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北方已经饱经战火涂炭,生灵几尽,元气已伤,而且大顺、大明及张献忠的余部都南下,北方拒剃发的抗清行为表现得比较分散、微弱。
接下来数十年波澜壮阔的抗清斗争主要出现在南方。
最先亮剑拒绝剃发,继而掀起弘光朝灭亡后南明第一波抗清高潮的是南直隶常州府的江阴县。
江阴,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是一个地理上的小县,南北宽七十里,东西长一百四十里,其北滨大江,东连常熟,西界武进,南界无锡、阳湖,位置重要,乃是山水交汇之地,且土地肥沃、产量奇高,每年输出粮食六万多石,赋税十多万两白银,富庶繁荣。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这里驻军,俯临大江,观其如鹅鼻截江,火脉直射金山,曾有过建都的意向。
江阴民风淳朴,敦礼让,尚气节,轻富贵,崇自由。有明一代,如徐麒一类不愿入朝为官者比比皆是。而忠臣义士,也不乏其人。如正德朝,宦官刘瑾擅政误国,在朝任职的三位江阴人:主事黄昭、御史贡安甫、史良佐,就因以挽死谏、以奏章忤,被称为“江阴一时三忠”。天启朝“东林后七君子”中的缪昌期、李应升也是江阴人氏。
弘光政权倾覆,由弘光政府任职的江阴县令林之骥不肯入清为官,也颇具气节。
林之骥,进士,福建莆田人。崇祯十七年上任,因为听不懂江南话,被人称为“林木瓜”。清豫亲王多铎攻下了南京,随即遍檄四方,附近州县的官员纷纷投降,林之骥却愤然挂印辞职而去。
在林之骥的带头下,江阴参将张宿、海防程某、县丞胡廷栋、学使朱国富、兵务马鸣霆等也纷纷去任。
江阴没有县令,清廷便安排降清的前明进士方享负责接管。
方亨,河南人氏,是大明末年的一个无耻文人。当初,河南省还没有进入清朝版图,方亨就急不可耐地跑入清营大献财物,因而得到了清廷的青睐。
赴江阴任职之日,方亨纱帽蓝袍,没有改换明朝的服饰,不带家属,只有家丁二十余人,一副小人得志的派头。
入了县衙,方亨出具清廷的委任状,宣布自己为江阴县令,正式接管江阴。他拖着官腔问管理造册的官吏:“各县已献册,江阴何以独无?”官吏赶紧出具各图造册。方亨将其收起,派人送往南京,意为江阴已经归顺清廷。
新官上任三把火。
方亨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全县民众必须剃发。
他声称:“豫王有令,江阴限三日剃发!”
五月二十七日,有四个长相凶悍的满洲兵莅临江阴,自称奉清常州太守宗灏的差遣,前来监督剃发执行情况。对这四个满兵,方亨毕恭毕敬,奉若神明,将他们迎入同察院,然后严令剃发。
二十八日,方亨出示告示,严申剃发是满清的法令,不能违背。
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举了十大侮辱,其中剔发、易服占其中之二。况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这头发岂可说剃就剃?
尽管方亨一再重申,但全县百姓无一人愿剃。
二十九日,县里一些比较有名望的乡绅聚在一起,联名上书要求留发。
上任办理的第一件事就没办好,方亨恼怒不已,见了这帮人,不由得破口大骂。
众人听他骂,一齐回骂,说:“汝是明朝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清朝知县,羞也不羞、丑也不丑?”
方亨被气得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改日清晨,方亨到文庙行香,众多百姓在后试探追问,说:“如今江阴既已归顺,江阴百姓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方亨板着脸说:“还没有执行剃发令。常州府派遣来的四名满兵,便是专门前来负责此事的,你们赶快剃发。”
众人愤然道:“头发怎可剃掉?”
方亨森然作色道:“这是大清律令,不可违抗!”
一个名叫许用的书生高呼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吵闹不休之间,从常州府发来了布告,上面赫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句子。
方亨命书吏抄写该布告以四下张贴。
书吏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字眼,一下子没忍住,把笔摔到地上,发狠说:“死了算了,抄什么抄?!”
方亨的老师无锡人苏提学听说学生出任江阴县令,特遣一个油头粉面的家丁前来贺喜。这个家丁还辨不清形势,竟然在堂上咆哮怒骂道:“尔这些奴才们,个个都该砍头!”
江阴百姓的怒火彻底被点燃,痛骂道:“你们这些降贼的奴仆,也配来江阴耍威风?”一齐发作,乱拳打他殴死。
既然已经闹出了人命,那就用不着再顾忌什么了!
失去了理智的人们将方亨扑倒在地,捆绑起来。
方亨大叫饶命,表示接受百姓的意见,向上级反映和要求免除剃发的举措。
早就该这么做了。
听了方亨的告饶,百姓们将他释放。
心地善良的百姓相信了方亨,方亨却传书常州府发兵前来镇压、征剿江阴。
你既不仁,就休怪我不义!
截获了方享请求发兵情报的江阴百姓怒不可遏,再次将方亨捉起来。
这次,大家再不留情,将方亨处死。
杀了方亨,有人想起了还有四名满兵住在同察院内,就呼啸着持枪冲往同察院。
四名满兵看大家如同狂潮一样涌来,大惊失色,胡乱发了几箭,就四下逃窜,其中一个堕入厕中、一个匿于厕上、一个躲在夹樯、一个跳上屋顶,最后都被擒获。
数日来,这四个狗头做满状、操满语,吃生猪肉,随地大小便,席地而卧。但人们到了他们居住的内室,只见床帷、灶釜都颇为精丽,不由大感狐疑,喝问之下,这四个人顿时原形毕露,操着满嘴苏州口音,说:“我们都是苏州人,不是鞑子,乞饶性命!”
众人又气又怒,将他们乱刀斩杀。
杀了清廷安排的县令,江阴百姓除了树起“大明中兴”的大旗,决定与清廷死磕到底。
全县民众闻风响应,揭竿为兵,扯裳为旗,四乡居民自发集结起来的有近十万人之众,就连三尺孩童也手持兵刃。如果谁不愿意来,就会遭到左邻右舍的鄙视和嘲笑。
大家在明伦堂设置起明太祖高皇帝的牌位,誓众起义,共推举曾做过江阴县典史的陈明遇为江阴城城主,率众抗清。
陈明遇平日宽仁浑厚,极得民心。面对众人的推举,他明确表示:“吾智勇不如阎公,此大事需阎公。”力推自己的前任典史阎应元为城主。
阎应元,字丽亨,北直隶通州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任江阴典史。刚到的时候,有一个名字叫顾容、外号叫作“顾三麻子”的海寇率领几百艘船来侵犯江阴,阎应元亲率士兵拒守,亲手发三矢,三矢中的,三名贼寇应弦而倒,其余贼众恐惧之下,一窝蜂散去。后来他又率兵扫荡盐盗,消除民乱,深得民心。弘光朝廷成立,弘光政府将他调到广东韶州的英德县担任主簿。因为母亲生病,再加上道路阻塞,没有成行。
得到大家的拥护,阎应元抱着必死之心,在墙壁上题诗,写下了“事则万无可为,死则万无可免”的句子,慨然允诺。
由于阎应元安排合理,部署得当,全城又同仇敌忾,江阴义军异常轻松地把常州知府发来的三百清军歼灭于秦望山下。
此后,又多次挫败了前来围攻的各部清军。
清军伤亡惨重。
眼看屡攻不下,有清将恼怒万分地说道:“我得北京、得镇江、得南京,未尝惧怯,未尝费力;不要说江阴拳大的地方,就如此费力。”疯了一样攻城,换来的却是更大的死伤。
无奈之下,多铎加派了刘良佐、李成栋、土国宝等降将以及满将石堪等人前来助战。
刘良佐策马近城,劝谕城中民众早降。
他高仰头颅,向着阎应元叫嚣说:“弘光朝已经败北,江南皆下,若你们愿意转祸为福,爵位不在刘良佐之下!何自苦如此!”
阎应元鄙夷答道:“江阴士民,都说久享大明三百年深恩,绝不望风降附。阎应元乃是大明典史,更是义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身拥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何面目见我江阴忠义士民!”
刘良佐不死心,还要再劝,阎应元一句话阻止,说:“有降将军,无降典史!”一挥手,城中梆响,火箭齐发。
刘良佐吓了一跳,赶紧抱头鼠窜而去,嘴里不断嘟囔道:“江阴人没救了!”
作为报复,刘良佐命令士兵用三层厚牛皮来制造攻城皮帐,中设九梁、八柱,由士兵架起,一步步向城墙进逼。
牛皮坚韧,城上矢石投之,皆反跃弹起,不能射入。
阎应元派人取人粪和以桐油煎滚浇下,牛皮帐顿时被烫穿,躲在下面的清军,非死即伤,骨肉溃烂,未伤及者,皆惊惶散去。
此后,连日攻战,刘良佐都没讨到半点便宜。
坐镇南京的多铎开始坐不住了,亲自点将,先派出恭顺王孔有德率部协攻,后又加派博洛、尼堪两贝勒率二十万大军携红衣大炮前来支援。
一时间,小小江阴城被围得水泄不通。
博洛先将刘良佐捆责以正军法,给攻城不力的诸将来了个下马威。
尔后,博洛又亲自到城下巡察,登君山眺望,自信满满地对左右说:“此城呈舟形,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破,攻中间必破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