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5章 安置移珉

对于瑞士高层如此善解人意,昊菁皇帝给每个高级议员发了一百万银币的红包,算上其他人,总计一千万银币。

尽管钱不不多,但礼轻情意重,在对方选择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意思意思还是要的,而且要确保高层的人员和财产安全。

只要不大动干戈,能兵不血刃地获得瑞士,那么他们如何搬家都可以,将喜欢的牲畜带上也不是不行。

根据之前的约定,在瑞士向大明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无条件投降之后,朱慈烺也让张煌言将易卜拉辛要求获得的格劳宾登、圣加仑、图尔高、阿尔高等四州。

连同内外阿彭策尔半州、苏黎世州、沙夫豪森州、巴塞尔城市乡村半州等地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全部移交给奥斯曼方面。

这些地方的瑞士人可以优先通过铁路,迁移到勘察加半岛的新家园去定居。

而此前已经准备好大规模进攻的二十个旅的倭军与十个旅的泡菜军也不是一点用没有,张煌言刚好可以用他们进行大规模的搜索,以确保新地盘的绝对安全。

根据尊师的旨意,新地盘的每一寸土地都要进行检查,防止有冥顽不灵之人利用山区进行游击战。

真出现这种事,那就不是出动千八百人便能解决得了的了。

勘测人员也要跟随部队一起走,对瑞士境内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勘测。

朱慈烺不相信这种铺天盖地的大规模搜山,还能有大量的漏网之鱼。

或许会有零星的余孽,但其数量绝对不会太多。

由白杆军整编而来的三个山地旅也不用返回本土了,让官兵们就地选择自己心仪的地皮。

白杆军的士兵都是山区土司的后代,瑞士中南部的地形就是典型的山地,不过风景比四川那边好不少。

所有官兵,不论军衔,新旧家园的面积均按一比一进行兑换。

这些士兵善于山地作战,让他们驻屯瑞士,朱慈烺也能放心。

瑞士也从此改名为“瑞州”,譬如丹麦王国改称“丹州”,那不勒斯王国与罗马改称“意州”。

前波立王国成为“波州”,白俄罗斯则因为新都城明思克的存在,变成了新的畿辅地区。

毕竟“白州”这个词听上去有点别扭,感觉不是很吉利。

第聂伯河流域成为“第州”,顿河流域为“顿州”,伏尔加河中游地区为“伏州”。

莫斯科地区为“莫州”,前英国的大不列颠地区则是“英州”。

等路易十四交出法国本土以及伊比利亚半岛,这两款地皮便会成为“法州”与“西州”。

而包括波西米亚部分地区与荷兰本土,以及德意志中北部则被纳入“德州”的范围。

按照朱慈烺的设想,在畿辅以西的欧洲地区,将有“德州”、“法州”、“英州”、“西州”、“意州”、“波州”、“丹州”、“瑞州”这八个州。

“瑞州”是“德州”、“法州”、“意州”这三州的交界地带,而且比邻列支敦士登,与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奥地利接壤。

设立“瑞州”,并将最精锐的山地部队驻屯在该地的目的,就是防止今后出现地方长官互相推辞扯皮,让瑞士山区变成三不管,从而引发各种问题。

等到大半个欧洲到手之后,该地区的主要大城市,譬如巴黎、马赛、里昂、都灵、米兰、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马德里、巴塞罗那、伯尔尼、日内瓦、伦敦、哥本哈根、德累斯顿等城就全部变成朱慈烺的棋子了。

路易十四应该不知道西欧的重要意义,故而才会跟自己交换。

对朱慈烺来说,没有地震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好地方。

除了亚平宁半岛之外,西欧的其他地方几乎没什么大地震,无非是要抗洪抢险。

由于在帝国战争结束之后,大明王师彻底占领波西米亚的这段时间内。

剩余的当地土著对大明朝廷所提供的待遇比较满意,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叛乱。

波西米亚地区的安保情况比较良好,昊菁皇帝便决定拨款重建布拉格城。

当年在进攻神圣罗马帝国的时候,波西米亚境内的两座大城市——布拉格与布尔诺都遭到了空袭与炮击。

城内完好无损的建筑几乎没几座,战后也就是简单的修缮,至今还能看到不少废墟和瓦砾。

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不让这片地区变成朝廷的财务负担,朱慈烺才会点头拨款。

波西米亚南部,也就是布尔诺以南,以及整个摩拉维亚,都归易卜拉辛。

这样切蛋糕就是在示意老朋友,大明对维也纳没有威胁。

维也纳与布拉迪斯拉发是布达佩斯的前沿阵地,易卜拉辛此前费那么大力气,就是要给布达佩斯加装一道安全门。

易卜拉辛对布达佩斯的热爱是朱慈烺难以理解的,尽管此前这一带以及巴尔干半岛是奥斯曼帝国的赋税重地。

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开启与苏丹运河的开通,奥斯曼帝国的财收主要来源已经从农业和畜牧业,彻底转化为石油、化工、采矿、冶金、运输(包括运河与海运)。

两个能够进入前十的传统产业就是农产品与烟草(含烟叶与卷烟),另外三个则是汽车、飞机、造船,而畜牧业已经名列十名开外了。

朱慈烺认为易卜拉辛之所以对奥地利有难改的痴心,就是因为当初对这块地皮的前期投入太大,也就是与神圣罗马帝国常年对战。

就算整个奥地利都变成了不毛之地,易卜拉辛也会欣然接受这里成为帝国的领土的。

对于奥地利,朱慈烺一点兴趣都没有,自己只在乎以后经营好波德平原、法国、伊比利亚半岛这三大块产粮区。

西起第聂伯河,东至伏尔加河,北到莫斯科,南抵黑海北岸。

这一大块前南俄产粮区,已经被张煌言经营成产量超过本土东北的超大产粮区。

得益于驻屯模式,这块产粮区的机械化程度与耕作效率算是大明帝国含海外属地里最高的。

每亩小麦产量可达里两百五十至三百公斤,土豆产量能达到四百甚至五百公斤。

尽管只是一年一季,但粮食产量应该仅次于法国本土加伊比利亚半岛的产量。

等欧洲四大产粮区全部到手,并且一起运作之后,朱慈烺认为其产量能够达到一亿吨,加上其他副食产品,可以养活四亿人左右。

当人口翻倍之后,粮食产量应该也可以翻倍了。

因为后世英、法、德、乌、波,这五国加起来,粮食产量就达到两亿吨了。

而大明还将控制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士、捷克、意大利、白俄罗斯以及南俄地区。

在一百年之内,粮食产量达到两亿吨,应该问题不是很大。

这仅仅是乌拉尔山以西地区的情况,乌拉尔山以东,包括中亚在内的广袤地区,应该还能养活两亿人。

而当下大明本土的人口也只有约五亿,预计未来还会将澳州、北美州、南美州、南洋、东非这五个地方移珉两亿人。

这就意味着真正挪到欧洲及北地的人口不过三亿,比预计的六亿少一半,已经留足了人口增长的空间。

朱慈烺也并不需要大量的农户,真正必须迁移过来的就是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

需要耕地的农户以及需要牧场的牧珉,都可以去美州或者澳州。

只要符合获得土地的标准,一家新移珉拿到上千亩土地也比较容易。

光是北美的东海岸,养活一亿人是完全没问题的。

对于这方面,朱慈烺已经与抵达北都不久的次子朱祥圳再次商量过了。

朱祥圳对于愿意去自己那边落户的新移珉是无条件的欢迎,而且扎根东海岸是再好不过了。

时至今日,生活在东海岸的新移珉,连同出生在当地的婴儿,总数也不到五百万,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

内陆地区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分水岭一样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走十里地都不见得能见到一个人。

直至密西西比河流域,由于有充足的水源可以利用,这才在沿岸地区扩建了一连串的城市。

但除了西海岸,朱祥圳着重建设的地方就是便于海运的东海岸,这一带不但雨水充沛,而且都是平原地区,非常适合耕作。

只要是从本土过了的农户,凡是愿意定居东海岸的人,所获得的土地面积都是西海岸的一倍,甚至两倍。

出身行伍的朱祥圳也早已对身边的文臣武将,甚至妃子的亲属下了死命令,有一个算一个,每家每户必须有人永久定居东海岸。

唯有如此,才能带动寻常百姓也过去定居,不然连身边人都生活在西海岸,谁还能相信东海岸那边适合人生活?

哪怕那边的情况真的很好,时间长了也没几个人相信了。

上次父皇视察东海岸之际,自己就够尴尬的了,好在能用刚刚开始移珉做理由来搪塞。

等父皇来个故地重游,依然看到成片未开垦的荒地,会作何感想?

朱祥圳开出了前十年完全免税的条件,用来吸引农户过去开荒种地。

哪怕不会种地,只是在东海岸捕鱼为生,也能享受同等的待遇。

如若能在一百年之内,吸收一亿移珉,那对发展北美的助推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朱祥圳是这么设想的,但父皇给不给自己这么多人还两说呢……

但抵达北都之后,发现父皇不但给,而且非常乐意帮忙。

不愿意去北地或者东欧定居的农户,都可以去美州那边。

像在东北生活惯了的农户,既想兑换比现有耕地更大的土地,又不想去太冷或太热的地方,他们就非常适合去美州的东海岸定居。

那边气候比东北暖和一切,但除了佛罗里达半岛之外,其他地方的四季也是比较分明的,而且住在海边还能有廉价的海鲜享用。

东北百姓都知道这块土地将会与法国换地,移珉欧洲还得排队,莫不如跟着皇次子去北美定居。

有皇室背书,有电影与相片为凭,还有出自东北的一些北美移珉跟着回来讲解那边的风土人情,人证物证据在,这就很有说服力了。

朱慈烺也开了金口,凡是东北百姓,均可享受优先移珉北美州的待遇。

为了让自己不会空手而归,朱祥圳更是砸了重注。

那就是凡是愿意定居东海岸者,海边最好的地皮按照一比一兑换。

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安一比二兑换,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按一比三兑换。

这就意味着只要有人愿意定居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自家在东北有一千亩土地的话,到了那边就直接拥有三千亩土地,而且可以随意挑选地皮。

三千亩土地!

放在大明本土,这是任何一个普通农户都难以想象的面积!

不光农户难以想象,连一些地主都难以想象。

为了迎合圣意,大明一亩地的面积为六百六十六平方米。

三千亩地也就是近两百万平米,这算下来约等于两平方公里。

哪怕就算只能兑换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不是放牧,种啥农作物都够用了吧?

朱祥圳还铭记父皇的至理名言——荒地是不会产生税收的!

就算农户拥有的土地面积再大,也会给自己产生受益的。

前十年都免税也不要紧,他们总得吃盐、吃糖、吃醋、吃酱油吧?总得买衣服、买化肥、买农具吧?

只要消费,那就能促进一连串行业的收入,从而产生税费。

现在就是给农户发土地、发粮食、发路费,最后也能连本带利的赚回来。

过去那种往死里压榨底层的方式早就过时了,不论世界各国,高层都在致力于让百姓们多生子嗣,多产出劳动价值。

按照一艘远洋商船能运输一千人计算,一千艘一次便可以运输一百万人,但一年也就一次。

朱慈烺倒是希望次子能一次带走一千万,甚至一亿大明百姓,但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算将一亿人瞬移到北美,放在美国加墨西哥这么大的范围内,单位面积上的人口也还是稀疏。

更让朱慈烺感到可笑的是,只有夏季的长滩已经发展成为人口高达两百万的大城市。

好在朱祥圳还知道平衡东西海岸,将底子不错的纽要扶持成了第二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