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城市
埃里温是外高加索的机械工业中心,生产移动式电站、汽车、变压器、电机、机床、仪表等;合成橡胶、化肥、炼铝、建材、纺织、制鞋、酿酒、罐头等工业亦较重要。全市共分7个区。大部坐落在拉兹丹河左岸。列宁广场位于市中心,为亚美尼亚共和国和该市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从60年代起在西北部的阿恰普尼亚克和东北部的诺尔-泽通、诺尔克区进行居住小区的建设。城市周围有环形绿化带。埃里温设有科学院、研究所和埃里温大学,以及历史博物馆、文学和艺术博物馆、植物园。有铁路通第比利斯、列宁纳坎等地,并为通过伊朗首都德黑兰的铁路要站,有数条公路汇集于此,并有机场设备。1988年12月7日遭大地震,损失严重。
久姆里位于亚美尼亚西北部,距离首都埃里温120千米,是希拉克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城市的名字在其历史上变换了多次。最初称为Kuayri或Gyuri,然后改为“亚历山德罗波尔”(1840年-1924年),再后来是列宁纳坎(1924年-1990年),最后是久姆里。
瓦纳佐,位于亚美尼亚北部,是洛里省的首府和该国第三大城市,人口107394人(2001年)。
首都
埃里温(Yerevan,Ереван),海拔850~1300米。面积约90平方千米,人口109.2万。位于拉兹丹河畔,是亚美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
国家象征:
国名
亚美尼亚共和国(英语:TheRepublicofArnia)简称亚美尼亚。国名旧译为“阿尔明尼亚”。
国旗
亚美尼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自上而下由红、蓝、橙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红色象征烈士的鲜血和国家革命的胜利,蓝色代表国家丰富的资源,橙色象征光明、幸福和希望。这是1918年成立的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就采用的国旗。1920年至1991年,亚美尼亚曾是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当时的国旗是在原苏联国旗的旗面中间加一个稍宽的蓝色横条。1991年宣布独立,正式恢复红、蓝、橙三色旗为国旗。
国徽
亚美尼亚国徽启用于1992年4月19日,仿照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国徽设计。为一盾徽,由鹰和狮子护持。中间的小盾所画的图像为诺亚方舟停于阿拉腊山山顶。代表亚美尼亚的自然风光。盾的其余部分分为四个象限,周围的四组图案代表历史上的4个王国:左下角为双鹰回头对视,象征阿尔塔什斯王朝;左上角为背负十字架的狮子,象征巴格拉提德王朝;右上角为双头鹰,象征阿萨息斯王朝;右下角为爪持十字架的狮子,象征鲁本王朝。四个象限象征国家悠久的历史。盾下下方是一条被利剑斩断的锁链,交叉着绿色树枝和箭头,还有麦穗、羽毛和绶带。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2年1月1日,亚美尼亚总人口数为327.43万,其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11.5%(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指标为老龄人口比例在7-8%以上)。这就意味着,亚美尼亚人口已出现快速老化的趋势。
2011年上半年亚美尼亚新生儿总数为20102,同比下降4.4%。同期净离境人数(离开亚美尼亚的亚藉人数减去期间返回亚美尼亚境内的亚藉人数)为8.93万。
民族
亚美尼亚族占97.9%,其次是占1.3%的雅兹迪人和占0.5%的俄罗斯人。其他少数民族有亚述人、乌克兰人、黑海希腊人(通常高加索希腊人)、库尔德人、格鲁吉亚人和白俄罗斯人。瓦拉几人、摩尔多瓦人、奥塞梯人、尤迪人和塔特人设立了小社区,还有被俄罗斯化的波兰人和德裔高加索人。
苏联时期,阿塞拜疆人历史上为该国第二大族群(1989年大约占2.5%)。然而,由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火不断,几乎所有的阿塞拜疆族人移回了阿塞拜疆。相对,亚美尼亚接收了大量从阿塞拜疆涌入的亚美尼亚族难民,使得亚美尼亚国内的主体民族的比例更高。
侨民
由于发生在20世纪初期奥斯曼帝国时,土耳其实施的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导致亚美尼亚人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众多人口大减,许多亚美尼亚人逃亡到世界各地,因此亚美尼亚发展出了庞大的海外社区。亚美尼亚的侨民比较多(预计有800万人,大大超过该国本身的300万人口),如今他们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移民团体。最大的海外亚美尼亚人社区位于俄罗斯、法国、伊朗、美国、格鲁吉亚、叙利亚、黎巴嫩、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希腊、塞浦路斯、以色列、波兰和乌克兰。有4万至7万名亚美尼亚人在土耳其居住,主要集中在伊斯坦布尔及周边地区。此外,约有1000名亚美尼亚人居住在耶路撒冷老城亚美尼亚区,那里有曾经是大型社区的遗址。位于意大利威尼斯潟湖的岛屿圣·拉扎罗·得利·阿尔梅尼,被亚美尼亚天主教会一修道院Mechitarists完全占领。此外,约13.9万名亚美尼亚人生活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是那里的第一大民族。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也有不少亚美尼亚人移民中国,这些移民绝大部分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离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