漠南征召的牧民所组建。

除了八旗,真正可堪一战的只有漠东将军府与漠南将军府麾下的两万蒙古兵。

也就是说,我军在漠南要应对敌军看似十万,其实只有三万。

只要在漠南能挡住金军的三万主力,余者皆奈何不了我,如此北方便无忧也。”

说到这,嵬名令公停顿了下来,环视一圈看到众人都在仔细听之后,便继续开口道:

“所以,本帅打算在漠南依借城池关隘,以兀刺海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南狼山隘口)为点。

以黑水镇燕(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白马强镇(娄博贝,今吉兰泰盐池北)、弥峨州监军司(黑水城东南,对应河套地区)此三监军司为线。

在漠南分别组建起三条北疆防线,分别对应金国漠北西部,与丰州一线。

其中漠南北部防线,亦可将此防线称之为黑水防线。

此地由都统军嵬名守全驻地黑水城,统领黑水镇燕监军司两万大军,驻守此地,以备金军!

其中对应丰州的防线,亦可称为黑山防线。

由都统军拓拔敏敏,统筹白马、弥峨两监军司四万余大军,驻守兀刺海城、及上游地区,左右,防备丰州当面的金军。

如此我军在北疆共部署六万大军三条防线!

看似我军少于金军,实则不然。

毕竟我军以守,而金军以攻,我军只要不出关浪战,漠南的金军将奈何不得我。

毕竟蒙古军虽然骑射了得,但其攻城还不如宋军,所以北疆以守,便北部安全无恙。

我军剩下的只要对付西面与东面之敌就可。”

嵬名令公说罢,众人一阵议论纷纷。

但讨论了半天众臣也无法想出比这更合适的主意,于是众臣皆出言赞同,示意嵬名令公继续。

嵬名令公在众人无异议之后,继续指着地图说道:“既然北疆防线以成,那么接下来,我军便要守住东边,以打西边。

首先,金军在东面的部署看似庞大,其实反而威胁最小。

为何如此之说,因为东面的金军想要进攻我军,其首先绕不过去的便是我朝的横山防线!”

听到横山防线一说,在场的众人皆各自点头称善,也认同嵬名令公所说。

因为这个横山防线太有名了,在北宋时可是抵挡了宋军七十多年,因此横山防线也被夏军称为铁打的横山。

夏国的横山防线在历史上特别有名。

横山就在后世的陕西省北部,宋夏对峙的横山实际上是对应着今天的白于山-横山山脉一带。

这道山脉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缘,明朝以前一般是游牧与农耕对峙,或中原王朝安置内迁游牧民族的地方。

其夏国的横山防线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榆林市境内,为东西走向。

地质多为厚层黄土覆盖的梁状山地,是无定河及其右侧支流与南部洛河、延河、清涧河的自然分水岭。

同时也是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主峰白于山海拔一千八百米,最高点魏梁则达到一千九百米。

横山则是白于山向陕西省东北部的延伸,是芦河与黑木头河、大理河的分水岭,平均海拔一千六百米。

横山的地脉特征总结起来就是“山地险要,环境恶劣,沙卤不毛之地。”

以往的宋军是这么描述横山的:无有水草、不毛之地、地居沙卤、流沙险恶!

从此便可看出,横山对夏军是天然关隘,对进攻的一方是属于妥妥的天险从在。

而夏国的横山防线其实也多有变化,在其初始时是指夏绥银宥四州八县。

但随着时代变化(最主要的一个是绥州彻底丢失给了北宋,即绥德)。

于是在北宋后期的“横山八州则是对应着西夏在此行政建置的八个州、三个监军司。

分别为龙(陕西靖边县东南龙洲)、银(陕西横山县东党岔镇附近大寨梁)、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古城)。

洪(陕西靖边县西南)、静(陕西米脂县西北)、盐(陕西定边县)。

夏(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绥(今陕西绥德县)八州。

以及嘉宁军司(宥州)、左厢神勇军司(夏州弥陀洞榆林市东)、祥右军司(盐州(换地之后改的))。

横山八州均位于陕北后世的明长城一带,其中六个位于长城南侧,夏州与宥州在长城北侧。

但在上一次与金国换地之后,夏国放弃了银州、夏州、绥州、静州此四州与黑山威福监军司。

现在夏国的横山八州已经变成了横山四州,分别还剩下龙州、洪州、宥州、盐州此四州。

尽管只剩四州,但夏军当时放弃的都属于东面州,而对横山防线来说极为重要的西面四州依旧在夏军的掌控之中。

可以说横山的战略位置对夏军来说极为重要,说是防备金国西进的主要基地也不为过。

从地理战略的角度来看,东起鄜延路的横山向西南延伸接天都山到马衍山,连绵的山脉将金夏隔开,各居一侧。

自东向西排列的诸河流如清水河、马莲河、洛河、无定河、延河、大理河、白马川、榆溪河、无尾河、屈野河等纵横分布,切割山脉,形成的河川、谷地,是行军的天然通道,即“兵行需由大川。”

夏军控制了横山,就有了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亦可作为大军的前进基地。

横山后方就是夏国的核心河套地区,此地在手易守难攻,可做为夏军的矛盾。

如横山失守,就相当于长城失守的燕京等地。

敌军则进可夺取整个暴露出来的夏国京畿核心区。

退可将其作为拒夏于国门之外的屏障。

除此之外,横山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横山本地的蕃部是西夏军队的基石,也是决定夏军东方的绝对性力量。

横山山地作为西夏肇基之处,可耕可牧,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党项部落。

这里作为两国对峙的最前线,当地居民构成了夏军的核心战力。

宋将刘平曾对于蕃部的战力评价道:赵德明僻守一隅,畏王师问罪,数驰驿奏,愿备藩臣。

于时朝廷若止弃银、夏、绥、静四州,限山为界,则德明远居漠北,可无后日患矣。

乃以灵、宥两州及山界人户并授之,山界蕃汉、劲勇善战,使德明得畜甲治兵,渐滋边患,此鄜延、环庆、泾原、秦陇诸州终不能驰备也。

范仲淹也曾极为推崇这些蕃部战力:元昊巢穴实在河外,河外之兵懦而罕战。

惟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马精劲,惯习战斗,与汉界相附。

每大举入寇,必为前锋,故西戎以山界蕃部为强兵,汉家以山界属户及弓箭手为善战。

以此观之,各以边人为强,理固明矣,所以秦汉逐西戎,必先得西界之城,元昊若失横山之势,可谓断其右臂矣。

从此可见,宋朝一直将横山视为夏国的右臂,可见横山对于夏国的重要性。

横山蕃部生活于宋夏以及后来的金夏对峙的最前线,需要承担极为繁重的兵役。

因夏国人口稀少,为了自保不得不使

用“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的全民兵制,所以横山地区的蕃部之民极为悍勇善战。

夏制,一般地区“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的成年男子一旦有事,皆要受朝廷调度统筹。

但在横山地区比这还要夸张,除成年男子为兵外,每遇战斗,还会有“老弱妇女举族而行”,妇女也往往做为杂役和正军辅卒共守城寨。

因此横山蕃部民众最苦,最为凶狠悍战,可以说夏军的东方主力皆出自横山蕃部。

这些战力强横的蕃部亦是夏国在横山地区的一道人肉长城。

夏国在横山地区除了兵力优势之外,更是因为横山地区是夏国内非常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虽是地处边疆,但却是夏国边疆的钱粮生产地。

所以在此地作战夏军便没了后勤之忧,完全可以就地采食,就地作战,可以省去路途运输耗费,这对夏军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多放因素就促成了夏人口中“铁打的横山”之说。

……

,

〔请不要转码阅读(类似百度)会丢失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