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集

外来投资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0年,斯里兰卡吸收外资流量为4.3亿美元,截至2020年底,斯里兰卡吸收外资存量为127.78亿美元。根据斯央行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斯里兰卡吸引外资总额为4.34亿美元,排名前六位的外资来源地分别为印度、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荷兰和英国(并列第五)。截至2020年底,斯里兰卡吸收外资存量为138.32亿美元,对斯里兰卡投资存量前五位的国家是中国、印度、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金额分别为21.88亿美元、18.1亿美元、15.56亿美元,14.24亿美元,10.95亿美元。

中国对斯投资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20年,中国对斯直接投资流量约9817万美元;截至2020年末,中国对斯投资存量5.23亿美元。近年来,中资企业对斯投资取得跨越式发展,多个大型投资项目签约。主要项目包括招商局集团投资的汉班托塔港、科伦坡港南集装箱码头、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科伦坡港口城、中航国际(香港)集团公司投资的科伦坡三区公寓等项目。中国民营企业赴斯投资发展迅速,涉及酒店、旅游、农产品加工、渔业、家具制造、纺织、饲料、生物质发电、自行车和仓储物流等多个领域。

外国援助

根据斯里兰卡央行年报数据,2020年,斯政府从双边和多边渠道获取的外国无偿援助(含赠款)总额从2019年的79亿卢比下降至53亿卢比。其中来自双边的无偿援助从51亿卢比下降至28亿卢比,多边机构的无偿援助从28亿卢比下降至25亿卢比。主要援助发展伙伴为日本政府、亚洲开发银行和美国农业部。

外国对斯里兰卡提供的无偿援助和贷款等发展援助,对斯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持长期债务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过去几十年中,对斯提供援助的多边合作伙伴主要包括世界银行国际发展协会(IDA)、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发展基金(OFID)、欧洲投资银行(EIB)、亚洲开发银行(ADB)、世界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等。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也参与了部分合作项目。双边合作伙伴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法国、德国、荷兰、丹麦、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瑞典、沙特等国。援助形式包括官方无偿援助、无息贷款、长期低息贷款、优惠贷款和混合贷款等。斯里兰卡获得的援助资金主要用于抗击新冠疫情、医疗、低收入居民保障房、水利、公路、桥梁、港口、航空、农业、灌溉、防灾减灾和环保等领域的项目。

2009年4月至5月,为帮助斯里兰卡政府安置北部地区流离失所的平民,中国政府向斯里兰卡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包括100万美元的现汇和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帐篷。2010年3月,中国政府向斯里兰卡援助价值200万人民币的扫雷设备。2011年1月,斯里兰卡发生特大洪水和泥石流灾害,中方向斯里兰卡提供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并以中国红十字会名义向斯方提供3万美元现汇援助。2013年初,斯里兰卡发生暴雨灾害,中方以中国红十字会名义向斯方提供5万美元现汇援助。2014年斯里兰卡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后,中国政府向斯捐赠价值2千万元人民币的救灾物资。2016年斯里兰卡发生山体滑坡和洪灾,中国政府向斯提供150万美元援款,捐赠价值2千万人民币的救灾物资,并以中国红十字会名义向斯方提供5万美元现汇援助。2017年5月,斯里兰卡发生洪水和山体滑坡灾害,中国政府向斯里兰卡提供价值1500万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中国红十字会向斯方提供10万美元现汇援助。2018年5月,斯里兰卡发生洪水灾害,中国红十字会向斯方提供5万美元现汇援助。2019年斯里兰卡遭遇4·21恐怖袭击后,中国红十字会向斯方提供10万美元现汇援助。

在中国政府经济技术援助项下,斯里兰卡已经实施建成和在建的各类项目共116个。其中,大型成套项目36个,已建成项目35个,主要有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中心、高等法院大楼、国家艺术剧院、波隆纳鲁沃国家肾内专科医院、康提水技术研究示范联合中心等;正在实施项目1个,为援斯国家医院门诊楼。

2022年6月28日,中国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斯里兰卡的首批粮食,即1000吨大米抵达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

对外援助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斯里兰卡总统马欣达、总理维克拉马纳亚克、外长波格拉加马等分别致电慰问,斯里兰卡政府共向中国地震灾区捐赠1277顶帐篷和价值约合110万美元的物资。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在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期间赴四川灾区访问。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四川芦山、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斯里兰卡政要均向我国家领导人致电慰问。

文化艺术:

宗教

斯里兰卡居民70.2%信奉佛教,12.6%信奉印度教,9.7%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天主教和基督教。

语言

僧伽罗语、泰米尔语同为斯里兰卡官方语言和全国语言,上层社会通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