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老屋里的感受

第495章《龙凤大劫难》老屋里的感受

自从当年丢失儿子开始,李正国每年都给g县每个乡镇匿名捐款支助希望工程学校。

当年捐资的原因很是简单,只为对丢失儿子还抱一丝存活的希望。虽然当时没能找回,但希望自己的一份善心能让还存活的儿子受益,让更同样多受苦受难的孩子得到帮助。

甚至到后来,随着李氏集团在省城的不断收益壮大,身为董事长的李正国更是与股东们、集团公司建立专门的基金慈善机构,每年捐助大量的困难失学儿童……

而他这么多年的善行,也因为陈龙的身世事件、李氏集团在省城的风风雨雨新闻,在近期被资深媒体人给深挖全调查了出来。

此次李家人大巴车陪陈龙回g县陈家湾,更是被密切关注李氏家族的媒体人知道。于是g县这边的有关领导,及受益过的希望工程学校老师和个人,纷纷组织到一起来到陈家村。大家都对陈龙的身世遭遇非常的同情,更想就李正国的到来,要好好感谢、公榜他一直来大方善行的事迹。

随着大巴车缓缓开来,拥村入口的人群靠两边站着,让出了一条路。车子没停下来,由陈梅花给司机指导着,沿着村路慢慢往村子里开进去。于是,人群便热烈的跟随大巴车进村里。

终于,车子在陈家村最尽头的老房子前停下了。四处停着的外来各种车子,还有不知有多少大人小孩,里里外外的围住了大巴车。更有电视台、媒体人,已占据有利位置架好摄像机子,在忙碌摄录画面……

大巴车门打开,先下来的是几个佣人扶着的老爷子李建忠,紧接着的是李正国和陈龙。

当见到了陈龙下大巴车,顿时人群顿时又热烈欢呼、鼓掌起来。只是陈龙见到四周围满了人对着他呼喊,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显得紧张又害怕的样子,右手与李正国的左手紧紧握着靠在他身边。

随着整车人都下来,村里的二叔和五叔走上前来,用本地话语与陈梅花解释了一会,才让她弄明白眼前发生了什么。而在努力听解释中,李凤也大概搞清楚当前的情况,并及时跟爷爷和父亲解说了一下。

而当年教陈龙小学早已退休的老班主任,上前来拉过陈龙对他笑问:“陈龙啊,你还认得出来我这个老师么?当年你读书那么陪明,几乎每次考试都考满分的。当年读书的那些事和同学,你还能记得起来吗?”

看着眼前白发斑斑的老人,陈龙一脸茫然的轻摇着头回应:“我不认识你,我不知道你说什么。你放开我的手……我什么都不知道……”

陈龙说着,害怕得连忙挣脱被抓着的手,并退缩到李正国身后。

而此时,一身穿旧中山服老者也上前来,对陈龙招呼问候:“陈龙,我是你的初中老师,你还记得我吗?当年读初中的那些日子,你还能记得起来吗?”

听了初中老师的问话,陈龙依然是胆怯直摇头回应:“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们别来问我……”

李正国担心儿子受惊吓过头,便将陈龙往自己身边拉近,保护着他。然后连连对两位老师微笑点头致谢:“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当年教育了陈龙。只是他现在……当年他读书,都那么多年过去了,也许他都忘记、已不记得啦。”

两位老师也都对李正国点头以示敬意,表示对他说的话认同。毕竟对于陈龙所遭受的波折和目前的境况,几乎每个人都早已通过各种媒体报道、新闻知道了的。所以现在除了对他表示关怀与亲切问候外,大家都不想多触及他的痛处。

覃翠萍见到了当年的老师,也凑上前来向老师问候。还有一些当年曾与一起读过书的同学,也纷纷上前来问候老师和陈龙……

大家在老屋门前相互问候了一会后,李正国和老爷子一行人,步入了老房子里察看究竟。

站在老房子里的小院子,看着这低矮且极其简陋又破旧的屋内一切,每个人都百感交集。

李正国则让陈梅花带引着走进陈龙的卧室,昏暗的灯光照射着由几块木板搭建成的简易床铺,由木条支撑挂着的旧蚊帐补丁了许多处。窄小的房间里沿四周墙壁或堆放、挂着各种杂物,陈龙曾经穿用过的旧衣服、鞋子等,也随杂物品堆放在一起。唯一一个小窗子开着通风透气,潮湿的泥土地面坑洼不平,扑鼻的霉味让人要窒息……

李正国随手拿起一件挂在床边补丁的旧衬衫,弯腰捡起一只穿破了洞的解放鞋子,在手里端详着……他似乎能看到自己的亲儿子曾穿着这衣服和鞋子干活的样子,感受着他曾住在这房子里成长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为什么上天要让他落难到这里,让他在这里吃尽世间苦楚?让他经历一场又一场的磨难,到最后还要让他失忆……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要这样对待他?

泪水润湿了李正国眼眶,拿着衣鞋的手在不停颤抖着。他嘴唇颤动着连咽了几下口水,努力控制住内心难受的情绪……

站在身边的李凤,注意到父亲的情绪变化后,靠上前来从他手中接拿下衣鞋放回去,扶着他安慰说:“爸,咱出去吧,别在这里看了。这里的一切……都会成为历史啦,我哥从今以后,再也不用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了。以后都会跟咱们生活在省城,让他享受着最好的、最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弥补他以前曾吃尽的苦头。”

“嗯嗯,但愿吧……只是,感觉无论如何弥补,也补偿不了他曾遭受的苦难了啊!”

李正国轻摇头感叹着,转身步出房间来。

老爷子李建忠则在小院子里反复翻弄、察看着一个个耕种旧农具,感叹着农村种地人的不容易。同时也在内心里感受着自己的亲孙子,在这边远穷山区里成长所遭受的艰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