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谈判前夕

肖进话音刚落,朱能便忍不住出声怒道:「岂有此理,居然让我家王爷去东昌城头谈判?

这不相当于羊入虎口吗?你怎么不说让皇帝去北平城跟我家王爷谈判?

」朱棣知道朱能此番话都是为了他好,所以便没有怪罪,只是摆了摆手,轻声说道:「士弘不得无礼,还不速速退下。

」朱能是个纯粹的武人,他把什么事情都写在脸上,朱棣的命令他不敢违背,便只能气咻地退到一旁。

朱棣也是眯着眼睛看着肖进,这眼神把肖进看得发毛。隔了好半晌,才听朱棣开口说道:「张辂那小子要是想让本王死,直说便是,又何必让本王去东昌城头自投罗网?

本王承认那小子确实有些小聪明,但那小子也没必要拿本王当个傻子看。

」肖进朝着朱棣躬了躬身,开口说道:「燕王殿下战功赫赫,实乃英雄人物,我家大人断没有轻视殿下的意思。

」朱棣不屑,「这话可不像是张辂那小子能说得出来的,他要真如此看本王,当初也不会三番五次跟本王别着矛头。

」肖进不知该如何接话,便直接跳过了这个话题,重新把话题拉入了正题,「东昌府并没有太适合谈判的地方,我家大人愿意清空东昌府的守军,届时城门大开,我家大人自会带着朝廷诸位大人在城头恭候燕王大驾,而燕王的兵马和朝廷的兵马自可从城外等候,城楼位置颇高,三军将士即可作为见证,若殿下真有什么危险,燕军也可看得清楚,派兵前来救援。

」其实这个建议并不合理,东昌府如今毕竟是朝廷的地盘,如果朝廷在城内布置些人手,或是提前做些什么准备,那朱棣便会十分被动。

见朱棣犹豫不决,肖进又开口说道:「如今陛下以仁孝治国。」他的话点到为止。

朱棣瞬间便明白过来,无论谈判是否顺利,朱允炆断然不会害了自己性命,不然朱允炆要如何堵住这天下的悠悠众口?

害了亲叔父的性命,又何谈什么仁孝治国?其实如今朱棣的选项真的不多,要么和谈,要么死磕。

死磕看上去更为洒脱一些,但事到如今,朱棣自己都觉得丝毫没有赢的把握,继续死磕下去,无非就是死的人更多一些而已。

而谈判一旦成功,自己这些部下大概也能有个妥善的安置,燕军之中也只有自己和家人会被限制自由,但至少性命是无虞的。

仔细想想,怎么都觉得谈判似乎更为不错。沉思了片刻,朱棣这才点了点头,朝着肖进说道:「本王知道了,你回去告诉张辂那小子,明日午时,本王自会去东昌城头谈判!

」听了这话,朱能再也忍不住,哪怕是受些责罚,该劝阻的他依旧要劝。

「王爷还请三思啊!」朱能说着,更是单膝跪在了地上。朱棣缓缓闭上了眼睛,轻轻挥了挥袖子,道:「本王心意已决!

」肖进朝着朱棣拱了拱手,便退了出去,他要把这个消息带回去。只是当他出了营帐之后,这才重重呼出一口气。

刚刚在帐内,他虽然谈吐自如,但内心也是十分害怕的,这里毕竟是敌营,万一惹得人家不高兴,人家直接把自己剁了喂狗,自己都没地方说理去。

帐内,朱能依旧在劝:「王爷切莫中了圈套。」说完,他还冲着张玉瞟了几眼。

张玉也是勃然大怒,直接指着朱能说道:「朱能!你实在欺人太甚!」朱能怡然不惧,道:「刚刚得知了张辂已是锦衣卫督指挥使的时候,你那满眼欢喜挡都挡不住,你们叔侄二人必然沆瀣一气,你还有什么话说?

」张玉四下看看,满帐的将士皆是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他也是不由得暗道糟糕,在得知了张辂如今的官职后,他是发自内心的欣喜,只是当时过于高兴,面部表情便没有控制住,满心欢喜都写在了脸上。

可天地良心,他是真没跟张辂串通什么啊。张玉冷哼一声,说道:「明日我会给王爷和各位同僚一个交代!

」说完,他又朝着朱棣行了一礼,道:「末将先行告退。」朱棣没有阻拦,若是让张玉继续留在这里,指不定众将会作出什么过激的事情。

看着张玉离开的背影,朱能再次冷哼一声:「我看他就是心虚!」帐内其他将军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所表达的皆是对张玉的不信任。

主位上的朱棣摆了摆手,说道:「众将不必再说,先各自回营吧,本王既已作出决定,便不会更改,明日本王去东昌城,与张辂那小子会上一会!

」朱棣的营帐之外,一个军士打扮的人邪魅一笑,他轻轻压了压顶盔的帽檐,便转身离开了。

……「你说什么?」东昌城府衙之中,平燕将军盛庸忍不住拍案而起。

由于盛庸是带人从杭州城过来的,所以大名府的消息他并不知晓。为了能够更好的理清形式,张辂把大名府的军粮被付之一炬的事情说了一遍。

盛庸这才有此一问。如今事情已经发生,张辂还能说什么?也只能出声劝慰道:「将军切勿动怒。

」盛庸性子一向直来直去,很多时候,他也不会去掩盖自己的情绪,他一掌再次重重拍在了桌子上,嘴里还忍不住怒道:「真是岂有此理!

」他能不生气么?行军打仗最不能缺的就是粮草,可前线的军粮就这样被付之一炬了。

这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他指挥作战也难免束手束脚,胜利的天平极有可能因为这个事情而朝着燕军一方倾斜。

另外朱棣也很有可能利用这件事情加大在谈判中的筹码。盛庸越想越气,不过随后又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朝着张辂问道:「这事不对啊,燕军被我盯得死死的,但凡他们那边有个风吹草动,我都清楚得很,我可以确定,燕军绝不可能绕开我而去偷袭大名府。

」张辂点了点头,说道:「将军慧眼,据我所知,焚毁粮草的并不是燕军。

」「不是燕军?」盛庸挑了挑眉毛,问道:「不是燕军还能是谁?」张辂则是直接回答道:「应该是漕帮。

」听了这话,盛庸明显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漕帮?据我所知,漕帮与朝廷合作的地方颇多,焚毁朝廷的粮草,这对漕帮百害而无一利啊,漕帮为何要如此做?

」张辂轻轻摇头表示不知,不过还是开口说道:「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这是应该就是漕帮所为无疑,而且漕帮的帮主李镇君最近就在大名府,这恐怕也不是什么巧合。

这件事情恐怕还要麻烦大人给朝廷手书一封,毕竟朝廷与漕帮交往甚密,定要让陛下多注意才是,实在不行也能让刑部发问,直接通缉漕帮帮主李镇君。

」漕帮确实跟朝廷来往甚密,朝廷的不少货物甚至于是盐铁,都是由漕帮负责运输的。

可以说现在的漕帮就是皇商无疑。那么漕帮与朝廷便成了利益共同体,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按照正常思维来看,漕帮是断没有出卖朝廷的理由的。至于说漕帮与朱棣暗中勾结,这种可能性也不大,毕竟如今朝廷势大,李镇君但凡有点脑子,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与朱棣勾结。

换句话说,即便将来朱棣当了皇帝,能给李镇君和漕帮的,也不见得就比现在多。

所以李镇君犯不上冒这样的险。张辂虽然还想不通这些事情,但本着谨慎的原则,将李镇君抓起来审问一番还是必不可少的。

更何况蒋瓛还在锦囊中说过,赵山南和他的手下隐藏着不小的秘密。这就更加重了李镇君的嫌疑。

盛庸也是极为谨慎的,他点了点头,便对张辂的要求应允下来。「事不迟疑,我这就写上一份奏疏,定要让朝廷小心漕帮。

」……距离谈判还有不到一天的时间,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朱棣在军帐中闭眼假寐,试图把自己调节到最佳的状态。盛庸正伏案奋笔疾书,他要把漕帮和李镇君的事情报告给朝廷和皇帝。

张玉抬头看天,似乎是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决定。张辂则绞尽脑汁,还在思索着更多的事情。

最后的一天似乎让人觉得特别难熬,时间也是过得异常缓慢。每个人的思绪都在不停翻转,谁也不知道明天的谈判结果会是什么,而每个人又将有着怎样的命运。

直到黑夜悄然来临,不少人,又迎来了一个失眠夜……翌日,吃过早饭。

东昌城外的燕军和南军同时动了,两支兵马共同朝着东昌城行进,直到午时前夕,这才堪堪到达了东昌城下。

燕军与南军虽呼吸防备,但都保持着足够的克制,毕竟最底层的那些士兵已经真的不想打仗了。

朱棣在不少人的服侍之下,穿上了当初朱元璋赏给他的那件甲胄。只要这件甲胄在身,想来也没有哪个人敢伤他。

夜江湖.(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