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大亮的时候,宫城之除了值守的禁军军士之外,还是没有人走动,显得冷冷清清,空荡荡的。顶点x
昨夜一夜的嘈杂和纷乱,令到宫各人个个胆战心惊,如今虽然兵乱已经平定了,可是大家还是躲在各自居住的宫,闭门不出。
徐皇后这时候却不愿意呆在宫。
她这时已经重病在身好几个月了,却还是强撑着病体吩咐身边的女官准备辇驾,她要亲往谨身殿见驾。
身边的人都苦劝她此时应当静养,不宜移动病体,可是她坚决不从,说道:“如今京发生如此大的变乱,本宫既然身为皇后,就应当陪在皇帝身边共渡难关,怎么能就像没事发生一样在宫高卧?”
她坚持着让身边的女官搀扶着她,艰难地登上了车驾,一行人径直往皇上待的谨身殿行来。
徐皇后是大明开国元勋,山武宁王魏国公徐达的长女,自幼便天资聪颖,喜爱,贤名在外,人称“女诸生”。
太祖朱元璋早就听说了她的贤名,又有意与徐达结为姻亲,于是在洪武年,正式赐婚将她嫁给了四子朱棣,册封为燕王妃。
后来她跟随朱棣来到了北平藩地,待人接物体贴谨慎,很受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喜爱,成为了朱棣身边的贤内助。
后来靖难之役,朱棣领兵出征,去袭击大宁。建大将李景隆乘机引军十万围困了北平城,当时只有世子朱高炽率一万军守卫北平。
那时的王妃徐皇后毫无惧色,冷静果敢,先是劝说姚广孝全力协助世子守城。而部署防御之事,也是坚决支持世子的决定。
李景隆全力攻城,城兵力不足,徐皇后又去激励那些将校军士们的妻子甚至是百姓们,把他们发动起来,并配发兵甲,让他们也登城据守,终于成功守住了北平城。
后来朱棣成功得了天下,登基为帝,册立她为正宫皇后。
她屡次进谏说天下万民刚刚经历兵乱,急需休养生息,又屡劝朱棣朝贤才都是当初太祖高皇帝所留,用人应该一视同仁,不应因他们侍奉过建就疏远他们。
朱棣对她也极为尊重,对她的进言总是言听计从,一一采纳。
这时车辇刚出宫门,外面的凉风一吹,徐皇后禁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
她咳嗽得如此猛烈,咳得双眼泪水之流,可是她的心却还是感觉到深深的忧虑。
她的忧虑不是为了自己的身体,而是为着她的弟弟。
徐皇后是徐达的长女,本来有四个弟弟,除了三弟徐添福早卒,长大成人的有三个。
可惜在靖难之役,四弟徐增寿因为支持燕王朱棣,暗与燕军互通消息,密告建帝的军事部署,被建帝发觉,终为之所杀。
如今还在世的两个弟弟,二弟徐膺绪在军任指挥使,拥戴朱棣,自己又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料想一世无虑。
可是剩下的这个弟弟徐辉祖,却着实令徐皇后忧心不已。
徐辉祖作为父亲徐达的长子,承继了父亲魏国公的爵位,一直坚定地支持建帝,反对燕王朱棣。
他自幼在父亲身边长大,治军作战颇有韬略。靖难之役时他奉命领军参加了白沟河之战,成功救援了陷入绝境的李景隆。后来字齐眉山再次大败燕军,几乎让朱棣走投无路。
可惜后来建帝听信谗言,忌惮他与朱棣的姻亲关系,免去了他的兵权,调回南京,这才让朱棣后来能够反败为胜。
朱棣入京称帝后,徐辉祖独自一人呆在父亲徐达的祠堂,据不迎奉新皇。朱棣大怒,亲自审问,他却一言不发,只是拿出家太祖所赐丹铁,其有“子孙免死”一条。
朱棣虽然恼怒却无计可施,只得将他削去爵位,禁锢在府思过。
如今听说他和自己一样,也是身染重病,已经朝不保夕了。或许这就是天命,徐家后人都难有长寿之相。
可是徐皇后心还是很忧虑。
她太清楚自己这个弟弟了。
他身上的那股子宁折不屈,认定死理的执拗脾气,是绝对不会因为幽禁在府思过而有丝毫改变的。
虽说如今他也已经身染重病了,可是他是不是真病呢?又或者他的病被治好了呢?
谁知道呢?
自己身上的病,徐皇后还是很清楚的。
虽然太医们个个安慰着不打紧,只是需要静养之类的话,可是从他们焦虑担心的神色,徐皇后也已经猜出几分了。
最近以来,这病势越发的沉重了。
恐怕,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徐皇后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她并不害怕。
可是,她却担心自己的这个弟弟徐辉祖,如果在自己走后,他没病或者病好了,他会怎么做?
难道他会改变立场,推戴朱棣?这显然不可能。
他身为魏国公,父亲又是军功显赫的开国元勋,在朝军的势力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徐辉祖真相要做些什么的话,无论成败,都会给徐家,甚至给大明江山带来不可挽回的极大灾难。
自己还在的时候,他或许还会念及姐弟情分,安分守己,不敢妄动。
可是自己一旦走了,还有谁能制衡得了他?
徐皇后每每想到此事,就感觉到深深的忧心。
倒不如,倒不如让他随自己一道离去?无论对于哪方面,这无疑都是最好的结果,就算是,就算自己这个长姐对不住他了。
这个想法徐皇后已经想了很久了,可是始终也没有下定决心。
辇驾离谨身殿越来越近了,道路两旁守卫的禁军军士,明显比往常多了一些。
听说昨夜京城的兵乱牵涉到了太子和汉王之间的争斗,徐皇后叹息着摇了摇头。
徐皇后育有三子,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以及赵王朱高燧。这三子一母同胞,可惜性格却大相径庭,各不相同。
在立储这件事上,徐皇后是坚定地支持长子朱高炽的。不仅仅是因为朱高炽温敦厚的性格,更是因为她熟史,早就知道废长立幼,自古便是取乱之道。
为了这事她曾经还找过姚广孝,姚广孝对于朱棣而言不但是君臣,而且一直以来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的话
对朱棣很有分量。
正是因为他们对朱高炽的支持,所以最后朱棣还是册立了这个他很不喜欢,甚至评价“子不类父”的长子为太子。
徐皇后甚至还对朱棣进言,说汉王和赵王这两个孩子品性不端,身边一定要有老练沉稳的老臣担任僚臣官属,尽心加以教导辅佐才行。
她自己也一有机会,就会对这两个儿子加以训诫,她并不是个偏心的母亲,可是她是皇后,是天下之母,很多事情就要考虑得更多才行。
如今看来,她的这一番苦心,只怕是全做了无用功。这三个儿子之间的争斗不但没有平息,只怕反而是愈演愈烈了。
虽然徐皇后还并不清楚昨夜京城兵乱的具体细节和真相,可是就凭着宫女打听到的一些传闻,她已经感觉到这事情和自己这三个儿子决然脱不了干系。
知子莫如母啊!
朱棣为人心机深沉,却不够宽厚仁慈,很多时候,连徐皇后也没法看清他心所想。
而太子朱高炽虽然性情仁厚,却过于呆板,近乎迂腐,这也正是他始终难以讨父皇欢心的地方。
如果自己一旦就这么走了,太子朱高炽今后有谁来为他遮风挡雨,他能应对这来自朝野上下,甚至是来自他亲兄弟们的明qiāng暗箭吗?
徐皇后想到这里,心里感觉到无比沉重的担忧。
想着想着,辇驾已经来到了谨身殿外。
身边的女官搀扶着徐皇后艰难地走下了车辇,一步一步走上殿前那几十级台阶,徐皇后直感觉有些天旋地转,眼冒金星。
殿门口站立伺候的几个内监看见皇后娘娘驾到,赶紧跪下,趴在地上见驾:“皇后娘娘圣体万安!娘娘身体有恙,怎么到这里来了?”
徐皇后倚着身旁的女官,喘息了好一会儿才稍稍缓过来一些,看着殿门口趴在地上见驾的内监们问道:“皇上如今可还好?”
内监们跪在地上头也不敢抬,应道:“启禀娘娘,皇上身体倒是还好,不过此刻,他并不在谨身殿。”
这宫城内外乱哄哄闹腾了一夜,想必皇上也是一夜未眠,听说他身体还好,徐皇后心里感觉稍稍安了些。
她问道:“皇上此刻去何处了?”
内监的声音透着种奇怪的紧张:“奴才实在不知,皇上刚才独自离开,是往宫内去了。”
徐皇后皱起眉头,斥责道:“胡说!身为贴身内监,在这样混乱危险的时候,居然会让皇上倚个人在宫行走,你们竟然还不知道他去了哪儿,你们该当何罪?!”
内监跪在地上全身颤抖,磕头如捣蒜一般:“皇后娘娘恕罪,实在是皇上严旨我们不许跟随,奴才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啊?”
徐皇后没有再斥责内监们,她当然知道这一定是朱棣自己的意思。
可是眼下这大乱初定,朱棣必定也是忙了一夜没有合眼,此时此刻,他独自一个人神神秘秘地到哪里去了呢?
徐皇后站在殿前,转头望向看上去空荡荡的宫城,皱起了眉头,也许在这宫城之内,还有什么她所不知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