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来,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慈禧和守旧派的反对,还有袁世凯的卖主求荣,对吧,前辈。”
“其实,还与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
“谁?”
“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康有为这个人从小就爱博览群书。
光绪五年的时候,他去了一趟香港,读了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从此开始逐渐对传统的理学产生怀疑,改为苦读西学。
再结合当时清廷的积弱、腐败,康有为开始觉得列强的议会制,要比中国的君主制先进,萌生了变法的思想。
光绪十七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开始讲西学,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道。几年讲学下来,他身边已经有了不少追随者,其中最得力的便是爱徒梁启超。
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这件事极大刺激了国人。
当时,在北京的千余名举人联名请愿,要求清廷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康有为便是其中名气最大的发起人之一。
之后,康有为又先后在北京、上海创建强学会、保国会,创办《万国公报》、《时务报》,遍送士夫贵人,再加上不断给光绪皇帝上书,声名大起,成为当仁不让的维新派领袖。
在这期间,严复创办的《国闻报》,谭嗣同、唐才常创办的《湘报》等十多种宣传变法的报刊也陆续出现。
受舆论的影响,光绪二十四年的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在慈禧的默许下,颁布了定国是诏,创办京师大学堂。这京师大学堂便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定国是诏的颁布,标志着光绪皇帝按照康有为的意见,进行变法的开始。起初,慈禧和后党、守旧派人士并不阻拦变法,只是旁观维新派的动静。
但是,康有为的性格里有种不迁就主义,导致树敌太多。
比如,他创建强学会时,李鸿章知道后,主动申请加入,还捐了两千大洋,结果被康有为拒绝了。这让李鸿章恼羞成怒,开始给维新派使绊子。
比如,张之洞原先也是支持康有为,还捐款一千五百两大洋,支持他创办《强学报》。后来,康有为在《强学报》中言辞不当,引起张之洞的强烈反感。两人渐行渐远。
两人交恶后,张之洞认为康有为太天真、太锋利,是一万年都成不了事的,在戊戌变法中成为一名看客。
又比如,荣禄与康有为讨论变法时,他公然说道,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其狂妄之气尽露。
其实,荣禄虽然忠于慈禧,但不是守旧派人士,其思想还是倾向于变法的,和维新派的分歧只是变法到哪个程度而已。
李鸿章、张之洞、荣禄都是当时的超级大佬。其中有两个可以成为朋友,一个未必是敌人。可惜,康有为都没有获得他们的支持。
谁可以成为朋友,谁是必须要打倒的敌人。康有为一开始就没有看清楚。
改革的关键在于把朋友变得越来越多,把敌人变得越来越少。康有为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
康有为第二个问题是操之过急。他提出三年完成变法的计划,主张以雷霆霹雳之气,成造立天地之功。
在他的极力推进下,短短的103天戊戌变法,竟然颁布了110条变法诏令。
要知道当时的清廷中,庞大的官僚队伍里面有变法思想的人不多,有变法经验的人更少。官员们对一道接着一道的变法诏令根本无所适从,进而抵制变法。
而且,在这些变法措施中,康有为急于求成,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导致阻力重重。
比如,例如废除科举,这是维新派一致认为要做的事情。但在怎么做上,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废除科举这事急不得,应该逐年减少八股取士的名额,给天下的读书人释放出一个信号,让其中一部分人转学西方的科学技术,或者转去从商,另谋前途。
这样的话,天下士子对这件事有个心理准备,反对的声音也会小很多。
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有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以及教理学的老师,出版印刷理学书籍的商人,等等。
程朱理学成为科考的唯一大纲,起于宋元,盛于明清,在几百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链条。
特别是那些老童生、老秀才花费数十年光阴,已经把理学经典做到倒背如流。他们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一朝脱颖而出,成为朝廷命官,光宗耀祖。
但康有为坚持要马上取消科举。一纸诏书下去,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自然就强烈反对变法。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为了解决清廷冗官太多的问题,一口气取消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以及各省相关机构。又比如取消了旗人特权。
总而言之,康有为的变法措施没有缓冲环节,下药太猛,损害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导致骂声大起。
很多人纷纷上书请求清廷斩康有为。有些守旧派甚至扬言,宁可魏忠贤配享孔庙,不让康有为扰乱时政。
连他的弟弟康广仁,也叹息说道,伯兄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怕是事难成。
自然而然,到慈禧面前告状,痛骂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慈禧拒绝成立懋勤殿的时候,维新派已经知道,变法随时可能要被太后中止了。
于是,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把目光投向唯一靠拢维新派的军队代表——袁世凯。一场绝地反击的暴力政变计划在维新派的核心几人当中形成了。最后,失败了。
为此,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有不可推辞的责任。有人说他,上负其君,下累其友,那是一点也没说错。”
“康有为出逃后,又做了什么事?”
“嘿嘿,他流亡海外后,就好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再有当初致力要变法的丝毫锐气。
戊戌六君子牺牲后,康有为在海外,开始打着营救光绪皇帝的旗号,游历各国,到处骗钱。
很多爱国华侨听了他的蛊惑,纷纷捐钱给他。康有为在海外还做起了生意,组建了一支保护自己的私人武装。据说,康有为在海外还娶了七个老婆,个个貌美如花。
期间,革命党人曾经和他爱徒梁启超联系,希望联合维新派的力量,一起推翻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
结果,康有为拒绝了,并和革命党划清界限,转变成了保皇派。甚至,后来还和张勋暗中谋划复辟清朝,为帝制的复燃大力鼓吹。
面对昔日老师的所作所为,连梁启超都看不下去,开始在报纸上和康有为论战。
梁启超斥责康有为是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而康有为则骂他为梁贼启超。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清廷对康有为的追捕令自然就取消了。
1913年,康有为终于回国了,还大言不惭地对外宣称,自己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山川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以戊戌政变为线,康有为的一生判若两人。前半生,他满怀热血,希望发起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后半生,他不但贪图享乐,而且多次反对革命党人,成为历史的逆流。
由于康有为后半生对变法的动摇,甚至阻碍历史的洪流,时人对他多有抨击,最典型的要属章太炎。
在康有为七十大寿时,章太炎专门给他送了一副对联,上面写的是,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这副对联里嵌着有、为两个字,后面还隐藏了妖、贼两个字。实际上应该是,国之将亡必有妖,老而不死是为贼。章太炎借此对联,暗骂康有为是妖孽、国贼。
实际上,历史上不乏像康有为这样的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