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庆元党禁

赵桓看向三司使李纲,问道:「计相怎么看藩国船只以进贡之名进行逃税?」

李纲态度坚决的说道:「藩臣纳贡不仅仅是进贡方物,更是明确君臣之礼。」

「所谓唯器与名不可假于人。进贡之礼决不可废。」

「只有让这些藩王明确感受到进贡之礼,才能让他们牢记藩臣之实。」

「对牢固藩宗体系而言,进贡是多少财富都无法取代的效果。」

这一点赵桓点了点头,有些时候也不能全算经济帐。

如果没有稳固的政治统治,大宋商人们的生意也无法那么自由自在。

赵桓说道:「这正是召开会议的意义,找个合适的方案,兼顾双方。」

右相主动开口,说道:「此事倒是容易。最合适的办法就是减少上贡频率。」

「南洋诸藩进贡由一年一贡,变为三年一贡,五年一贡。」

减少进贡频率当然不意味着减少进贡金额。

不要把帝国统治想的那么温和。

又温和又体贴的是慈母,但惜帝国的天子是一位慈父,只有来自慈父的帝国主义铁拳。

三年一贡,是把一年一贡的贡金积累起来,三年到期一起送到中原,而不是三年送一份一年期的贡金。

张浚继续说道:「三年一贡或者五年一贡,贡金规模会更加庞大,必须组成舰队才能运送到中原。如此单独的船只就无法伪装成贡使。」

「其次,任何朝贡使团的舰队不得在泉州、苏州等地靠岸,必须走淮河专用的朝贡之路,舰队直接开赴进东京,由鸿胪寺接待。不得私自参与贸易。」

「最后,任何人发行有商人伪装成朝贡使节进入中原贸易的,检举可得其财富之三。知情不抱,包庇并与其贸易者,与之同罪。皆以欺君之罪问斩。」

欺君之最倒不是夸张,毕竟他们是打着赵桓的名义在招摇撞骗,还逃避赋税。

这两项无论哪一项在大宋都是重罪。

赵桓转头看向船长们,问道:「卿等以为右相的提议如何?」

有个船长耿直的问道:「说实话吗?」

赵桓笑着说道:「当然说实话,不然你也想犯欺君之罪?」

「这个草民自然不敢。就是说实话不太好听。」

「知道不好听,你就别说!」韩穗瞪了他一眼。

张浚的脸色也很不好看,但还是直接说道:「不必忌讳,你就直说。这也是今日允许你们参加廷议的目的所在。」

这名船长这才站了起来,说道:「俺不认识这位大官,但俺就想问一问,如果一个商队挂着贡旗,从三齐佛国开赴到吴哥王朝怎么办?」

「他们宣称自己是贡使,但根本不到中原。」

这个问题昭显出官员跟商人们完全不一样的志向或者是不一样的野心。

官员完全为自己负责,他们优先考虑的就是中原直辖统治区域的利益,这个方案能直接保证中原的税收。远方藩国的事情,他们根本没放到心上。

但商人们则不同,他们的野心更大,他们要掌控整个海洋。不仅仅要掌控朝贡路线上的商路,更要垄断所有国家间的贸易航线,彻底坐实海上马车夫的地位。

所以这名船长虽然说的很客气,但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很明确,这方案就是一坨屎!还没老子用脚趾考虑的周全。你这大官当的真是一点水平也没有。

所以张浚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十分难看。

但赵桓却露出了笑容,不得不说,有利润驱动,商人们的积极主动性的确是远超官员的。

赵桓也没有偏袒右相,直接开口说道:「这

位船长总结的很好啊。诸位公卿都是我朝栋梁,社稷肱骨,都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难就难在了非常刁钻上,如果有人恶意要钻空子,想要杜绝这种行为,只靠法令会非常困难。

几位大臣们冥思苦想时,李纲身后的一位官员冷静的说道:「如果只依靠传统思维,要解决这个问题属于虽竭忠勤,难逃疎漏。」

「臣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专业的仓至仓条款、劳合社组织和代位求偿原则,三方合力以竟全功。」

赵桓惊讶了一瞬间,转头看向说话者,问道:「卿现居何职?」

李纲立即介绍道:「官家,此乃三司的总计使判左,名韩诚,为我朝名相韩琦之后。」

韩诚这个名字不出名,可他的先祖和后人就赫赫有名了。

他的先祖韩琦可是大宋历史上历经三朝的宰相,年轻时就号称国家贤臣,曾经作出片纸罢四相的震世壮举。

也就是他的一封弹劾,导致四位宰相同时下台。

这壮举,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在年轻气盛之后,更是作为宰相辅佐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拥立宋英宗、宋神宗两位皇帝。

最关键的是他还善终了,可谓是大宋每个官员心目中的楷模了。

而韩诚的儿子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南宋全力主持北伐的韩侂胄。

这个人除了北伐之外,最著名的就是***了,他主持的庆元***,将朱熹、陆九渊等一帮理学和心学宗师全部打为叛逆。

并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中,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六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书为世大禁。

讲道理,中原最有机会打破《论语》、《孟子》这些破书两千年禁锢思想的机会应该就是这一次了。

如果庆元***没有往复,中原的学者不再两千年如一日的研究《论语》,历史或许就会走上另一条岔路。

毕竟从大宋到天朝,中间足足有近一千年的时间。

如果这一千年内,中原亿万学者把精力从《论语》中解放出来,随便研究点什么,搞一搞自然科学,中原的科技水平就会突飞猛进,不至于后期落伍于世界。

要知道,在庆元***的时候,宋朝的科技还处于巅峰,领先西方数百上千年。

赵桓看向这位韩诚,问道:「你是毕业于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