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卷起来了

观看完士卒演练,赵桓干脆直接的对沈耽开外挂,吩咐道:“多鼓励工匠发明创造,不要朕说一句火绳枪,就拘泥于火绳引燃。古有燧人氏钻木取火,你就不能尝试一下燧石取火?”

“接下来,改进火枪工艺重点朝几个方向努力。第一填装从前装变成后装,加快装填速度。”

“第二,研究子弹,把火药撞到铜壳里,后面装火药,前面装弹头。”

“第三,还是膛线。把膛线刻进枪管里,同时保证枪管质量,极力降低炸膛概率。”

“最后,你自己想想怎么提升火枪射击精度。改改枪支结构,加个枪托,加个瞄准线之类的事情,你总能办到吧?你张张嘴的事情,随便一个木匠就能给你完成,多实验一下枪支结构!”

看得出官家对自己十分不满,沈耽连忙回复道:“臣一定加大力度,多设试验,广泛收集数据。”

赵桓点了点头:“花钱这种事,就不用朕教你了吧?国家财政预算结余一个多亿!朕也不知道你们这些科研寺司究竟在怎么混日子。”

“你要是不会花,就在期把他们召集在一起,交流经验、成果。”

“朕再给你一千万贯经费。到年底之前,朕希望看到一支与这把火绳枪完全不同的新式火枪!至少要装填速度更快,点火方式更可靠。”

一千万贯!

沈耽只感觉头皮发麻。

大宋的帝钞购买力实在是太坚挺了。

一千万贯能够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想要半年花掉一千万贯钱,而且账目明细确凿,监察御史挑不出太大毛病。

那只能大量雇佣工匠、日以继夜的研究。

一千万贯钱是什么概念。

一名工匠月俸三贯,半年十八贯。

一千万贯钱能聘用五十五万五千五百多名工匠!是大宋百万禁军的一半。

沈耽硬着头皮向赵桓保证道:“臣必定全力以赴,重金悬赏,广纳工匠,同时设置多个组、群,日以继夜的研究。!”

赵桓点了点,笑着说道:“当然了,朕也不是只给卿压力。朕今日当着诸公卿的面,设下个激励。你们若将火枪给改进到朕所说的一半,朕直接从皇家朱旗银行给御前军器所全部人等赐钱一千万贯。你格外奖赏一百万贯。”

“若火枪完全改善到了朕所说的程度,御前军器所全部官僚、学者、工匠,再赐钱两千万贯。朕给你五百万贯赐钱,再奖玉带一条。”

闻言,沈耽不禁激动的咽了口唾沫。

第一次见识到研究之巨利!

两次赏钱共计六百万贯!

整个大宋,除了皇室,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拿出这么多钱财。

这足足相当于三十多万人的收入,真真正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

没有任何一个士大夫、任何一个富商敢想象有朝一日能握有这么多财富。

可这一切对自己而言,几乎是触手可及。

沈耽感觉自己几乎已经兴奋到无法入眠,誓要将这火枪技术发展出来。

为了给他一点动力,赵桓对一旁的左相吩咐道:“政事堂,把这个激励悬赏也一并告知给弓弩造院和南北作坊。”

“军器三司,任何一个将火枪改进,都能拿走这千万贯的悬赏。”

沈耽脸色微微一变,内心彻底决绝。

睡觉?

谁也别想睡觉了!

拿不出改进成果,所有人都要死守在司里,日以继夜的研究!

这世代的财富与勋荣就在眼前了,谁也别想从自己手中夺走。

说完火枪研发的事情,岳飞主动开口说道:“官家,臣请御前军器所先生产一批火枪、火炮给神武右军。哪怕火枪只有千杆,火炮只有百门,至少先让神武右军认识火枪,火炮,然后开始训练、摸索新式战法。”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卿说得有理。御前军器所暂时分一批工匠出来,全力生产,给神武右军提供训练武备。”

“臣领命。”

左相张浚问道:“官家,用不用给弓弩造院和南北作坊提供一笔拨款,供其研究所用?”

“分别给他们五百万贯。”

张浚犹豫了一下,问道:“若不一视同仁,会不会有怨言?”

“怨言?他们哪来的脸面去怨言?国家给他们三司的拨款是一样的,御前军器所勒紧腰带研究出了火器。他们却躺在过去那点成绩上不思进取。那就别怪被人甩在身后!”

“把朕这番话直接告诉他们两司主事。作为军器研究寺监,他们不思进取,不思锐意革新,难道想一辈子死守那点微不足道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让他们记住了。”

张浚想了想,说道:“如今火器也算是刚起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给他们一点点耻辱,看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要他们迎头奋进,应该还是有机会赶上来的。”

赵桓肯定的说道:“以诸夏的勤劳与才智,朕相信他们能够迅速获得成果。但政事堂也要注意保密流程的设置。”

“火药、火器都是国之重器,绝不能轻易流传出去。”

张浚信心满满的说道:“请官家放心。政事堂会设置严密章程,会确保火器如火药、神臂弓一般,保管严格,决不让敌国获取。”

这方面,赵桓还是颇为信任的。

大宋神臂弓的保密工作,堪称经典。跟大宋交战多年,金和蒙古也没有得到神臂弓技术。

离开御前军器所,赵桓深呼了口气,感觉是离开了沉重、坚硬的钢铁狂潮。

在御前军器所之外,东京夜色依旧富贵繁华,太平宁和。

果然每一份岁月静好的身后,都有人在负重前行啊。

赵桓跟岳飞说道:“卿等且先返回吧,各司其职,各守其位。”

众人领命都各自退去,御前军器所很快便空荡起来。

赵桓沿着月色,漫步走到御前军器所南边的河畔旁。

曾经干枯的河道再次喝水徜徉,就像远方的东京城,再次变得繁华锦簇。

每次赵桓来御前军器所,都会看一看那位曾经意难平的青楼女子柳诗诗。

已经有三四年没过来了,赵桓颇想知道,如今的柳诗诗可曾被大宋盛世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