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各大报刊都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毛泽东一生阅尽人间英模无数,也挥笔写下过诸多题词,但惟有这次题词显得格外重视。据在他身边工作过的林克同志回忆,1963年2月22日午后,毛泽东小憩醒来,显得神采飞扬。他并没有换衣服,仍穿着宽大的白色睡衣,那睡衣的袖管处因常常伏案命笔磨得有些发旧。主席走到放有文房四宝的长桌前,拿起桌上林克秘书草拟的题词,略微沉吟了一会儿,便提起笔架上的毛笔,蘸了墨汁,在印有8行红色竖格的书笺上,一挥而就,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7个行草大字。
写毕,主席凝视良久,摇摇头,抽出放在一边,又写了第二张。看看,还不满意,紧接着他又写了第三张,这一次,他颇感满意,用欣赏的神情看了许久,才放下手中的笔,点了一支烟,坐定之后,才嘱咐值班人员,请罗总长和林秘书过来一下。
罗瑞卿总长这些天一直为主席题词的事情穿梭在三座门和中南海之间。几天前,沈阳军区政治委员赖传珠上将在军委开会时,就代表军区党委向罗瑞卿大将提出让毛主席为雷锋题词的请求,罗总长当即就答应了。罗总长一直关注雷锋这个典型的宣传,并且知道毛主席非常关注雷锋同志的有关报道。他认为主席一定会为这个普通士兵题词的,他有这个把握,所以他才爽快地答应了赖政委的请求。
果然,毛泽东很快就将题词应允下来。
当罗、林二人来到主席卧室时,三张题词已经摆在他俩面前。两个人都惊赞了一番,说概括得好,书法也好。
毛主席并没用林克草拟的题词,这条题词是他自己拟就的。也可以说,这幅高度凝炼概括的题词,是他这些天看过雷锋事迹之后的心得。据这个时期在他身边工作过的机要秘书李静同志回忆,毛主席几次向她谈起雷锋。李静说,他看到毛主席在看雷锋事迹的报道时,眼圈都红了。他充满深情地对李静说,雷锋同志是个好同志,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一个普通的士兵能在领袖的心目中占有如此崇高的位置,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实属罕见。应该说,首先把雷锋精神推而广之扩而广之使之走向全国的是毛泽东,而真正深谙雷锋并在精神层面与之发生共鸣并为之欣赏的也是毛泽东,毛泽东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胸襟温暖着一个战士的纯洁灵魂。他觉得偌大的中国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然而又实际存在的棋盘。这是一个两种思想的角力,即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它们就像是黑白分明的围棋子,它们存在着斗争,并且从情势上看还分不出谁胜谁负。毫无疑问,雷锋就最能代表他理想中的思想人格和道德人格,这是一个完美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而革命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那样的战士,需要雷锋那样白云般的纯洁灵魂去占据中国辽阔的思想空间。他认为在思想和精神棋盘的意义上,倘若雷锋这样的白色棋子不迅速占据思想阵地,那么,那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的黑色棋子就会充斥精神空间。如果是这样的话,共产主义何以取得胜利?因此,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毛泽东以革命家的高度敏锐发现了一个战士身上蕴涵的战略意义。雷锋精神确实成功地占据了人们思想和信仰上的空间,并且迅速酿成时代的主流话语,成为共和国精神大厦一块重要的基石,更主要的是,它是真正走进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英雄,雷锋的行为模式,已经演化成人们日常化的道德形态。
如今,30年过去,我们仍然可以从林克等人的回忆中证实毛泽东对雷锋这个普通战士的一片深情。
这时,罗瑞卿总参谋长也进屋了,毛主席请罗总长坐在他身旁的藤椅上,将写好的三张题词递给他看,指着第三张说:就用这一张,你看可以吗?
还没等罗总长回答,毛主席又继续说:我看了报纸上有关雷锋的报道和日记,雷锋值得学习。毛主席指着题词手迹说:向雷锋同志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嘛!
罗总长一行拿着题词赶回军委三座门,等翻拍完毕,已是午夜。原打算3月4日见报,因各报早已排好版面,来不及撤换,于是,罗总长就决定改在3月5日见报。
于是,1963年3月5日这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各大报刊都在头版头条上刊登了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的手迹。
3月5日,一个在共和国精神文明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日子。1996年10月17日,江苏南通市《江海日报》的编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题目是《寻找莫文隋》。这封信很快就转送到了该社总编范计春先生的案头,作为一个有多年报龄的老报人,这个稿件的内容引起了他的兴趣。写信人是一个被自称为莫文隋的人多年资助的学生,现在,这个受助人即将毕业,然而他迫切想知道这个莫文隋究竟是谁,有朝一日好登门言谢。
范总是个敏锐的人。莫文隋显然是莫问谁的意思,解读该名,会体会出诸多况昧。眼下是市场经济了,学雷锋做好事似乎已随计划经济时代飘然而逝,更有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它是当时政治的产物,而雷锋身上所体现的诸如螺丝钉精神、一块砖精神、甘当革命傻子的精神,似乎已从主流意识降格到被嘲弄的位置,一些青年人既不理解也不愿追随。加上人们对英模典型简单诠释强行灌输公式化形式化宣传,特别是文革之后人们对政治化的东西普遍冷淡,因此诸多因素加起来,反而在人民群众的意识层面产生了巨大的真空,由于主流意识的减弱或者飘逝,实际就是怀疑、迷失及另类意识的反弹,当然,这种怀疑也不尽然全是坏事,它也存在着一种新观念的重新体认。但总的来说,由于确实存在的一种总体失落的态势,酿成了一种做好人难的不正常氛围。而这个莫文隋无沦如何是一个值得深挖的新闻由头。于是范计春就给记者布置采访任务,一定要抓好找人这个线索,既找人又找精神,把曾经失落的雷锋精神请回来,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宣扬。
南通市委领导同志听取市委宣传部长的汇报后,立即做出了在全市学习莫文隋的决定。虽然还不知道真实的莫文隋是谁,但这种精神的回归,说明社会道德领域的一种渴望,应该把这个道德领域的典型援引到经济领域中去,让它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有了南通市委的介入,这个原本平常的新闻瞬间放大,成为南通全市人民普遍关注的话题,人们似乎睁大了双眸,开始寻找谁是真正的莫文隋,并且引出了一系列美丽的枝蔓。莫文隋找到了。
莫文隋的单位在南通工学院。
莫文隋是该院的一位领导干部,由于他坚不允准在报章上发表他的名字,所以笔者就要遵从他的意见,还叫他莫文隋。
南通工学院创建在1912年,是清末张骞所建,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纺织专门学校,是国内最早的一家纺织学校,后几经变迁,几次易名,遂于1975年定名为南通工学院。
采访时,笔者见到了该校的党委书记和院长等人,还有部、系领导及一些被莫文隋资助过的学生代表。
南通工学院全书记说,莫文隋现象出在学院不是偶然的。学院办学伊始就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全市教育口的学习雷锋活动,大都是从这里兴起并形成亮点的。他说,学校领导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涌动,这个时代更应该呼唤雷锋,市场经济时代不是雷锋精神的终结,而是雷锋精神的深化。为了证明这一点,全书记说,多年以前,他们曾在校报上发表一篇短评,题目叫《雷锋精神永存》,几天之后,《人民日报》也出了相同的短评,从标题名字到内容几乎都一样,这不是说学院党委有多么高明,多么先知先觉,至少说明院党委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把握思想脉搏的能力还是有一些的,由于有了这样的引导,南通工学院的小气候非常适合精神文明的生长,学院里涌现不少积极分子。后来,学院把原本个人化的向善活动又引入到集体机制中,学院成立了莫文隋基金会,有数百名志愿者纷纷捐钱,存到基金会的账户上。基金会再对需要求助的学生实施救济。这种做法,该院领导把它说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精神努力,是对金钱至上世俗价值观的反省。
化工系党总支副书记魏伟几年前曾是学院工办主任,有一次开会时,接到转来的一封信。大意是院里一些从苏北地区新来的学生,家庭比较贫寒,写信者愿意每学期拿出1000元钱,资助其中两个最困难的学生。写信者就是学院的人。记得一个叫石红英的女同学,父亲突然去世,家庭比较困难,入学一年多没见她笑过。于是就资助了她和另外一个同学。莫文隋现象在报章上报道后,各系纷纷响应,学生和教师都拿出钱来资助贫困生。但是,我们统计了一下,贫困生的比例竞达10%15%,这样高的比例,即使学校动员所有力量,也难以解决,还必须通过社会救助才能完成。
莫文隋出在南通工学院,但真要解决问题,还要依靠社会力量。
南通市委主要领导召集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团市委、《江海日报》社等新闻单位,提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命题:雷锋三月来四月走,能否把根留住?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考问,也是对雷锋精神的又一次发扬光大!
不知从何时何日起,学雷锋做好事成了一种形式,只要3月5日这一天你做几件好事,表示对雷锋的敬意,于是一年就万事大吉。外国人做了坏事,走进教堂忏悔还需假以许多时日,而我们则是一次性解决问题,一日圣洁,百日浑浊,似乎心安理得。
然而此时的雷锋却漂洋过海,走出了疆域,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扎下根来。
美国有专门成立的学雷锋研究会。
泰国政府将雷锋的事迹印刷成书,发送全体国民,让人民学习雷锋。
一位美国西点军校的学员给雷锋当年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挂电话,询问雷锋为什么赢得人们的喜爱,他说他想学雷锋。孙桂琴现在供职于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她说,雷锋的照片出现在西点军校,成为一些美人的楷模,她从这个美人的口中得到证实。
香港人朱炳然很早就将雷锋视为学习的榜样,一直盼望有一张雷锋的照片。当他听说深圳要举办学习雷锋图片展时,两次参观展览,并从摄影家张俊手里购买了一张雷锋的照片。
他给张俊写信说:
自去年在深圳学习雷锋好榜样图片展览活动分别以后,转眼间几个月了。雷锋同志逝世那年,我在香港工作,对雷锋生活、工作情况不清楚。后来听一些前辈老人的介绍,看报纸、杂志等介绍,才有了一点认识。雷锋同志那种忠于党的事业,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祖国开放改革20年,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物中,中国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在另一方面,今天的社会上,出现一些问题,有些人过去在战场上飞机大炮都不能把他们打倒,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却顶不住物质和金钱的诱惑,倒下去了。一些老百姓干些破坏社会治安的事情,丧失了道德水准,这些人如果学习雷锋精神该多好!
深圳沙头角中英街上有一个陈观玉,她在那样一条熙攘来往皆为利的商品街上,竟然三十年如一日,以雷锋精神作为自己思想的盾牌,保持着人生的操守。她曾用股票挣来的45万元,拿出40万元分别捐给残疾人和希望工程。她的母亲住在香港,生活也并不富裕。她有两个女儿,还有老伴,家中并无积蓄。但陈观玉却不想自己,总想着集体和国家。她说,如果想想雷锋,你就会看到哪些人更需要关心和爱护。
陈观玉所关注的那些人就是一些残疾人和弱势人群。
2002年6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珠海市警备区战士陆军入伍几年来,拿出1.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几十名的感人故事,在他的带动下,陆军所在部队的战士们自发组织起来专门建立了扶困助学基金。几年前,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就开办了宏志班,专门救助市内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新疆乌鲁木齐中也开办了助学宏志班。威海市宣传部文明办倡导本市文明单位资助本市考入高校而因家庭困难无法完成学业的大学生。浙江省委承诺,不让全省有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这些事例既说明了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也是雷锋精神在今天发扬光大的证明。
南通人又一次重提雷锋精神,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说莫文隋现象是地下涌动的爱的泉水,那么,这泉水汇聚就成了清澈的江河。
南通市团委书记陈晓冬和《江海日报》的总编范计春联手把莫文隋现象从地下请到了地上,他们落实市委把根留住的指示,经过反复磋商,决定开展江海志愿者活动。
南通滨江临海,这个颇具特色的地理现象,让人联想起一出著名的舞剧《小溪江河大海》,编舞者从江河汇聚奔流人海得到启示,表现了时代大潮浩荡向前的大势。而南通人的江海志愿者活动,其发展历程恰恰如江河的发展史,开始时如泉水叮咚,继而清泉流泻,再之如清流映带,后来如大江东去,最后汇人大海,成为一种永恒。
江海志愿者广集全市贤士3700人,设有一个总站和八个分站,每个志愿者填有详细档案,通讯地址、呼机、电话,然后对全市的老弱病残彤,妇女儿童、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进行了救助,真正做到了把雷锋留在了南通,给雷锋报了户口安了家,使雷锋成了南通弱势群体的守护神和保护神。
南通市由莫文隋现象到江海志愿者活动,向人们传达了雷锋精神的不朽,讲述了雷锋精神怎样走进南通的各条战线,并怎样扎根的故事。
然而,南通的这个故事真正的深意在于当今雷锋究竟有没有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雷锋的存在究竟有没有意义。