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振南/文
推理小说是日本大众文学的两大显学之一,也可说是大众文学极致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今天我们已对“推理小说”一词耳熟能详,但此一文类在欧美的发展仅有约一六零年的历史,在日本则仅约一百年的耕耘,然而其成长却是枝叶繁茂、百花齐放。
推理小说在日本为何造成这般风光盛况,历久不衰?
在日本,推理小说归类在“Mystery”的类别,而广义的“Mystery”,则包含了推理小说、悬疑小说、冷酷派侦探(Hard-boiled)小说、SF(科幻小说)、恐怖(Horror)小说和奇幻(Fantasy)小说等。不可讳言的,日本推理小说受到欧美推理小说精神的喂养和形式的影响。日本推理的发展,最早是从黑岩泪香(Kuroiwa Ruikou,1862-1920)于明治时代(1867-1912)后期改写欧美短篇推理小说的翻案侦探小说开始,开启了日本推理小说的先河,这时距离欧美推理小说的滥觞,亦即一八四一年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创作《莫格街凶杀案》(The Murders of the Rue Morgue)已经约有半世纪之久了。
而这段期间,英国的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于一八八七年以《血字的研究》(A Study in Scarlet)让福尔摩斯登场,带动了一波短篇推理小说创作的风潮,并让世人对有奇妙案件及潇洒名探所谓推理小说的新文类为之疯狂。大约同时,英国文坛大老G.K.却斯特顿(Chesterton,1874-1936)也以“布朗神父”系列在福尔摩斯独尊物理证据的风潮之外,开创了心理证据小说的流派,短篇推理小说的创作至此发展成熟,接下来就是迎接将爱伦坡的创作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古典黄金时期”到来。在这段期间出场的都是身为推理小说读者就算未曾读过作品,也必定听过响当当名字的大师,如有谋杀天后之称的英国的阿嘉莎·克里丝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桃乐西·赛儿斯(Dorothy L.Sayers,1893-1957),美国的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1929-)、范·达因(S.S Van Dine,1888-1939)、狄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1906-1977)等人。
而日本方面在经过泪香及其他后人的努力之后,江户川乱步于一九二三年在《新青年》发表《二分铜币》,并发表通俗推理的创作,日本推理小说自此开始了稳健的发展,而乱步也被尊为“日本推理小说之父”。除乱步之外,这段时期活跃的作家尚有甲贺三郎、大阪圭吉、横沟正史、木木高太郎、梦野久作等人,都为战前的日本推理小说文坛留下丰富的作品。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推理小说因为源自欧美,遭到日本政府以敌人的文化之名加以打压、禁止,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则进入了一段黑暗时期。
战争结束后,日本推理小说开始复兴,战后最重要的推理小说杂志《宝石》也在一九四六年创刊,为作家提供了一显身手的园地。在战后的第一个十年除了备受期待的“战后五人男”(高木彬光、岛田一男、山田风太郎、香山滋、大坪砂男)之外,最重要的本格推理小说支撑者,便是以名侦探金田一耕助为主角创作一系列作品的横沟正史,他在一九四六年发表了金田一耕助首次登场之作《本阵杀人事件》后,引领一时风潮。
从这个时期起,开启了日本本格三大家(横沟正史、鲇川哲也、高木彬光)的辉煌年代,一直到他们去世为止。
此外,以乱步的名义所设立的“江户川乱步奖”也在第三届(一九五七年)转型为新人奖,当年得奖作品是仁木悦子的《黑猫知情》,她在获奖后创作不坠,有“日本的克里丝蒂”的美称。透过乱步奖,跃登推理龙门的新秀极多,这也成为后来日本推理文坛发掘新秀的重要手法。活跃于现今日本推理文坛的作家,有许多人都是透过各式各样的新人奖登场的。
在本格派作品发展到极致的同时,开始有人对于这类的纸上智力游戏感到倦乏。而在仁木悦子获奖出道的同年,松本清张也以《点与线》一作登场,放弃名侦探、奇怪的事件,着重人心内面的描写以及犯罪事件与社会的关系,为推理文坛带来了全新的风潮,称之为“社会派”。清张获得了绝大的欢迎,压抑了当时已经显出疲态的本格派的发展,自此社会派推理小说作家以清张为首,森村诚一、夏树静子等人牢牢地占据了日本推理文坛长达数十年。于是当时的本格派作家有人封笔,如横沟正史;有人披上社会派的外衣,继续创作本格推理,如创作千草泰辅检察官系列的土屋隆夫,以及改写律师百谷泉一郎系列的高木彬光。
而在一九七○、八○年代最受到日本一般读者欢迎的推理作家,则是台湾读者也非常熟悉的幽默推理代表人物赤川次郎,以及旅情推理之王西村京太郎。比起上述的作家,两人的作品都能让未曾接触推理小说的读者更容易阅读,因此即使是现在的日本,还是有非常多不熟悉推理小说的人一提到推理小说,会直觉联想到两人。
正如“盛极必衰”这句话的道理,社会派发展到后来也逐渐混杂入风化、官能、暴力的元素,出现了衰败的迹象。就像是对社会派的反动一般,对于老一辈的本格推理作家,如小栗虫太郎、梦野久作的作品也兴起一股再评价的风潮,而在七零年代因为市川昆导演的一系列金田一耕助的电影大大卖座,也掀起了一股热烈的横沟风潮。此外由台籍评论家傅博以研究战前作品为主的杂志《幻影城》在一九七四年创刊,这对本格派复兴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出身自这本杂志的作家有栗本熏、连城三纪彦、田中芳树等,至今都非常活跃。虽然这时候日本推理文坛的台面上仍旧是社会派为尊的状态,但是本格派终究还是累积了相当的力量,准备反扑。
曾经宣言一生都要献给本格推理小说的岛田庄司,在一九八三年以《占星术杀人魔法》一书登上推理文坛。此书描写名侦探御手洗洁如何解决一桩横跨四十年的悬案,为纯粹的解谜游戏,虽然受到当时的社会派风潮嗤之以鼻,却在日本大学推理社团间大受欢迎。在他的赏识之下,一九八七年当时仍为学生的绫辻行人推出了《夺命十角馆》一作,此作开宗明义宣示了纯粹斗智的推理作品才是读者想要的,开启了日本推理文坛第三波本格推理高峰,一九八七年便被视为新本格元年,并在二○○二年热热闹闹地庆祝诞生十五周年。新本格的作家除绫辻之外,尚有第一期的有栖川有栖、我孙子武丸、法月纶太郎、歌野晶午等人,并且不断地增加中,在现在的日本推理文坛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除了新本格之外,推理小说注入了更多的元素,诞生了许多难以被归类的作家,东野圭吾、宫部美幸、京极夏彦、桐野夏生等人非常地活跃。其中宫部更是被视为新一代的国民作家备受期待。从以大众文学为对象所颁发的直木奖在一九六二年颁奖给木木高太郎之后,推理小说作家获得此奖的人数持续增加,足以证明日本推理小说已经取得相当高的地位。
最后,为了让读者对推理小说有更清晰的视界、了解上述的演进,将推理小说大致加以分类,并揭示其代表作家,以供参考:
A、本格派:阿嘉莎·克里丝蒂《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艾勒里·昆恩《X的悲剧》(The Tragedy of X)、横沟正史《本阵杀人事件》、岛田庄司《占星术杀人魔法》。
B、冷硬派:达许·汉密特(Dashiell Hammett,1894-1961)《马尔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1888-1957)《大眠》(The big sleep)、劳伦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1938-)《八百万种死法》(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生岛治郎《追凶》。
C、社会派:松本清张《砂之器》、森村诚一《人性的证明》。
D、倒叙类:从犯人的视角描写,在故事发展过程逐步揭露犯人为何会失败的原因。
奥斯汀·佛里曼(R.Austin Freeman,1862-1943)在一九二一年发表的《歌唱的白骨》(The Singing Bone)为创始作品。美国影集《神采可伦坡系列》(Columbo)、三谷幸喜《古畑任三郎系列》。
E、法庭小说:以法庭内两造攻防为主的类型。
史坦利·贾德纳(Erle Stanley Gardner,1889-1970)《梅森探案》(Perry Mason)系列、和久峻三《假面法庭》。
F、警察小说:以警察办案过程或警方内部人事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
麦可班恩(Ed McBain,1926)《第八十七分局系列》(The 87th precinct)、横山秀夫《半告白》。
G、悬疑小说:让读者对于故事发展充满好奇,并且结局有相当高的意外性。
康乃尔·伍立奇(Cornell Woolrich,1903-1968)《黑衣新娘》(The Bride Wore Black)、马格丽特·米勒(Margaret Millar,1915-1994)《眼中的猎物》(Beast in View)。
H、间谍小说: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1931-)《从寒冷中来的间谍》(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葛兰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哈瓦那特派员》(Our Man in Havana)。
I、惊悚小说:比起悬疑小说更不注重解谜和推理要素,主要是要让读者感到坐立难安。
史丹利·艾林(Stanley Ellin,1916-1986)《本店招牌菜》(The Specialty ofthe House)、艾拉·雷文(Ira Levin,1929-)《从巴西来的少年》(The Boysfrom Brazil)。
(本文作者为辅大日文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