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1章 阖城乱

居庸关并非无将可守,但是将无战心。

顺军一到,立刻就投降了。

这其中固然有守将看清了形势,知道敌众我寡、死战无益之外,其实责任还在崇祯身上。

居庸关的守将,乃是原蓟镇总兵唐通。

崇祯下令让吴三桂和唐通入卫京师,吴三桂因为离着较远,又要迁徙关外百姓,耽搁了不少时间。

唐通却近在咫尺,因此很快率领八千兵马抵达了京师外围。

按理说,都这个时候了,还有将领愿意前来勤王,崇祯应该厚礼相待才对。

咱们的亡国之君偏不。

他干了什么呢?

他居然派了太监杜之秩跑到唐通那里监军……

这摆明了就是不信任唐通。

唐通被彻底激怒,当众咆哮。

“皇上太师我,伯我,又以内官节制反上我,是我不敌一奴才也?”

盛怒之下的唐通,干脆借口兵马数量不如敌人,在平原地带更加打不过,带兵跑到居庸关去了。

崇祯对此无可奈何,也不知道后悔没有。

顺军越来越近,崇祯开始昏招迭出。

他首先命令勋戚、太监和百官助饷,但是响应寥寥。

崇祯大怒,密谕周国丈捐二十万两,给大家伙打个样。

周国丈根本不答应,只肯掏一万两。

崇祯讨价还价,起码得两万两。

周国丈就去找周皇后哭诉,逼着周皇后没有办法,还得拿出五千两私房钱补贴给周国丈。

助饷一事,变成了彻彻底底的闹剧。

后世多有以此批判明朝的勋戚、太监和百官愚蠢无知的,觉得国家危难之际还死要钱,结果最后在李自成的严刑拷打之下,还不是都吐出来了?

其实这些人不愿意助饷,原因也很简单。

你崇祯自己就很有钱,你朱家自己的江山你都不舍得掏钱,凭啥让我们掏?

大家都是实在亲戚,谁不知道谁的情况啊?

你以为穿件打补丁的衣服,吃两顿咸菜,就能瞒过大家伙的眼睛了?

崇祯的第二个昏招,就是死到临头了,居然还派遣太监监视各镇兵马。

文臣武将们早就对太监监军不满很久了,奈何以前崇祯大权在握,大家伙只能无奈忍受。

可是现在大明灭亡在即,崇祯还这么干,一下子就彻底失去了拥护。

这也是为什么顺军不断逼近京师,却根本没有什么兵马勤王的原因之一。

而且崇祯派出去的那些太监,绝大多数都在顺军到来之后选择了投降,完全没有为他尽忠的意思。

真可谓是机关算尽,最终闹了个众叛亲离。

第三个昏招,就是下罪己诏。

可罪己诏这玩意儿,冷不丁来一次还挺唬人的,或许能够蒙蔽人心。但次数一多了,天下人也就麻木了。

就跟知错就改、改了再犯一样,已经没有人信任了,自然也就落在了空处。

三月十五,顺军抵达居庸关的当天,唐通和杜之秩就痛快地选择了投降,让开了前往京师的道路。

三月十六,崇祯接到报告,昌平失守。

这一下就令他彻底崩溃了,再也无法保持表面的从容和淡定。

与此同时,消息迅速在京师里传播开来。满城人心惶惶,骚动不已。

无数的人开始收拾家当,意图闯关出城。

守军也没有了秩序,对此视而不见。

但是到了十七日,城里的人就出不去了。

因为顺军的前锋已经抵达城下,并且开始初步的攻城。

崇祯惶惶如丧家之犬,火速召集群臣应对。

可是大殿之上虽然群臣云集,却相顾无言,唯有哭泣哀嚎之声不绝于耳。

崇祯预感到,自己的末日到了。

他疯狂地绕殿行走,不停捶胸顿足,咆哮声里尽是埋怨。

“内外诸臣误我!误我!”

到了这个时候,群臣对他已经完全没有了敬畏之心。

稍有良心的,只是默默听着。不耐烦的,干脆一走了之。

紫禁城已经失去了威严,比青楼的大门还要宽松。

其时宫里的人已经开始四散奔逃,太监、宫女、大汉将军等四处搜刮值钱的东西,裹挟着财物逃离皇宫。

树倒猢狲散,人人都开始为自己打算了。

黄平的身边聚集了许多人,而且人人持刀、披弓,身上还穿戴着精良的护甲。

这些都是情报部历年来先后送入宫中的好手,全都接受黄平的指挥。

黄平一路奔走,半路上碰到了另外一伙强悍的武装。

不过两边并没有打起来,因为赶来的人是韩川。

这些年来韩川贵为锦衣卫指挥使,也着实发展了不少人手。关键时刻,兵强马壮,在宫中横行而走,谁也不敢招惹。

他就是来找黄平的。

“司长,接下来该怎么做?”

别人慌乱,情报部的精英们却很寻常。

关于京师城破先后该怎么做,中枢和情报部早就做了缜密的指示。

黄平迅速传达任务。

“殿下亲自下了严令,诸多事物都可以不管,唯独永乐大典不容有失。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不管多难,都必须将永乐大典妥善保存起来。”

韩川点点头,虽然不明白左梦庚为何对一些书籍如此重视,但既然是任务,那就必须完成。

“为了保管大典,我们已经在城中布置了多处藏匿点。现在只需要将书籍运送出来即可。”

黄平自然是知道的,但还是吩咐了一嘴。

“所有的书籍,必须编号,一本都不能遗失。”

《永乐大典》绝对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甚至是无法超越的文化瑰宝。

全书22877卷、11095册,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可以说,其中蕴含的关于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可谓是无价之宝。

因此当京师动乱之际,左梦庚特意下令。其他的东西可以不管,但是《永乐大典》必须要想办法保存。

《永乐大典》存放于登文楼内,本来看管严密。但是现在阖城大乱,已经没人顾得上了。

在顺军进城之前,这就是最佳的抢救时机。

为了这一天,情报部在京师内设置了几十个秘密的存放点。

黄平和韩川将情报部的人马集中起来,也有三千之数,足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永乐大典》运送到存放点,以便安全度过眼前的浩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