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终借得东方

(与前一章内容稍有修改。)

可事实上确实就是如此。

原来开发初期,李江把2平方公里的地分别以极低的价格批租给了四家公司,分别是源信、浙江泰银、东北的晨华和一家台湾公司。

每个公司拿走了0.5平方公里,初期决定开发的4平方公里土地一下子2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没了。其中源信是信中和加拿大能源公司的合资企业,条约中还同意他们额外保留0.5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权,也就是说总共要拿走1平方公里。

但是,直到王建浦来到李江为止,这四块庞大规模的土地,仍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一个企业也没进来,甚至一锹土也不曾有挖动过。

王建浦一开始就是具体分管园区的招商,但是那时候,龙东大道只是一条光秃秃的路,连基本的水电都没有,还怎么招商?

再来说李江园区人才的问题。

发展目的是发展观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伟大领袖就曾经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李江园区开发至今,开发建设之所以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实还是人的问题拖了很多后腿。

因为所有的工作,最后总归要落实。

而要落实,就一定要有人去干活。

这是最简单不过的朴素的道理和常识了。

如果说缺钱少地还可以往后拖一拖,或者是马上想想办法也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话,李江园区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必须势在必行,当时已经到了非马上改革不可的程度。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直到最后能有所用,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的,这一个过程其实很不容易。

王建浦还想起来当中发生的一件“哭笑不得”的小插曲。

那是他到任李江园区工作的第二个月。

市长先生来园区视察工作。

站在龙东大道罗山路口举目望去,那时候的李江高科技园区,除了一条窄小的两车道龙东路外,完全是一片绿油油的农地,白墙黑瓦的农舍零星地点缀在农田间,连半点开发区的影子也见不着。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李江开发区已经开发一年了。

尽管这样,吴主任还是“硬着头皮”率领园区班子现场汇报工作。

边介绍边给市长先生看规划。当时给市长看的地方就是一块烂泥地,背后是一个水井的井塔,其它实际上什么也没有。

实际上,就是这个水井,也是一个月前因为园区缺水,公用局的自来水施工队勘查现场,由于当时龙东大道已经建设差不多,接管子已经来不及了,所以经研究后决定打的一口水井。

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好介绍的,于是吴主任临时发挥,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笑着向市长介绍,这是园区的矿泉水厂。

市长先生其实心里明白,马上戳穿他的谎言:“难道矿泉水厂也是高科技啊?”

当时吴主任只好连忙解释,因为打了水井以后,园区取点地下水做矿泉水,只是临时而为之。

--------

所有的这一切,这就是当初王建浦刚刚来到园区时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所遭遇到的所有困境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已。

刚刚过去的半年多时间,对于王建浦而言,完全可以说是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一次他自参加工作以来所遭遇的最大挑战。

没有钱、没有地、没有人,连办公场所也没有。这一些困难,犹如一座座大山,都迎面给了当初初来乍到李江园区的王建浦,一开始开展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果然,刚一上任,园区现实的困境就给了王建浦一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

天上的雪花,密密麻麻的像蒲公英一般的雪在空中舞,在随风飞。

雪花似乎变得更大了,也变得更厚了,越下越大,一阵紧似一阵。一片片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地上树上房顶上都早已经变成白色的了。

而这时候,所有李江园区的员工却是热血沸腾,激动万分。一个个精神饱满地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献上最庄重的注目礼,唱响最嘹亮的国歌: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有雪花飘落在王建东的脸上,冰冰凉,一瞬间马上就又融化了。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王建浦的眼睛早已经湿润。

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刚刚过去的这大半年自己在李江的工作经历上来。

是的啊,遇到困境,那-----,李江园区应该怎么办?

开弓没有回头箭,李江园区决心破釜沉舟,大力调整和改革开发现状。

好在,就是在这样那样艰难的情境下,园区很及时的得到了市里和新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市里各部委的鼎力支持,帮助园区一步步度过了难关,终于走到了今天。

首先,园区能在困境中寻得突破,开启发展的新局面,当然离不开市里和新区领导的亲临指导和关心。

市高官,还有人大老领导在新区领导的陪同下多次来李江视察。并且曾欣然题字:开拓奋进。

这个题字,给予了李江人莫大的鼓舞和支持。

市长也很早就关心李江的发展。他多次嘱咐园区领导,李江要逐步开发,不要急,但是要做好基础工程,及早开展招商引资工程,最好要在半年到一年之内出形象。

也正是市长的指示,最终促动园区对开发规模进行调整,将原来先期开发4平方公里的计划缩小至先期开发0.4平方公里,集中有限资源在这0.4平方公里内,尽快实现批租,展现李江形象。

这是其一。

终借得东方,李江园区顺势而起。

没有电,在电力局的关心下,半年的时间,在罗山路上建起一个220千伏的高压电站。

后来,又在市里的全力支持下,邮电局半年工夫临时搭建起一个通信站,将电话线引进了李江。

有了水,有了电,可是没有公交车,交通不方便。园区班子设想,李江既然是高科技园区,起码要有到沪上知名高校复旦和交大的两条公交线。正好副市长来李江现场办公,于是向他反映了这个问题。他立刻批示公用局帮忙解决这两条线路的问题,也就是后来的大桥五线和大桥六线。

去年底,一条六车道的龙东大道终于建成了,而且地下管道俱全。这是李江的第一条交通干线,为园区的起飞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通一平”和交通线的引进,为张江的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直到现在李江高科技开发园区办公楼造好正式搬迁入驻,李江员工们更是大受鼓舞。

当然,还远远不仅于此。

后来,建设地铁二号线的时候,按照最早的规划设计,原本终点站只到龙阳路,不经过李江。

这怎么行?于是园区领导再次求助副市长。副市长了解情况后,经市政府讨论,最终同意二号线造好后再延伸。

三年后,二号线延伸段终于进入李江高科技园区,李江就此拥有了一条轨交大动脉。从此,每天李江高科地铁站人头攒动,放眼望去,进进出出都是年轻人。

这是李江的未来和希望。当然了,这些也都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